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易木木

    鄭和,是咱們中國明朝的一位著名的太監……咳咳,這麼表述好像不是那麼恰當。鄭和是著名的Nautilus,外交家,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有名的“七下西洋”。

    達伽馬,葡萄牙Nautilus,探險家,殖民者。世界上第一個從歐洲通過航海到達印度的人。

    哥倫布,義大利人,也是一位Nautilus,探險家,同時也殖民者,他最有名的事蹟,就是為歐洲發現了美洲大陸。

    麥哲倫,也是葡萄牙人,也是Nautilus,探險家,殖民者,他為西班牙政府效力,其最有名的事蹟,就是環遊地球,證明地球是圓的。

    以上就是這幾位爺的情況了,他們共同點呢,大家也看到了,都是帶人去海上撒野的……啊不,口誤口誤,他們都是Nautilus,探險家。但不同的是,在對外交流的層面上,鄭和被人稱為外交家,而歐洲那三位爺,可就被人稱作殖民者了。

    都是出海探險的,為什麼會得到不同的稱謂呢?這個我們把鄭和跟歐洲三爺們分開來說說,找找答案。

    先來說說鄭和吧。鄭和七下西洋的原因,我認為有三個。第一當然就是明朝皇帝想炫耀一下了,你想想啊,當時的明朝,無論是從國力還是財力,又或者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國內經濟水平,那可都是世界頂尖的,因此當時的皇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自然要去周邊國家轉悠轉悠,炫炫富,秀秀肌肉的,誰有點成就不想拿出來顯擺一下啊?第二就是希望加強和各國之間的貿易和交流,秀肌肉的同時,能賺點小錢自然也是不會拒絕的。不過這實際操作起來就不那麼理想了,畢竟你可是超級大國,拿出的東西都是高階貨,可週邊小國沒啥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呀,頂多只能拿出點土特產來撐場面了,所以到最後基本就是拿著貴重的絲綢瓷器這種高階貨,去換換人家的水果特產以及香料啥的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了。這第三嘛,是我個人的觀點。朱棣自從發動靖難之役當了皇帝以後,一直有個心事,那就是建文帝,傳聞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可根據一些野史講述,建文帝是逃出皇宮,隱姓埋名了,而人家才是正統,朱棣可是篡位呀,萬一建文帝東山再起,那朱棣就沒好果子吃了,所以朱棣同志為這事真的沒少操心呢,但凡有點建文帝的小道訊息,他都要去查的,這不,下西洋這事,是不是有這原因,真說不好。

    因此在我看來,鄭和這七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揚中國威,加強區域影響力的。雖然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但同時也確實加強了明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而且這個交流是建立在和平互利的基礎上的。但是歐洲的那三位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資源,滿足國內發展需要。他們所過之處雖然不是寸草不生,但都是犧牲了探索地周邊國家的利益的,甚至有的原住民都差點被趕盡殺絕。因此他們的交流,是建立在侵略的基礎上的。所以可以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與歐洲的探險,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 2 # 頭頂那片藍藍的天

    最大區別,鄭和下西洋純屬海外炫耀,弄些珍奇古怪之物滿足皇室,順帶了解了海外情況,長了些見識。當然客觀上促進了海外經濟文化交流。

    西方航海是基於西歐內部工商業經濟發展誘發了社會的需求(金錢,物質享樂等),而陸上通道被強阻,被迫走海上。他們航海說白了就是能搶就搶,不能搶就交易,運回去獲取暴利!

    一句話,兩者間最大區別是:是否有內在的需求推動。前者無,浪費國資,所以無以為繼,沒後繼了;後者有,內外互助,越玩越大了,就有了殖民全球的結果

  • 3 # 百曉大神

    鄭和下西洋純粹就是面子工程,消耗了國家的大量財力物力,換回來幾根香蕉,或者是幾隻長頸鹿什麼的,說的更直接一點,他就是散財童子,送出去了大量的瓷器絲綢以及金銀財物,什麼也沒有獲得。而哥倫布等西方的殖民者目標很明確,他們就是為了征服大海去東方發大財的,有著明確的目的,這才充滿了熱情,事實也證明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東方掠奪的財富讓西方是成功的實現了產業革命,一舉進入發達國家,一直到現在都享受著紅利。高下立判,強弱已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條絨布料怎樣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