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P觀影站
-
2 # 禹飛扯閒片
看一部電影的好與壞,與你看電影時的心情、當下所處的環境以及具備的電影知識有很大關係。《小丑》這部電影確實收穫了不少讚譽,但不代表所有人都得稱讚它。
《小丑》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說明在專業度,它是一部被肯定的電影。可是叫座不叫好的電影也並不少見,觀眾買賬才是王道。不少觀眾看過影片之後,都忍不住分享觀影感受。先來說說,大家覺得好的地方。
《小丑》在DC中是完全獨立的故事,影片揭示了亞瑟成為小丑的前因後果。作為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亞瑟本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他的工作是扮成小丑,逗樂別人。亞瑟的痛苦之處在於,他患有精神疾病,發病時表情不受控制,明明很難過,卻止不住大笑。但是沒有幾個人同情他的病痛,反而他因此常被人誤解,甚至引來被打的遭遇。
看到不幸的亞瑟,相信每一個有同情心的人都會暗暗難過,誰來幫幫這個可憐的人!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會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的弱小與無助,那樣的任人宰割!這時候,救人於水火的超級英雄又在哪裡?可能還沒出生,或者還只是個吃奶的孩子!
一切只能靠自己,沒人能讓你強大,除非你自己。亞瑟也是這麼想的,當他舉槍殺了3個混蛋之後,他本來害怕的一路狂奔,卻在奔跑中感受到體現自我價值的快感,此時的他覺得自己就是超級英雄,解救危難少女,懲罰混蛋白領。我們都願意看弱小變強大的故事,至少情節推進至此,《小丑》還是個不錯的故事。
《小丑》的後半段有點翻車。
雖然導演在最後極力扭轉,年幼的蝙蝠俠看著扮成小丑的暴徒殺害了自己的父母。但他沒有因此黑化,他最後還成為了超級英雄。成為誰,不是遭遇什麼,而是你想成為誰!這本來是導演最後想要昇華的主題。卻被很多觀眾調侃,蝙蝠俠不黑化是因為他有錢,小丑要是有錢壓根都會得精神病。小丑童年被養父母虐待,頭部受到重創才會得病。成為誰,真的不是遭遇了什麼?還是恰恰因為這樣的遭遇,小丑成為了小丑,他還有的選嗎?
另外,影片擴大了小丑的煽動性,影片結尾處,不少民眾戴著小丑的面具為非作歹,彷彿大家心底的惡被小丑召喚出來了。這樣一來,無疑擴大了小丑的破壞性,他除了自己作惡,還能傳染別人作惡,這是不是更可怕?
-
3 # 起名字好打腦殼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感受,或許是你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才會覺得沒有什麼感覺,一般只有讓人們感同身受的電影,才是好電影,反正我看這部電影覺得他很好,反映了基層人民的真實寫照,或許是我遇見這種事情吧,有中感同身受的感覺。
-
4 # 平凡影迷
個人看法,總體還是覺得不錯,演員在人物琢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原生態家庭,疾病,母親的病狀,後期主人公在和女鄰居的交往中,層次還是比較分明。不過,因為這個涉及到精神疾病,所以,有很多臆想和後期的發洩出口,導致這個主人翁的毀滅~總體來說,值得一看。
回覆列表
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高譚市的一個貧民窟裡住著一個平凡而又善良的人:亞瑟。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喜劇演員,他有一個記錄靈感的筆記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帶著它站在錄影棚中帶給大家快樂。但他的艱苦生活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他的現實是,一邊扮演小丑艱難掙錢謀生,一邊照顧生病的相依為命的母親。同時,他還得擔心家族遺傳性精神病。另一方面,這座城市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即使是同樣掙扎在底層的民眾卻也相互排斥,相互歧視、相互傷害。同事每天冷嘲熱諷,坐公交逗樂小孩被別人防備歧視,在大街上扮演小丑被一群小孩搶廣告牌、毆打。。。
生活已經有諸多的不盡人意,但他始終記得他母親的教誨:保持微笑,給世界帶去歡樂,他是happy。
但是他的happy並沒有回報,他的善良熱情會被人當中不懷好意,他的樂觀會被人當作沒有自知之明,他的夢想會被人當作背後嘲笑的物件。如果一個勤勞的善良的人卻得不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是這個人的錯還是這個社會的錯?亞瑟的內心,在一點點的變異,逐漸黑化,慢慢扭曲。
在他內心深處,痛苦和絕望漸漸成為荒誕和戲謔,他突然覺得:世界的存在只是一個笑話。他得知自己真實的身世,悲慘的童年記憶這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痛苦達到頂峰,越過絕望的邊緣時,你就對世界上任何的事情都不會在乎也不會抱有期望了。他報復性的殺掉了嘲笑他的同事,殺掉了曾經崇拜的脫口秀明星,也是殺掉了曾經的亞瑟,迎來了重生的小丑。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過人情世故、社會的不公,是否曾經有過某一刻,想肆無忌憚的去展示自己的黑暗面,去報復,去放縱?
共鳴: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
假設你是小丑,那麼到最後蛻變的你是不是最happy的,因為沒有人看的見你的悲傷。
電影裡的一幕:示威者的牌子上寫著“每個人都可以當小丑”。或者也可以說:每個人其實都是小丑,因為身處社會,你戴的面具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