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牙塔尖兒
-
2 # 黑兔子牙
楊六郎是老令公的兒子楊延昭,他原名楊延郎,小時候沉默寡言。只愛玩打仗的遊戲,令公楊業對楊六郎十分看好,曾經欣慰的指著他對大家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楊業每次帶兵出征,都讓楊六郎跟隨,讓他參與謀劃作戰。長達成人後,楊延昭繼承家道,在邊關駐守長達二十多年,他作戰智勇雙全,而且又訓練出一直英勇善戰的部隊,契丹兵將都很畏懼他,不敢在北宋的邊境胡作非為。宋人親切的稱呼他為楊六郎,說他有老令公的遺風。他去世時河朔一帶的百姓都流著淚護送他的靈柩,可見楊六郎受到了人們的擁戴,他守邊的業績實在功不可沒。宋太宗在位時,楊老令公還健在,曾經率軍進攻應州、朔州,老令公命楊延昭擔任軍隊先鋒,在與敵軍作戰時,楊延昭奮勇作戰,置生死與度外,深受到人們的欽佩。尤其是在朔州城下與遼軍大戰時,流箭射穿了楊延昭的手臂,傷勢不輕,但楊延昭並未退下陣來,而是咬牙繼續殺敵,英猛更比以前為甚。遼軍見到打仗這麼兇猛的人,很是膽怯,也不敢戀戰了,於是下令立刻撤軍回營。楊延昭在朔州大戰後威名大震。宋真宗時,鹹平二年冬天,契丹軍隊再次來侵擾北宋的邊境地區,當時楊延昭駐守在邊境小城——遂城,契丹軍四面圍住遂城,進行猛攻濫打,然而一連數天,遂城仍舊堅不可破,契丹國的蕭太后聽到這個訊息十分生氣,親自到遂城下擂鼓督戰。遼國兵將士氣大振,爭先恐後向遂城殺去,守城的宋軍大為恐懼,一時間有些難以招架,情況頓時危急起來。危急時刻,楊延昭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命令城裡的壯丁穿上鎧甲,武裝起來登上城牆,然後又命人提水到城牆上,澆在城牆上。這時宋軍才緩過勁來,略微緩解了一下緊張的局勢勢,爭先恐後地提水、澆水。北方的冬天氣候十分寒冷,一夜之間整個遂州凍 成了一座冰城,城牆堅硬光滑遼兵想盡辦法也沒有爬上去,反而死傷慘重,最後遼兵終於被迫退去,放棄了對遂城的攻擊計劃,楊延昭這次因為阻敵有功,真宗命他擔任莫州刺史,官升一級。
-
3 # 雪穎溯史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其父楊繼業(本名楊重貴,投降北宋前叫劉繼業)也是北宋名將,也是小說《楊家將》中“金刀老令公”楊業的原型人物。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在演義傳說中,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書記載,楊延昭應為次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昭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楊延昭為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後,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楊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華人就把楊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自楊業戰死之後,楊家將的故事在宋朝百姓中廣泛流傳,楊延昭作為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在百姓心中自然有很高的地位。再加上楊延昭子承父業多年鎮守邊關,抵抗遼軍,使邊關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深受百姓愛戴。
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鎮守邊關,三人都是死於任上。祖孫三代都深得皇帝信任,這在宋朝那個重文輕武的制度年代是非常難得的(岳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
楊延昭正好處於宋遼交戰時期北宋對遼國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回覆列表
楊延昭在邊關期間生活簡樸、帶兵有方,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張傘蓋,雖然身為邊防總司令,但出入僅帶數名隨從,幾無排場。
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作戰中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打了勝仗,論功行賞時,他又總是將功勞讓給屬下;所得俸祿、賞賜全都犒勞、分給士兵,因此,士兵們對他非常信任及愛戴,親如手足。他前後戍守邊境二十多年,在河北邊境建立了兩千多公里的邊防要塞,使得宋朝的邊境固若金湯。
楊延昭前後守衛邊境二十多年,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這位威震遼邦的將星,滿懷不能收復國土的憂忿心情在邊疆要塞去世,卒年57歲。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期間,遼兵侵擾較少,老百姓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愛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