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將寫作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一節卓有實效的語文課,應當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某一方面或幾方面有所收穫。我們都知道,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句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作文中去。因此,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具有積極的作用。
上課時,教師如何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破壞閱讀的整體性,也不能打破課堂創設的情境。不能因為過分強調寫作知識而使課堂失去美感,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便是我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思考的問題。現談自己的一點實踐體會:
一、備課:深挖教材,創新角度
拿到一篇課文,我們教師首先要深入到文章中去,將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整理出來。如何將這些散落的點串聯起來,就需要較好地依託文章的情境。但是,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如果這樣就只是讓學生讀懂一篇文章。我們以文章作為例子,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就成為了空談。那麼,換一個角度把閱讀作為明線而寫作作為暗線,兩條線索貫穿全文。同樣是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描寫,我們換一種問法:透過讀課文你體會到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效果表達出來的?
我在教學《天遊峰的掃路人》這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掃路人的那種樂觀豁達的精神,設定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認識了一個怎麼樣的掃路人?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掃路人這些特點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作者對掃路人說話時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於是,要想使文章中的人物更加突出,要加強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這一寫作知識點就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接納了。
二、上課:入情入境,滲透技巧
課堂上,我們要想使文字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就要不遺餘力地創設情境,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觸景生情”,文字的作用無非是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應緊抓寫作這條主線不偏離,及時地將寫作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泉城》等課文時,透過對課文的充分朗讀,學生無不沉浸在這些美景中。除了體會到這些美景的體現形式以及積累大量的好詞句以外,我還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如何有序地把這些美景給大家展示出來的。為此,設定了這樣的問題: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美景給我們一一展示出來的呢?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被引領到寫作順序上來,而文章的結構也在這裡清晰了很多,“總分總”的結構一目瞭然。
《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的第二節寫了實驗的準備工作。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動詞,將過程寫得十分具體。而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將動作描寫細化。因此,這一段落對於學生而言,有很強的示範性。我讓學生們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找一找其中的動詞,並且圈出,再談談這些詞順序能否顛倒?學生最終給出的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這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而且也要考慮到詞語搭配的準確性。於是我趁熱打鐵:“是的,作者用簡練的語言,準確的動作,將實驗的準備工作寫得清楚明瞭。”
三、作業:情境結合,仿寫練習
課堂上的寫作技巧指導最終要在不斷練習中鞏固。俗話說“趁熱打鐵”,我們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後都要適當地安排一些仿寫練習來鞏固學生所學到的寫作技巧。如教學《石榴》一課時,模仿描寫石榴外形的一段,用“總分”的寫作技巧試著描寫另一種水果的外形;教學《泉城》時,指導學生模仿第一節使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型練習;教學《稱象》時,模仿第二節,以“今天班級裡要改選大隊委員,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為開頭,學寫對話;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模仿2~9節,學寫人物對話,體會提示語的作用……這每一次的練習,老師都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寫起來自然輕鬆多了。
透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讓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寫作能力。這是課堂上找準讀寫結合點,以讀悟寫,讀寫結合後的好處,是多次進行小練筆的成果。透過以讀悟寫,讀寫結合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的確是相得益彰。
如何有效地將寫作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一節卓有實效的語文課,應當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某一方面或幾方面有所收穫。我們都知道,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句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作文中去。因此,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具有積極的作用。
上課時,教師如何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破壞閱讀的整體性,也不能打破課堂創設的情境。不能因為過分強調寫作知識而使課堂失去美感,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便是我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思考的問題。現談自己的一點實踐體會:
一、備課:深挖教材,創新角度
拿到一篇課文,我們教師首先要深入到文章中去,將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整理出來。如何將這些散落的點串聯起來,就需要較好地依託文章的情境。但是,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如果這樣就只是讓學生讀懂一篇文章。我們以文章作為例子,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就成為了空談。那麼,換一個角度把閱讀作為明線而寫作作為暗線,兩條線索貫穿全文。同樣是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描寫,我們換一種問法:透過讀課文你體會到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效果表達出來的?
我在教學《天遊峰的掃路人》這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掃路人的那種樂觀豁達的精神,設定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認識了一個怎麼樣的掃路人?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掃路人這些特點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作者對掃路人說話時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於是,要想使文章中的人物更加突出,要加強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這一寫作知識點就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接納了。
二、上課:入情入境,滲透技巧
課堂上,我們要想使文字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就要不遺餘力地創設情境,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觸景生情”,文字的作用無非是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應緊抓寫作這條主線不偏離,及時地將寫作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泉城》等課文時,透過對課文的充分朗讀,學生無不沉浸在這些美景中。除了體會到這些美景的體現形式以及積累大量的好詞句以外,我還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如何有序地把這些美景給大家展示出來的。為此,設定了這樣的問題: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美景給我們一一展示出來的呢?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被引領到寫作順序上來,而文章的結構也在這裡清晰了很多,“總分總”的結構一目瞭然。
《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的第二節寫了實驗的準備工作。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動詞,將過程寫得十分具體。而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將動作描寫細化。因此,這一段落對於學生而言,有很強的示範性。我讓學生們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找一找其中的動詞,並且圈出,再談談這些詞順序能否顛倒?學生最終給出的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這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而且也要考慮到詞語搭配的準確性。於是我趁熱打鐵:“是的,作者用簡練的語言,準確的動作,將實驗的準備工作寫得清楚明瞭。”
三、作業:情境結合,仿寫練習
課堂上的寫作技巧指導最終要在不斷練習中鞏固。俗話說“趁熱打鐵”,我們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後都要適當地安排一些仿寫練習來鞏固學生所學到的寫作技巧。如教學《石榴》一課時,模仿描寫石榴外形的一段,用“總分”的寫作技巧試著描寫另一種水果的外形;教學《泉城》時,指導學生模仿第一節使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型練習;教學《稱象》時,模仿第二節,以“今天班級裡要改選大隊委員,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為開頭,學寫對話;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模仿2~9節,學寫人物對話,體會提示語的作用……這每一次的練習,老師都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寫起來自然輕鬆多了。
透過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讓讀與寫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寫作能力。這是課堂上找準讀寫結合點,以讀悟寫,讀寫結合後的好處,是多次進行小練筆的成果。透過以讀悟寫,讀寫結合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的確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