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沉思者

    課程實施是指實現預期教育結果的手段。要實現這一目的,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而除此之外,課程實施還應該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社會教育手段。陶行知老先生曾說:社會即學校。社會準則,道德規範,輿論導向等等都能起到教育之目的!

    第二,家庭教育手段。家庭與受教育者關係密切,對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行為習慣影響巨大。從懵懂的學前教育到系統的知識學習,再到成人的處事準則,它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家庭和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作用是巨大的。也希望家長們都能有效的利用,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受益,在社會活動中成長。

  • 2 # 教學怪咖施老師

    各地的課程設定都有國家標準,一些地方性課程也會設定進去,如當地的校本本課程。

    總之學校的學術課程體現“學科育人”的培養途徑,是學校全面貫徹課程設定的精神和要求,立足學校實際而構建的,是學校課程體系最核心、最基礎的課程,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最重要的保障,是其他課程的強力支撐,與其課程相互聯絡,相得益彰,共同服務於學校的育人目標和辦學特色。

    學術課程包含國家課程設定中八大學習領域(語言與文化、數學與邏輯、科學與實驗、技術與設計、藝術與欣賞、體育與健康、社會與發展、生態與生命)的必修、選修及其相關拓展類、學術類內容。

    各學科課程按照學校整體課程方案,將學科課程梳理為基礎、拓展、學術三個層級。

    1.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指面向全體學生,包含國家課程及校本必修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此部分課程將全面落實《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需求對必修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培養具有本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畢業生。

    2.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含國家選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本著多樣化、有層次的原則,主要目的是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不同興趣方向的選擇性需求,形成體現學校特色、符合學生興趣的選修課程體系。

    3.學術課程:

    學術類課程面對有學術潛力和興趣的學生而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和學術能力,支援願意接受學術挑戰的學生向熱愛的某個方向縱深發展,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和恰當運用知識的能力。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在本學科學習的認識基礎和能力水平、以及學生對於步入大學學習之前的學科專業發展可能性,開發建設本學科的學術課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P20的開路先鋒Nova3e值得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