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說愛情回來過859
-
2 # 意存心界
16歲漸漸變得冷漠,行為還越來越極端是一種心理疾病(冷漠症)的表現。冷漠症是指對外界刺激 缺乏情感反應,對周圍親人朋友冷淡,對事物失去興趣。表情呆板,性格內向,缺乏內心體驗,內心想法豐富丶而流露外部的較少,對人或事缺乏興趣,沒同情心,不會關心人,無責任感,不願過多與人交往。這類人的內心深處充滿孤獨和淒涼,總保持對外界不信任丶不滿意的態度,甚至拒絕感動。
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冷漠了。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人格態度
人的成長過程有三個關鍵時期
第一是0到6歲情感形成的關鍵時期。三歲左右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時期,所以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
第二是11到12歲意志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第三是青春期人的性愛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幼兒階段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獨立,需要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兒童的早期情緒特徵就建立在與父母相處的這個階段。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受到一些批評和指責,但只要周圍的人把愛給予她,就不會讓他產生心理上的偏差。如果孩子每天被批評和責罵,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存在毫無價值。在二個或多個孩子家庭中,對待孩子態度的不公平丶不公正,會造成孩子是非觀念的不穩定,從而產生敵對和焦慮情緒。孩子開始逃避與父母身體丶語言及情感上的接觸和交流,這樣冷漠的症狀就出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和自我觀念的形成和完善,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更渴望對異性的瞭解和交往。這個時期的對立態度(堅決不允許談戀愛丶和異性有身體上接觸等)會使青少年產生叛逆和冷漠心裡。
如果孩子在這三個階段得到正確教育和引導,將來孩子會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二社會變革
1 實際交往的真實體驗減少了。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前小村子丶大合院的居住環境改變了,吃完飯想找個人嘮嘮嗑都找不到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感,往往是由於真實接觸丶交流過少造成的。現在大部分住小區的人,即使住同一單元,關了門過各自的小日子。同在一幢樓住了幾年都很少打招呼,更談不上認識了。網際網路和智慧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距離縮短了,反而使我們的心理距離拉開了。現在買任何東西,吃什麼東西,一部手機就搞定,懷念當初買東西還可以還還價格,吃東西配料不夠還可以自己動手加一加。親戚丶朋友好久不見,還能出去聚一聚,現在可好了,一部手機搞定。過年了,手機開啟紅包搞定。要想見面聊聊,比掙錢還難!
2 集體向個體主義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成就,而減少了對周圍人的熱心。對個體主義而言,自我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周圍的人會被忽視,自然就冷漠了。我們個體的認知丶精力是有限的,個體的認知丶關注佔了我們大部分的精力和資源,因此我們也不會過多的消耗自我的精力去關注或關心他人。
三 社會部分群體造成的信任危機。
不得不提2006年轟動全國的“彭宇案”了。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趕公交車時跌倒,彭宇剛好從別一輛車後門下車,見狀趕忙去攙扶她。後和大家一同把老太太送醫治療,還代付了200元醫藥費,彭宇之後離開醫院。之後事情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太及家屬一口咬定彭宇是“肇事者”。並把他告上了法庭,索賠各種費用13萬元。一審判彭宇支付給受害者40%,共計45876.6元。彭宇不服一審判決。在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和解協議,雙方表示滿意。彭宇案的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即有辦案部門操作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丶誠信危機的擔憂。所以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和行為規範,逐步營造互幫互助丶誠信友愛的社會道德環境。
那要想改善丶改變冷漠的態度?
我個人認為從二個方面入手。
一 從個體認知開始
家長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好的自我認知體系,尊老愛幼,多鼓勵孩子們幫助他人,助人為樂。公平丶公正對待孩子,遇到問題多引導,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和意志品質。
二 社會要多鼓勵正能量行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多鼓勵丶支援好人好事,表彰好人好事。逐步形成助人為樂丶博愛的良好社會風氣!!
-
3 # 開心就好165941149
16歲在叛逆期心裡疾病,和夥伴溝通少,經得起表揚經不起批評,心態有問題,自信誰也著不順眼,說話特衝,這樣女孩剛走向社會,人生經歷很久慢慢溝通,聊天,疏通,心理醫生蔬道會好起來
回覆列表
16歲正值叛逆期和成長期,也剛開始接觸社會上的人和事;在這個時候會發現自己見到的、聽到的和家長告訴我們的、學校學到的不太一樣;對這個社會充滿了懷疑與不解,所以才會變得冷漠和沉默。不要怕,也不要擔心,隨著一步步長大和對社會上的人和事進一步的瞭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