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國病

    學界關於夏的爭議是最大的,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很多人由於在古埃及發現了一些夏文化的痕跡,於是一口咬定夏在古埃及。還有的因為他認為證實不了,西方人也不承認,於是就說夏是個傳說,並不存在。總之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

    夏肯定是存在的,毋庸置疑。因為我們可以找到夏人的後裔。文獻裡記錄商滅夏之後,商准許夏后氏返回南巢老家江浙,他們就是後來的百越。由於夏人返回了江浙老家,於是在江浙也就能發現夏人在西部時產生的文化痕跡,例如枸杞地名,例如關於大禹的人文痕跡。大禹出自西部,枸杞出產於西部,在返回江浙後留下了文化痕跡,這些都是能對應的。西部地區也能輕鬆找到與夏有關的文化和地名,例如甘肅合黎山,夏后氏同時也是赫胥氏,與大鯀族有關的民系都有這個重要符號,它源自顓頊時代的和九黎制度,哈尼原稱和夷,日本稱大和民族都是因為存在與大鯀族有關的民系。又例如商與夏桀戰於鳴條,在中西部條山地名是很多的,日本則有姓氏東條,好比對應秦的嬴姓,日本自稱東瀛。又比如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就是戰於甘肅,因為早期的夏就在西部地區。而枸杞這個名字也是夏后氏取的,是指向老三苗蠻系養狗人,因為枸杞是紅色的。正如玫瑰英語叫肉斯,肉又是羅馬(養狼人),因為玫瑰是紅色的。肉和月就是苗蠻系的符號,體現在爿月這個將、醬、槳的上半部分。

    按我破解的歷史順序,首先是大鯀族應龍殺兄弟,老二支系應龍殺了蚩尤和夸父,就是殺了老三苗蠻和老大支系烏拉爾。也就是貳負殺窫窳這件事。老三支系苗蠻和老大支系烏拉爾被拋棄出九黎後,就形成內陸支帝嚳帝堯體系與沿海支帝舜大鯀體系的對峙。大洪水來臨時,內陸支帝鴻氏組織了鴻門饕餮盛宴,利用下了蠱毒的狗肉毒翻了沿海支,並將沿海支一分為二分別發配四川和東北。於是代表原九黎體系的顓頊方位變成了北方。貳負應龍這個鬧烏龍的黑龍也出現在北方。後來夏代則在河南留下了風后嶺黑龍廟。

    大禹屬於四川支,大禹體系重新崛起後經甘肅、陝北、寧夏擊敗了在山西的龍山文化,也就是帝堯體系。於是發配北三苗去西部牧羊。大禹主體離開四川時留下了一部分人帶領C系和D系矮黑跟隨民族,就是百濮。哈尼族(和夷)便是這個體系的主體,實際上哈這個語音與赫一樣都可以指夏,很多方言裡都是這樣。

    大洪水發生在長江中下游,這就導致了各民系往西遷和北遷,這也是為什麼禹夏一開始在西部的原因,也是後來變成黃河為主文明的原因之一。

    在大禹時代出現了最解釋不了的一件事,就是被髮配西部的羌系西戎北三苗和被髮配東北的大鯀族北支都西進中東了。這是為什麼?目前還不得而知。於是在廣大的亞非大陸上開始存在各種文明。蘇美爾就是西戎北三苗和斯拉夫體系,《山海經》裡記錄了西戎之虛,意思是廢棄的地方。就是指北三苗離開西部西進了。《山海經》裡還記錄了在阿富汗地區的貳負之屍,很明顯也是指殺窫窳的貳負後裔去到了阿富汗、印度河地區,這裡就是存在過的一個大夏。而窫窳之屍則在崑崙之虛,明顯就是指他們在古埃及,窫窳就是苗蠻和烏拉爾。

    由於大禹不是一個具體的人,他是代表大鯀族四川支民系,同時也是繼承大鯀的後人。在他們取得領導權後是有可能統領天下的。就是說在大禹時代,橫跨亞非的廣大地區都是服從這個體系統治的。古人由於迷信,是可以通過道統迷信的方法讓對手也必須臣服於自己的。如果你想取消這種統治關係,你就必須用戰爭加迷信的方法奪回道統,並不是說你不受管理不想臣服就不臣服了。古人的邏輯不是這樣的。就好比內陸支被拋棄時被挑斷腳筋和割了一隻耳朵,於是就必須用牛皮鼓制鼓仿生耳膜,這樣在迷信層面才能找回自己的道統。所以大禹時代同時存在治理古埃及和中國的水患也就不奇怪了。所謂積石山很容易聯想到那就是金字塔。

    蘇美爾的羌系和斯拉夫組成的閃米特進攻在以色列境內的大鯀族鑿齒和德意志組成的含米特,導致了夏甲和以實瑪麗(德意志)敗走麥城,並發現了沙漠裡的泉水。他們渡過紅海建立了白冠的上埃及,閃米特的羌系則建立了尼羅河下游的下埃及。此時在中國的夏王朝也走到了末法時代,內陸支的商滅夏也隨之發生了。就是說夏的滅亡是在東西方相繼上演的。上下埃及統一後,雙方相逢一笑泯恩仇,羌方和鬼方東歸故土,此時正值殷商武丁時代,夏人就在江浙屬人方,是後來的百越。鬼方里的素冠則是大鯀族北支。由於羌方和鬼方的和解,於是就出現了世界和平的西周。西周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世界和平時期。

    大鯀族北支主體離開東北西進中東時也留下了一部分人帶領C系和D系跟隨民族,這就使得在西南和東北都有C系和D系。日本就是少量大鯀族帶著D系去到日本奠定的基礎。所謂大和民族並不是指後來的多民族融合,而是指顓頊時代的和九黎文化。和九黎是人類第一個大同社會,當時出現了大混血,矮黑獲得第一次混血。然而這也引發了內陸支和沿海支堯舜兩派至今未結束的戰爭。內陸支苗蠻自稱本人是追溯自己祖先原本是白人,這是一種社會激進與人種差異引發的逆反心理。正是基於這個歷史認知,我是從來都不看好什麼大同社會的。因為那會引發巨大的衝突。

    迴歸正題,留在東北的大鯀族還帶領著C系,也就是通古斯體系。滿皇族就是大鯀族O1基因,跟隨他們的是C系。他們佔滿族人口的1/3不到,剩下的是兼併融入的北韓族、烏拉爾以及一點點斯拉夫基因,這部分可能是女真。但佔比最大的是融入其中的漢族基因,佔了36%以上。西周時存留在阿富汗印度河地區的大夏後來受到秦體系的斯拉夫人衝擊逃到了了印尼和歐洲。在東方的鬼方體系則在春秋後逐漸被擠壓到了西伯利亞地區,也就是秦代的大夏。

    最後說說夏啟的所謂家天下,其實家天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夏啟打敗帝舜體系的有扈氏其實是擊敗了自己的聯盟成員德意志,由大禹族自己獨立掌管天下,不再輪換,這並不是指某個小家庭的家天下。是民族利益,而非個人權欲。今天的人按漢代之後的社會政治去理解上古歷史,荒唐得很。西周分封制才打破了血親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個人才開始有姓氏。所以不能以後來的社會形態去想象上古社會。神話裡很多殺戮或邪惡,實際上都沒有後來殘忍殘酷。因為是初體驗,所以就被文化記錄的很嚴重。上古雖然存在食人和殉葬,但通過破解認知的古人遠遠比今天要文明百倍。古人的殘忍大多也都源自迷信,不像後來就是權欲和壞。從這個精神層面的文明看,人類一直都是在大倒退。例如最早流放制度,就是把人放了,指令其自行前往指定地點。

  • 2 # 東霖Damagelee

    夏朝,一個在中國暫時存在於史書中的朝代!

    講夏朝歷史,無非拿著歷史書照本宣科的就能敘述,本身意義不大!

    《山海經》已經被無數事實證明的上古奇書,展現出來的完全就是地球上古時代,全世界的完整風貌!也許夏朝的地理位置和廣大疆域,也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橫跨亞歐非的“蘇美爾文明”,文明發達的不可思議!

    蘇美爾文明到現在為止完全不知道起源於什麼地方,這個文明從有記載開始就非常的發達。

    蘇美爾人也是突然出現在這片陸地上,據考證黑頭髮的蘇美爾人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並且這個文明產生的時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通過石板和黏土片用鍥形文字記錄自己的技術、歷史。

    來看看“蘇美爾王表”

    大洪水前,蘇美爾有8位統治時間超長,神話傳說般存在的王者!中國的“三皇五氏”,也是大洪水前,8位超長待機的神話人物!

    能不能對應上,咱也不是考古的,大家沒必要去深究!直觀上看,很像!地球那麼大,大洪水前,都出了8位!巧合?

    更巧的是,蘇美爾8位中,有位女性王者;中國這8位中,也有位女性,女媧!

    夏朝的世系表

    是不是感覺大洪水後,夏朝的王比蘇美爾的王少了幾個!中國史書記載的大洪水,是到堯統治的時代開始的,最後由大禹治理成功!

    我想大洪水發生後,那老8位的幾任接班人,銜接上大禹,那中國和蘇美爾大洪水後的王表人數也差不多!

    一切都是那麼相像!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顯得我在天方夜譚,大多數人是不信的!我們史書上明明白白的有記載,大家就跟著魯豫:我不信!

    找到“殷墟”,卻找不到“夏墟”!我們是不是一直對自己產生了什麼誤會,中華文明這種老到不能再老的文明,會只窩在黃河沿岸?我跟魯豫一樣,我不信!

    夏,夏朝,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王朝!當年的天下(世界)共主!

    我們不是歷史學家,不是考古工作者,也不需要絲絲入扣的嚴謹態度!開開腦洞,讓自己的直觀感受去想,去思考!

    把那些框架的東西踢開!你要是不踢開,你用框架內的東西去套,你都解釋不了“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是腫麼一回事!

    夏朝,這就是夏朝!

  • 3 # 人生自由路

    夏朝(約前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朝歷史事件:

    鯀禹治水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授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堯在四嶽的推薦下命鯀去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治水失敗。鑑於鯀治水失敗,加上他反對將舜選定為帝位接班人,舜徵得堯帝同意,將鯀被流放到羽山,後來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將鯀處死。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與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即位稱王

    帝舜在位33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17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時年已90高齡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選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經九十歲,即位後便開始選拔天子繼承人。他打算傳位給兒子啟,又怕大臣們說閒話,便故意選擇了比他還大十幾歲的賢臣皋陶。誰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於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舉協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兒子為天子繼承人,卻把國家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啟,讓他率常備軍駐紮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練兵,並把朝中一些精明強幹的大臣派到姒啟身邊去輔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爭。結果姒啟繼承了王位,成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100歲左右。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的記載,大禹的母親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門在外,看見流星貫穿昴宿,到晚上做夢與昴日星君相交,接著吞下神珠,於是懷孕,後來在石紐剖背而生禹。這就是說,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說大禹是以昴星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後代。而《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娠,十四月生夏禹。”這就是說,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說,大禹是以月亮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後裔。還有一種說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後懷孕的。《禮緯》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這就是說,由於大禹母親吞薏苡後懷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為姓,即姒氏。

    禹劃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禹伐三苗

    在堯、舜、禹統治時代,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持續數十年,與戰爭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戰爭後,華夏部落聯盟在中原取得優勢,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皋陶作刑

    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鈞臺之享

    夏朝初年發生。“鈞臺”是指為上帝群神修建的臺壇。“鈞臺之享”是夏啟剿滅有扈氏後,為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滅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於今陝西戶縣附近。啟繼承禹的權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記·夏本紀》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夏後啟滅掉了有扈氏,它的族眾被淪為牧奴。

    太康失國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促父子,中興夏朝。

    五十而貢

    五十而貢是夏朝的田賦制度。據說是以五十畝土地若干年產量的平均數,徵收10%的定額農業稅。文獻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孔甲亂政

    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年商湯在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滅亡夏朝的戰爭。

    奚仲造車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時的車正,職掌車服諸事,傳說姓任,是黃帝之後,為車的創造者,春秋薛國始祖。雖然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說法,而關於“奚仲造車”,史書記載較多,《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鑑易知錄》等均有記載。奚仲在薛地(今山東滕州境內)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馬牽引的木製車輛。

    禹時5星聚.《古今5星聚1覽表》中前年11月4-13日.還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歷時間記載.以前沒有高精度天文資料,無法推算,不可能根據計算結果,來編造這些記載,只能是歷史記載.《日食路線圖》、《古今5星聚1覽表》等推算的難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記載,更不可能是編造的.

    《政典》。夏朝時制定有關吏治的行政法規。《尚書·胤徵》:“《政典》“夏後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無考。通常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期,也有人說它是夏代的歷法。《禮記·禮運》篇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司馬遷認為孔子所指的夏時就是夏小正,經歷代學者考證,也認為記憶體夏代資料。但據其所載天文內容考定成書於前350年左右,即戰國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雛形,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遺存看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河南安陽商都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夏禹書》《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發現的夏朝傳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規法典《禹刑》。《禹刑》作為社會上出現“亂政”亦即矛盾、衝突的產物,它既不是成就於一時的成文法典,也並非由夏禹個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兩代的長期發展中,出於調整社會關係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至於以“禹刑”為名,實際上不過是“夏刑”的代稱而已。《禹刑》是隨著社會需要的不斷髮展變化,逐步修訂、擴充而成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情詩。 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禹時塗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這是有史可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愛情詩歌。等候人的是女嬌,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夏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諸侯的擁戴下,90歲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開國君王、中國奴隸制的創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歲。禹死後安葬於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父親鯀。鯀[gǔn],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顓頊之曾孫、大禹之父、夏啟的祖父。被堯封於崇地(河南登封附近),為伯爵,故稱崇伯鯀或崇伯,約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在崇伯之位。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後因治水失敗,被刑罰致死。鯀與歡兜、三苗、共工並稱“四罪”。

    母親修已。按照《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的記載,大禹的母親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嬌。女嬌,塗山氏的女兒,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儀容秀美,生性嫻雅,是當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詳。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麗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賢惠。禹即天子位後,曾兩次會盟諸侯,所選的盟址一次是塗山,另一次則是在會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諸侯會盟大會的地址選在塗山,就有報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繼承腕的帝位,封女嬌為妃。

    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人物。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次子昌意的後裔,早期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後,又被禹選為繼承人,並協助禹處理領導事務。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繼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繼位。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啟。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母親是塗山氏族的女子,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前年——前年,在位9年。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約78歲駕崩,葬於安邑附近。兒子至少有五人(長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觀)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皋陶的兒子,嬴姓。他是徐氏、黃氏、趙氏與秦朝王室之祖,是黃帝第五代孫。由於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予黑色的旗旒,並賜為嬴姓,又將其女兒賜伯益為妻。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禹子啟眾心所歸,“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姒啟長子,姒啟病死後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4年(名義上在位29年),公元前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太康妻子兩位,一位是懷夫人,另一位是湘夫人;沒有兒子,有一女兒婉玲。

    有窮氏。古稱東夷。是夏朝時期位於山東半島的一個善射的部落。后羿曾為其酋長。后羿據說是夏朝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前,半壁江山20年,統一全國40年)。寒浞(zhuó),又名韓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經統治中國長達40年之久,只因為他的名聲不好,以孔聖人的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歷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稱他為梟雄,把他統治中國的輝煌歲月完全從史書上抹掉。妘姓,任有窮氏部落首領羿的相,後殺死羿和夏朝國君相安,奪取了夏朝和有窮氏大權,最後被夏朝大臣靡殺死。

    第四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長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廢黜太康之後,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8年,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黨羽羲和,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后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憂悶成病而死,終年60歲。葬於安邑附近。

    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詳,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後繼位,遷都於商丘,在位28年。相為了抵禦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暫住。澆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訊息,率宮眷群臣,搬往帝丘。後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都城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後緡(mín),姒相的妻子,有仍國(山東濟寧)首領有仍氏的女兒。據史籍記載,禹的兒子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而太康終日不理政事,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乘機把太康趕下臺。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兩部落被寒浞的兒子寒澆所滅。時相妃後緡有娠,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

    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中國夏朝第六任國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兒子,杼的父親。他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逃到孃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濟南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積極爭取夏后氏遺民,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后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復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無餘於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在位46年。公元前年病死,葬於陽夏。

    妻子大姚和二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殺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的首領姚思因為十分器重他,於是讓他擔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並將兩個女兒大姚和二姚嫁他為妻,還給了他一塊10裡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據地和軍隊。

    夏朝屬臣伯靡。后羿篡奪夏權,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屬臣伯靡,先轉為后羿服務,後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籠被有窮氏攻滅的斟灌氏、斟尋氏等夏朝遺民,組織力量,準備為恢復夏后氏統治而戰。此時,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積蓄力量,準備復國。伯靡和少康取得聯絡,配合作戰。在少康攻滅寒浞二子澆和殪之後,伯靡率領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尋氏大軍,進攻斟尋,與寒浞率領的有窮氏軍隊決戰。伯靡軍聲勢浩大,戰鬥力強,一舉攻滅寒浞有窮氏軍,殺死寒浞。寒浞政權隨之瓦解。伯靡進入斟尋,立少康為帝,恢復夏后氏統治。

    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將領,在夏商時期女性是可以領兵作戰成為將領的。她為了幫助少康奪回王位,喬裝打扮來到寒浞的統治中心,打探訊息,瞭解民情,為少康提供了寶貴的情報。女艾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一位女間諜。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國戰甲的創始人、發明者,生卒年不詳。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親。姒少康病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杼,精明幹練,曾協助父親少康攻滅寒氏勢力,中興夏朝。在位期間,決定完成少康的遺願,攻打東夷。首攻東夷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杼的軍隊被東夷的長距離武器弓矢抵擋,遭受損失,無法前進。退回國都後,他發明用獸皮製做甲,兵士穿上後,能遮擋敵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戰鬥力大大增強。他同東夷族各部落繼續爭鬥,一直攻到東海邊,進一步擴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後降服了東夷族。除了東夷,杼還消滅了海邊三壽,打敗了以狐為圖騰的九隻胞族,擒獲了他們的首領。使東夷各族進一步融入華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夠繼承大禹事業的一位名王。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或後芬。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親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杼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稱帝芒,生卒年不詳,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後,姒芒繼王位。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其父親槐在位約28年而死。其子芒繼位,舉行了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徵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的儀式。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遊玩,捕捉到了一條很大的魚,群臣向芒稱賀,認為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洩(前年—前年在位,在位25年)洩,一作帝降,芒的兒子,生卒年不詳。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親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同時,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了洩的爵命。這說明夷族已經承認了夏朝的統治。芒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前年—前年在位,在位69年)不降,也稱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詳,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洩子、扃之兄、孔甲的父親。洩病死後繼位。在位69年(而竹書紀年則說是1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據說,他即位後的第6年討伐了九苑。他建立了“內禪”。晚年時,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他禪位之後,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記•夏本紀》記載是不降去世後,其弟扃繼位。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前年—前年在位,在位21年)姒扃,姓姒,名扃。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兒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國家,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將王位內禪給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姒廑。葬於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後,病死。因姒不降的兒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將王位奪回。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前年—前年在位,在位20年)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詳,扃子,扃病死後繼位。在位20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廑在位時,商的勢力已崛起,夏的國勢又趨衰落,退居於西河地區。據說在位時天空中突然發生太陽出現十個的怪現像,就在該年駕崩。歷史上對他沒有任何評價,《史記》只是對他一筆帶過,而人們認為他開啟了夏王朝衰敗的先河,不過情況並沒有這麼遭,因為盛極必衰,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夏孔甲(前年—前年在位,在位31年)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說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後,孔甲叔父姒扃繼位。姒扃死後,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繼位。姒廑死後,由孔甲繼位,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於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繼位。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前年—前年在位,在位11年)姒皋(生卒年月不詳) 姒孔甲死後,即夏朝國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皋在位時,遷都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西)附近。《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意思是說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從孔甲開始計算,還有四代做皇帝,夏便要滅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發(前年—前年在位,在位13年)姒姓,名發,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稱惠發、發惠、敬發、後發(夏後發)、夏王發。孔甲之孫,皋之子。皋病死後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他在位時期荒廢,不理政事,導致夏王朝進一步衰落,但是沒有在他的手中滅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史稱夏桀,帝發之子,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後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

    皇后妺喜。妺喜(“妺”讀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為舉國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維後母。生卒年不詳。

    諍臣關龍逄。關龍逄,夏朝人,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始於禹而亡於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統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冊的諍臣,這就是被譽為“死諫開先第一人”的關龍逄。史載關龍逄是古陝州人氏,陝縣人,夏朝末年大臣,他為官正派,剛直不阿,敢於犯顏直諫。

    太史令終古。終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執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厲害。終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著哭泣。後來終古出逃投奔商朝。

  • 4 # 破曉修羅

    夏朝無歷史,只有傳說。

    中國的成型文字,最早是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

    也就是說,最早商朝才開始有文字記載,也才有可以考證的歷史。

    而再早的夏朝,沒有這些。

    夏朝是一個朝代,或者只是一個部落,難以考證。

    夏朝無歷史,只有傳說。

  • 5 # 靜一號普洱茶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 。

    歷史

    夏族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 :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鯀禹治水

    參見:大禹治水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 。當時河水氾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 ,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尚書·洪範》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 。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 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後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氾濫的黃河,由於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討伐三苗

    參見: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建立王朝

    參見:禪讓制、塗山之會、世襲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 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 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 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 ,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 。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 。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太康失國

    參見:太康失國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 ,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 。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 ,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後,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中興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 。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後世稱"少康中興"。

    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華夏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族)的歷程 。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與華夏族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這期間東夷族與華夏族逐漸同化。洩在位期間東夷族已基本同化,於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後諸侯制的起始。洩逝後,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

    暴桀亡國

    不降死後,讓其弟扃繼承了後位。扃死,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係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桀)內亂不止。

    孔甲亂政後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後,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 。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

    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鍾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這種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

    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舜的後代)因不服順桀而被滅之。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夏亂這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藉口討伐商首領湯並敗之。湯被囚禁於夏臺(一作鈞臺),隨後被釋放。除了夏室對外關係的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了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最終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 )並死於此處(《淮南子·修務訓》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援下,商湯在亳稱"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 ,共傳13世 、17王, 歷時472年, 公元前1600年滅亡。

    夏人後裔

    夏滅亡後,剩餘勢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 還有兩支分別向南方、北方遷移。桀帶著不少夏族民眾從歷山南遷至南巢,這便是南支。北支進入蒙古高原,與當地諸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便是後人所稱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遊牧民族),中國謂之匈奴。"商湯王因帝寧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貴族於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史記·陳杞世家》載夏裔在"殷時或封或絕" 。周武王滅商為王之後,封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為崇尚夏禮,還特意去杞國訪問考察 。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後代世代為禹守陵 。

    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敗後的夏。根據卜辭記載,土方是位於殷西北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長期征討的物件。武丁征服土方後,在其腹地"唐土"建設大型城邑"唐",鎮壓控制土方人民,此後不再有土方叛變的記載 。周初,成王封晉國始君唐叔虞於此。

  • 6 # 胖胖大橘子講歷史

    大家好,我是熱愛歷史的胖胖大橘子。今天呢我給大家稍微講幾個有關於夏朝的歷史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啟建立夏朝

    夏啟在他的父親禹死後,把國都遷到了安邑。實行帝位世襲制度。從此一共經歷了14代17王,世系分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它的統治範圍是在如今的山西的南方,汾水流域。河南的西部和中部,以及商丘。由於是世襲制,當啟死後,他的兒子為了爭奪王權互相打鬥。最後是太康即位,太康不問國事。特別喜歡打獵,甚至於幾個月都不著家。所以最後引起了一場叛亂,太康只得流落他鄉,抑鬱而亡

  • 7 # 洹水之上2020

    大家好,我來說一下夏朝的歷史:

    夏朝歷史要從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說起,

    大禹,上古帝王,是最後一位通過禪讓制上位的上古帝王,他在父親治水失敗的基礎上,以疏導的方式,歷時20年治癒了大水,後又帥兵征討三苗,獲得了極大的聲望和戰功,被舜帝指定為接班人。

    啟:大禹之子,大禹在位時指定和自己一同治水的助手伯益為接班人,但是被手握重兵的啟奪位(有人說殺死了,我不是當事人,我不知道)。有個叫有扈氏的部落不服,你不按規矩出牌,不行。啟說,那就打吧,打的滿地找牙了,你就服了,結果,有扈氏戰敗,俘虜全部變成奴隸。至此,禪讓制的公天下被世襲制的家天下代替,中國歷史上第一奴隸王朝夏朝建立。

    太康:啟之子,幹了一件牛逼事,失國。作為富三代,除了玩還是玩,被鄰居東夷的有窮氏的首領後裔(就是神話裡射日那個原型,射箭的祖宗)看到了,他孃的敗家子,你能做江山,我就不能,一戰擊敗太康,取得政權。

    中康:太康兄弟,是后羿立的傀儡夏後,是來混日子的。

    相:中康之子,沒有跑成,被殺。但是生了一個牛逼兒子,使命完成。

    少康:相之子,相死的時候,他老婆已經懷上了,真是天不滅夏啊。他老婆躲到自己婆家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少康開始了開掛的人生,聯合各種勢力,攻打寒浞。此時,后羿已死。寒浞,后羿的家臣,后羿因為貪玩,被自己的家臣搞死。奪其權,霸其妻,殺其子,后羿可悲了,讓你貪玩,最後被玩死了吧,就是不知道他的妻子是傳說的嫦娥不是?至此,少康復國,也叫少康中興。

    予:少康之子,少康復國時候立有戰功,繼承後位,繼續開疆拓土,是夏朝疆域最大時期,聽說打仗的時候獲取了祥瑞,九尾狐,也就是《火影忍者》裡面那個最牛的怪物,九尾。其實日本的神話中好多怪物來自我們中國古代。

    槐:予之子,無大事,散朝。華夏族和東夷族開始彼此同化,融合。

    芒:槐之子,無大事,散朝。

    洩:芒之子,無大事,散朝。

    不降:洩之子,曾多次帥兵征討西方。

    扃:(jiong)一聲,不降弟弟,無大事,散朝。。

    廑:(jin)三聲,扃之子,無大事,散朝。。

    孔甲:不降之子。改變傳統:由祭祀祖宗,改祭祀鬼神。

    皋:孔甲之子,無大事,散朝。

    發:皋之子,無大事,散朝。

    夏桀:發之子,發生最大的事,國被滅了。據說夏桀是一個厲害的人物:徒手能搏殺豺狼,飛奔能追上駿馬,武力更是絕倫。他每滅一個部落,就會從這個部落裡挑選一個女子為自己妃子,其中,末喜氏的美女妹喜最為有名,有人說她的情郎是伊尹,伊尹為此投奔了夏的對頭商湯,幫助商湯建立的商王朝。如果是這是真的,那麼這就是最早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啊,比吳三桂整整早了3200多年啊。

    夏朝從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共13世,17王,歷時472年,至此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校園內開圖書館、閱覽室還兼賣書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