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不三不四藏
-
2 # 三水奇聞異趣
就像三體中所說的: 僅靠生存本身是不能保證生存的,發展是生存的最好保障。
當時魏國戶有六十六萬餘,人口達四百四十萬;蜀漢戶有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
魏國佔有長江以北廣發中原地區,且當時經歷重心還在北方;蜀漢除四川盆地外都是不毛之地。
經歷人口魏國都能吊打蜀漢。這樣的差距,拖也把自己拖死了。諸葛廬也深知這一點,而前有隆中對,後有託孤之重,這都促使他放手一搏。也許他不是希望真的能夠光復中原,再興漢室,而是單純的想延續蜀漢的國祚。
左右都是滅亡,你能怎麼選?
-
3 # 使用者楊楨楠
諸葛亮兵微將寡為什麼還要北伐呢?有兩大原因:一劉家天下,我為漢臣是忠也。二,自知天命所歸,不久也。以志鞠躬盡瘁之情。
-
4 # 庭州行者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過,具體原因不在乎兩點:第一,蜀漢當時的形勢,除了以攻為守之外,別無他途,一旦停止進攻,只能滅亡得更快;第二點,就是諸葛亮本身是一個有抱負的人。
先說第一點,蜀漢從國力來講,根本不是孫吳和曹魏的對手,這一點很明顯。因為蜀漢是三國中人口最少,兵力最薄弱的。而三國中以曹魏最強,其人口總數超過了吳蜀兩國之和。在蜀漢徹底失去荊州後,蜀漢的命運已經很明顯,那就是隻能被滅亡,因為諸葛亮當初的設想是“一旦天下有變,則兩路出兵”。所謂兩路出兵,就是從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一路攻宛洛,一路攻秦川。
也就是說,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此時,兩路出兵已然不可能,即使天下有變,也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蜀漢滅亡,不可避免。而諸葛亮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延緩蜀漢的滅亡,同時爭取希望。
何出此言?
實際上,諸葛亮將蜀中治理得非常好,這足以使得社會為他北伐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他所要做的,是不能讓曹魏有機會好好準備伐蜀,因此他需要主動出擊,必要時聯合孫吳一同行動,讓曹魏疲於應付;另一方面,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是比較自信的,所以他也一直在試著能不能在軍事上取得質的進展,雖然滅魏國的可能性很小,但總歸還是有一點希望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諸葛亮自己是一個政治家。易中天教授曾經說過,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在於,政治家懷有理想,而政客總是在計較自身利益。諸葛亮無疑是一個政治家。實際上,從他的一系列做法,以及作品上看,諸葛亮的理想很堅定,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他即使有一線希望也不會放棄。
第二個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視,因為很多人都懷著功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人物,不願意去相信歷史上真正存在為了理想而不惜獻出生命的人。然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做法,只能這樣解釋。
-
5 # 浪淘天空
一、諸葛亮加入劉備團隊很晚,待遇卻很高,被劉備託孤,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只能選擇這條難度最大的路。
二、三國之中蜀漢最弱,遲早會被另外兩家吞併,很難守住那一塊地方,與其等著被滅,不如選擇主動出擊,還有一點成功的可能。這是絕地求生的辦法。
三、在蜀地,劉備集團屬於後來者,免不了受到蜀地本土勢力排擠,諸葛亮堅持北伐,等於站在道德制高點,把蜀地勢力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兩方利益緊緊綁在一起,就可以讓劉備集團在蜀地站穩腳跟。
-
6 # 天山怪客3
拿現在的話來說是在刷存在感。其原因有:首先,蜀漢政權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建立政權的,代表著正統政治力量,以恢復漢朝江山為己任,要讓北方百姓知道正統力量還在,給北方人民信心,只有北伐是最佳選項。其次,透過北伐,整合各種資源,彌補內部荊州幫和宜州幫的內部分歧,避免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過早衰亡。其三,透過戰爭,鍛鍊軍隊的攻佔防禦能力,以戰圖存,沒有北伐戰爭的實際鍛鍊,軍隊迅速腐化墮落,蜀漢政權會亡的更快。其四,打著北伐旗號,鎮壓南中少數民族叛亂,擴大士兵來源,穩定內部,儘量延長蜀漢政權壽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表面上是諸葛亮需要完成主公劉備的終身之志,剿滅曹操,中興漢室,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我們再重放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北伐不是這麼回事,而是為了鞏固蜀漢政權。
我們知道劉表首先是在荊州立足,開始擴充勢力,所以在荊襄招賢納士,組建了最早的劉備軍事集團,也可稱為荊州集團。但是,劉備佔據荊州,為了示好東吳,共同抗曹,答應荊州是暫借東吳,並且要想有足夠的實力成鼎力之勢,也必須去取西川,並已西川為根據地,荊州為跳板,逐鹿中原。
這時的西川被一個外來政權劉璋控制著,西川本地還有地方豪族勢力,加上劉備的荊州集團,有三波勢力在西川,劉備在,可以有正統的名義中興漢室,劉備一死,正統名義不復存在,如果還要服眾(劉璋集團和當地豪族勢力)必須要能為他們帶來利益,否則一塊大餅兩個人分肯定比三個人分要好,除非第三個人能再去找一塊餅大家來分,就不會有問題。
所以劉備的荊州集團如果想要穩定政權,必須去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