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井夫子
-
2 # 丹醫道貫三神灸
這個問法很有意思
氣功與靜功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你已經自己把他人為區分開了
你認為的氣功是動功加氣的導引修煉
也可稱之為外功
即動功和吐吶導引藉助外氣修煉的功法
而你講的靜功是指的內家功法
泛指以打坐等形式獲得功力的功法
不管是那一種
我個人的修煉經驗是:
套路如套
有為所造
如不放棄
一生空耗
因為按固定套路修煉
只能修成一條或幾條經絡
達不到全身都通達的效果
很容易出現走火入魔
因此到老一場空
間接也講清楚了氣功與真正高層次內家功的區別所在
-
3 # 使用者6586750597595
此標題是【.晴天撐雨傘】多此一半!
功在骨裡隱,氣向靜中求,外動為命中煉,性功為意念煉,互為表理?!
-
4 # 團山子3
健身氣功就是以意導氣,反呼吸。以鼻吸氣,以口呼氣。以鼻吸氣,氣流從尾椎上行沿脊椎過頸至百會。以口吐氣,氣流沿面頰下行至咽,胸,腹,至會陰。如此周而復始,復日早晚各十分鐘,一週後增加食量一碗。採取三圓站樁式,於僻靜處,雙手握空拳,雙臂平肩似抱樹,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二目平瞑如立雲端。做完之後神清氣爽,濁氣下降。初學者入靜較難,必須排除雜念,方見效果。
-
5 # 詠春與太極
氣功是靜功、動功、樁功、醫療保健等煉氣方法的總稱;
氣功一般分為:道家氣功,西藏教氣功,民間氣功等,在中國有:“天下氣功源道家”的說法。道家氣功源於存想,以老子《道德經》指導。後流傳到民間,有識之士經過實踐改良形成了:武家氣功:培養混元氣,運至周身,經排打,擊打訓練而練成鐵布衫、鐵掌功等等。硬氣功一詞是1978年北戴河全國氣功會議定的。站樁培養氣增力的功法。醫家的氣功:強身健體的養氣功,養生功等。
其實佛家是不講氣功的:很多寺廟都寫著:禁言氣功,的牌子。佛家修禪、參禪:出現氣功現象(佛家稱為:八觸)認為只是參禪過程中副產品。出現八觸跟各人的功德有關。至於藏地的氣功:也跟修禪有關。其中有著名的:《大手印》的氣功等。
-
6 # 胡代泉
氣功是現代人用來修練心身的方法。都是總結前人的經驗來修練心身,加強身體素質的段練為目的。氣功含動功和靜功站樁三個部份。動功主要是活動關節,舒通經絡為目的。靜功以修心養性為目的。站樁以增強體質抗敵為目的。
-
7 # 斗城之地
靜是相對於動而言,靜則是為了更好的動。靜功則是氣功的基礎,靜功就是氣功,但氣功不完全是靜功,它們寫包含關係。和尚、道士打座,不是座著一動不動,是外靜內動。
-
8 # 綠岑山人
氣功包括動功和進靜功,所以可以說靜功是氣功中靜的部分。但是在傳統門派裡氣功和靜功是不同的,氣功注重以練氣為目的,注重健身養生,以疏通經絡調養氣血為主,從傳統來說,偏重於命功方面。
靜功以入靜為目的,注重調心養神,心性的修養,從傳統來說,偏重於性功方面。
-
9 # 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來說說氣功“三要素”是啥?“三要素”分別是:調心;調息;調身。現在的氣功基本是按照三要素內某一條為入門手法。所謂“氣功”是按照這三要素修習運動形式的統稱。當然,最早這種形式稱呼“導引;服氣”之類的名稱。你說的靜功其實是氣功內練習運動中的一種形式,打個比方:公雞;母雞;和雞有什麼區別?現在中國體育總局推廣的健身氣功就是以“自我導引”形式的一種氣功,取締了靜功。普通愛好者沒有辦法鑑別氣功的種類和優劣,貿然練習某一類氣功靜功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氣上頭;俗稱:戴帽子,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問題,經常有愛好者求助我師門解決這樣的問題。
-
10 # 小天使FB
氣功和靜功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都是在閉環下鍛練呼吸系統的功夫。不同的是傳武鍛練的氣功是以增強技擊技巧的能量勁力為主。保健養生的靜功是以強身健體保健養生為目的。它們同源不同宗練法上有差異化的不同。但是鍛練呼吸(練氣),是它們鍛練的主打旋律。不論傳武,養生,佛道ZY練習氣功靜功的終極目標,都是追求打通任督二脈(小週天)。練來練去從古練到今,氣功練的就是一個打G放P,練的就是一個真氣執行的呼吸執行的有序。讓呼吸之氣在全身放鬆自然呼吸下,一呼一吸一個慢迴圈沿著身體前面正中的任脈中的關元穴(丹田)向下執行,過會陰,達命門讓它有跳動感 ,沿督脈上行過腎俞穴衝大椎直達百會高鐵的中轉站,過印堂達人中直抵衝關的過橋節點齦交穴,它也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鵲橋,鵲橋的搭建成功是任督二脈打通的關建節點
-
11 # 神凝氣舞
氣功一詞在明《正統道教》本《靈劍子.鬆沙記》中有過記載:“學道之士初廣佈陰騭,先行氣功.內丹長生久視之法”。
氣功是修煉人體特異能量的一門綜合學科。靜功是氣功修煉中一種常用的基礎訓練技術。
-
12 # 吸收電能
氣功和靜功,沒有區別,練氣功練得是什麼,不就是呼吸嗎,練的是深呼吸!
再看靜功,你們安靜下來,首先注意到什麼,還是呼吸,也許你會說,我先注意到我的思想,那麼然後呢,你會不會注意呼吸呢,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自然變成了深呼吸,所以說氣功和靜功都是在練呼吸,這是本質的東西,先有呼吸,一陰一陽之謂道,後面才會到境界!
人們的淺呼吸是呼吸氧氣和二氧化碳,深呼吸才是能量,深呼吸是腹部起伏,腹部有什麼,丹田氣海,丹田氣海有什麼作用,聚能和儲存能,給誰使用,經脈!
回覆列表
所謂靜功,其目的就是在於入靜。入靜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不論古今,人們實際上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這是我們後天的生存本能,而要它停止不動,達到先天的靜止狀態,實際上是很難的。
而古代道家修士就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而所謂鬆靜功,也是一種,是以鬆的方式達到靜的目的,也是現在人比較容易入門的一種方式。
鬆靜功並不特別強調姿勢,臥、坐、站皆可。練功時微閉雙目,自然呼吸。呼氣時默想靜和體會鬆的舒適,或配合意念放鬆,逐步將全身調整成自然、輕鬆、舒適,解除緊張狀態,排除雜念,安定心神。
從而達到入靜的狀態,同時本身鬆靜功也可以調和氣血,協調臟腑,疏通經絡,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延年的作用。
有人會問,那麼鬆靜功似乎就是放鬆身體,但實際還是略有不同,放鬆身體強調的是心身放鬆,而鬆靜功的核心是在放鬆的基礎上,神志越來越寧靜,逐漸達到真靜的狀態。是由心而身,再由身而心的更進一層。
所謂神志的寧靜大體是指意識由普通的清醒狀態進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狀態。我們時常看到古書,講解修煉也好,打坐也罷,提到的一個恍恍惚惚、氤氤氳氳的狀態,就在於此。
而這個階段實際上也不是完全模糊的,大概可以分為兩層,是一個精神狀態既恍惚又清晰的狀態,如果以聽覺為例,所謂恍惚,是對外界的聲響變得遙遠微弱,甚至完全消失,呈現“雖有驚雷而無動於衷”的現象。
而清晰的方面則是對要想主動感知的事物感覺的極其清晰敏銳,達到“金針落地亦能聞其聲”的程度。這個程度便是入靜的一種狀態。是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一種狀態。
那麼有的人會在不經意間進入到這種狀態,不過不可控制不可維持,故而才有所謂的“功”出現,實際指功夫,也就是工夫,通過修習來達到可控可維持的狀態。才稱之為真正的靜功。
這裡用以維持最常用的是各種意守法。就是在前面所說的身體放鬆後主動將意識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物件上,而達成目的
當然,我們常聽說鬆靜自然這個詞,所謂意守法,本身也該是心身真正放鬆後自然呈現的,而不是強行追求所能達到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意守的物件要做到“似有意,似無意”的一種狀態。
那麼下面就介紹一種鬆靜功來供大家參考。
以舒適的姿勢,先放鬆前方,自面而下,依次鬆弛胸、上腹、少腹、兩腿、兩膝、兩小腿、兩足背,至兩足十趾。
繼而同樣自上而下,放鬆後方自枕部至兩腳跟部。再有左右側面,此一項後,我們稱之為四方皆鬆。
但是依照傳統五行概念來說,實際上當四方鬆弛後,我們尚且有“中央土”需要放鬆。
故而這時候,我們在身體的內部,也要進行鬆弛,也就是自百會開始,依次為腦正中、咽喉、胸正中、上腹正中、臍後腎前、會陰、兩大腿內側面、兩小腿內側面終於兩足湧泉。
如此一來,才是真的全身鬆弛,也是和普通的放鬆有所區別的一點。在時間上大概以半個時辰為迴圈,初期二至三次即可。後期會隨著練習更快的進入狀態,也進入下一個階段。
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的身體有某些部位不舒服,或者緊張,可以在方式的過程中,單獨集中意識,在某一點上默想來放鬆。等到全身鬆弛後,再從頭到腳不分前後左右的整體向下放鬆,猶如一股令人舒暢的泉水自上而下緩緩流淌。即可。
當鬆弛後,我們以《抱朴子》中的守一來意守,即意念若有似無存在於某一點(只是鬆靜功的話,不涉及具體功夫,守一之一,以自己舒適為主,可以是泥丸,可以丹田等,不強求。),這種狀態要求心無所念,如果有所掛念不要強念不想,否則更易偏離,反而應該想解決方法,把事來了卻,如果真的無解決方式,才會預設當下思而無用,從而放下。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注意,意念要輕,不要用意執著、死守。才能真正的排除雜念,全身放鬆,逐步進入到靜的狀態。
當進入後,重新出功的時候,也不要強求再次進入,而是要安靜片刻後收功,待下次,或是重新鬆弛後,再尋求靜功的狀態。
最後提示一點,鬆靜功,不要求呼吸綿長,自然即可,隨著狀態進入,呼吸綿長是自然而發生的,如果強求,反而無法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