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味老古董

    可以的,一些特級文物拿真品展出不會很方便,用高科技複製品展出是可以的,大家參觀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 2 # yourande三葉草

    如果是一般推介性的展示可採用的高科技手段很多,如複製品,3D列印模型,全息投影等等。 如果是高級別的文化交流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真品展示。

  • 3 # 放下

    在南京博物院就看過複製的文物展出,旁邊有牌子註明 ,而且這些複製文物不放在展櫃裡,參觀者可以用手去摸。要是不註明我這個外行根本不會知道這是複製品,說明覆製品也是高科技的產品。出於總總需要,事實上覆製品是可以代替真文物展出的。

  • 4 # 苗族文化影片

    可以代替,真品展覽容易被損壞,不僅參觀者容易觸控,還需要管理人員的來管理。高科技產品代替的話,可以有效減少損壞和人力

  • 5 # HH00029

    如果單純的作為藝術品來觀賞,在一定程度可以替代,但是作為作為學術研究來講,自然應該是不能替代的,因為文物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6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得看從什麼角度去思考。

    以複製品替代文物原件來展出,是不少博物館都會採納的一種展示方式。

    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專業的文物工作者一定反對複製品,因為只有用文物“真品”才能做研究,“假”文物有什麼看頭對不對?

    不過恰恰相反,根據答主的瞭解,對於複製品替代文物原件展出,文物工作者基本是支援的,至少也是可以接受,反而是在普通的非專業觀眾中,反對的意見比較多。

    為何專業內外有這麼大的觀念差異?可能還是因為大家對文物的理解角度不一樣。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去看,有些文物質地相對脆弱,比如早期人類的化石、字畫、檔案、漆木器,如果長期展出,容易受到周圍的溼度、溫度以及光線的影響而出現損壞,所以不得不把原件妥善保護起來,利用高精度復原的複製品去替代展出。 △帶箭傷人骨·國家博物館·複製品從文物獨一性的角度去看,有些文物太過於重要,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目前這兩件青銅器都在國家博物館裡展出,那麼它們的發現地河南跟湖南要不要展出?既然這些文物對於各個地方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歷史文明見證,那麼自然是要展出的,而且只能以複製品的形式來展出。

    以複製品替代原件,影響學術研究嗎?

    應該說,會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微乎其微。從事文物研究的人,當然是要經常去觀摩學習的,去博物館進行參觀、拍攝是家常便飯。但是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一來利用複製品替代的文物往往只是博物館裡的少數,二來大部分的研究物件都會收錄進考古報告或者圖冊,有詳細的測量資料和高畫質照片,能夠滿足一般的研究需要。除非是在研究中必須要對文物的內部結構、成分進行科技檢測,或者對文物的某個細部進行詳細觀察,否則一般不是非要觀察文物原件不可的。

    △考古報告

    以複製品替代原件,影響觀賞嗎?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3D列印、高畫質噴繪早已廣泛應用在文物複製領域,符合規定的複製品,即便是專業研究者也未必能夠透過觀察外表來判斷真偽,更何況是專業外的人士呢?

    而且在有些文物上,用複製品的展示效果反而更好。比如說壁畫,我們都知道,壁畫的材質大多是比較脆弱的,假如用原件,必須罩上玻璃,而且跟觀眾遠遠隔開。那這種情況下,常常就只能看個熱鬧,沒法兒仔細看。可是假如利用高畫質的掃描、噴繪,就可以讓文物複製品跟觀眾近距離接觸,甚至還可以對影象進行一些處理,把後期的汙染、損傷儘量修復,達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舉個例子,下圖是曾經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展出的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的展覽,這座墓的壁畫很重要,但是儲存狀況不佳,一般人也很難有機會去現場看原物,而且即便看到原物,也是黑漆漆一片,看不出所以然來。因此這次展覽就利用了高精度的複製品,將它們按照墓葬裡的位置重新安置在展廳裡,而且對影象上的汙穢進行了修復,無論觀展體驗還是獲得的資訊都是非常好。

    對於文物複製品展出,最大的心結其實就在觀眾內心

    答主在博物館裡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觀眾來到文物展櫃前,一開始還看得津津有味,等到看到說明牌上的“複製品”三個字,立馬興味索然,扭頭就走。

    因為在一些觀眾的心裡,“真不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甭管能不能看明白門道,甭管懂不懂裡邊的知識,反正你就是不能用複製品,你用複製品就是欺騙觀眾。。。

    在展示牌上標註出來複製品,這是博物館的工作道德,假如不標註,大多數人其實完全無法分辨。

    答主以為,假如您是真心熱愛文物,那何必糾結於原件或是複製品呢?區區幾件複製品,就那麼影響觀展體驗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和老人說她喜歡的寵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