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介南

    美到底是什麼,是湖光山水、是美麗的蝴蝶或落葉、是畫布上跳動的筆觸,是遠處,而是有的時候,美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一種狀態,一種流動的氣韻,一種氛圍。

    而茶道和花道,就在生活中為我們構建這樣一個關於“美”的小宇宙。

    茶道:閒和寧靜之美

    茶道的定義早已經超出了茶葉本身,從時間的維度講,它是一個漫長且美好的過程,是歷經洗茶、沖泡、封壺、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品茗過程中,享受制茶的喜悅,也是最後感受茶香氤氳口腔的氣韻;從空間的角度講,它是質樸的茶具,是幽靜的茶室和高山流水,甚至也是茶室牆壁上懸掛著的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在整個時間的流淌和空間的氛圍下,尋找一種難得的安心。

    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在宋朝達到頂峰,南宋皇帝,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趙佶就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宋徽宗認為茶的香氣能讓人寧靜下來。這幅《文會圖》是宋徽宗愛茶的佐證。

    在畫面裡,南宋的文人們圍桌而坐,一邊品茶,一邊互相交談。旁邊的小桌上,有人在煮水,有人正在分茶湯。這個景象已經成為了當時中國文人社會的縮影,不管是以詩會友,還是文人雅集,必不可少的,就是桌上的一壺清茗。

    明·陳洪綬·《品茶圖》

    和宋朝不同,明朝的茶會就大多在青山綠水之間,人數也從幾十人變成為“三五好友”。

    明·唐寅·《事茗圖》

    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區域性)

    從那時的山水畫裡,可以看出明代文人追尋這種茶葉芳香帶來的“脫俗感”,追求的更為徹底,直接把茶桌、茶具搬到了山林中間。

    明·仇英《高山流水》

    但無論是茶會上的高談闊論,還是迴歸山林,不變的是茶香氣。因為它隔開的是外面紛亂繁雜的世界。

    可惜到現在,茶道文化已經在中國衰落。

    後來的茶道在日本流行起來,並且由日本的一代茶聖千利休完成了對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日本茶道同樣也是融合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變成了一種美學,而茶道中的精神同樣影響到了現在日本的文化、世界觀和哲學。

    花道與轉瞬即逝之美

    如果說茶道供人逃離,而花道更傾向於供人思考。

    沒有什麼比綻放的花更美,花是天然的藝術品,只需要擺放在那裡,就能直接進入你的精神生活,而也沒有什麼美好比花朵的美好更為短暫,而花道就是透過修建、搭建這些怒放又轉瞬即逝的美,去感受自然的生命力、感受自然在手中的慢慢變化的過程,重新定義人生的短暫或漫長。

    東方人好像天然的更懂得如何中去欣賞一朵花的美好。陶淵明的菊,林和靖的“以梅為妻”。但相比於茶道,花道是更加體現日式美學的生活藝術。

    如果說西式花藝是加入了醬汁濃郁、食材多樣的法式料理,

    那麼東方花道更像注重未經烹飪注重原汁原味的日式料理。

    很多人感嘆於中國花道的沒落。卻是,花道在日本得到了全面的繼承和發揚,但是花道文化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條件分不開。

    日本地理位置在島國,又處於地震帶之上,千年來的海嘯與地震讓日本人對於大自然有著格外的敬畏,他們相信群山、叢林、岩石,所有大自然產物有神明。所以美麗而便於採摘的花朵就成為他們向大自然致敬的首要選擇物件物件。

    而另一方面,多災多難的地理環境讓日本人對死亡有著不一樣的認知。日本人熱愛只綻放幾天就凋謝的花朵,只薄薄覆蓋地面,太陽出來就會融化的初雪,失去中的美好,看上去格外美好。而花朵短暫的生命中,它們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綻放,無懼無畏,有些花將此刻全部的美好奉獻於人類,凋謝時死得絢爛,將生命交於風,無拘無束,隨之飄散。

    於是今天的花道已經逐漸和人生或哲學聯絡在一起。“插花有一點與其它造型藝術絕對不同的地方。雖然它是產生出形狀的藝術作品,然而只有插花,在被完成的一瞬間便開始凋落。”

    在這一瞬間,生命的短暫,面對剩下時光的珍惜與珍重,已經盡在不言中。

    美的小宇宙

    無論茶道還是花道,他們都是流動著的美,不定性的美,是讓你在其中會想象到過去或未來的美,也是在生活中隨時可以發生的美。

    當你進入茶室這個自成一格的小宇宙時,每一杯茶都是獨一無二的,走出茶室,恰似黃梁一夢。

    當你坐於花道案前,好似端坐在造物主的工作臺,每一朵花都是為你綻放的,修剪之間,點亮你內心深處的關於愛、關於美、關於珍惜的星星。

    生活遠不止是一蔬一飯。它應該有花有茶,它們滋養你,讓你抵達當下。

  • 2 # Andy

    花道最早來自於中國佛教的供花,在宋元朝代期間被傳入日本發展成為了花道,茶道最早也是來自與中國的功夫茶,在唐宋朝代期間被傳入日本發展成為了茶道。花道和茶道雖成名於日本,卻都是學習來自於中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吹的哦!

  • 3 # 那邊仍是孤獨

    花道與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日本的“花道”和“茶道”在國際上很有名,似乎成了他們的本土文化,甚至有人說中國根本就沒有花道和茶道,這是根本就不懂它們的歷史淵源。

    偷學的東西,也不過只是偷學了皮毛,根本沒得到精髓。充其量也只能叫“花藝”和“茶藝”,根本就與“道”無關。一個內心浮躁、焦慮不安、陰鷙險毒的民族,又怎麼會得到“道”呢?一切貌似祥和,不過都是表像而己。

    “花道”與“茶道”,歷史淵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只能簡單說一下。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就是在“技”“藝”“術”“法”之內,還包含有與之相應的“道”。有“花藝”和“茶藝”,自然就有“花道”和“茶道”。

    花藝和茶藝都源於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們成為一種生活藝術,在很多古籍上都有記載。茶藝和茶道,是在道文化產生之後就有了,比花和茶形成一種專門的生活藝術還要早。中國有了以“道”為核心的三教之後,它們自然與三教結合。

    儒家,創始人孔子,最祟尚的花是蘭花,並有琴曲《幽蘭操》,以蘭花喻君子之德。儒家之花道,重在君子之風。儒家之茶道,其茶為紅茶,茶香醇厚,如君子之仁厚性情。其茶道求淡雅靜遠之境。

    道家,無為隱逸者也。其花代表是桃花,桃有長壽避邪之意,更有出離塵世的世外桃園,這都暗合道妙。道家之花道,清淨無染,迴歸自然。其茶為綠茶,少了人為造作,自然清香,境界與自然混為一體,天人合一。

    佛家,垂手入塵,既有出世間的清淨,又有塵世間的慈悲。花道中的代表自然是蓮花,以出汙泥而不染為道,人在花叢過,葉葉不沾衣。其茶道代表是花茶,於茶香中透著花香,於無為心內起慈悲之心,與禪意相通,稱為“茶禪一味”。

  • 4 # 空杯待茶

    講花道大多數人講的是日本花道,這個空杯有不同看法的。花道,其實最早來說還是在我們中國形成流傳的一種藝術,中國賞花可追到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形成插花藝術,這個時候才基本確立插花美的標準。到了南北朝,這種剛剛流行的賞花形式被主要運用到佛堂上,成為供花。唐宋元明清,中國隋唐時有了系統的插花藝術規範,對插花技術手法和一些準則有了明確的規定,而日本據空杯所知是到了至室町時代才最終確立插花藝術的,也就是晚於隋唐,因此空杯建議華人講花道也好插花也好最早想到的應該是我們中國。

    中國古代在六朝以前就已經出現茶文化的萌芽,四川(巴蜀)是起源地,跟花道相近的也是隋唐時期逐漸流行並形成一種文化藝術上的享受,透過採、制、烹、飲茶的方式上的演進不斷豐富中國的茶道,在古書《茶經》、《茶錄》、《大觀茶論》、《茶疏》上記載,可找到中國茶道逐漸演進到確立泡茶道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翻看。

    茶道與花道,同為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形式。茶道起源於中國,在唐朝就已經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在以前我們學的一篇古文《封氏聞見錄》就有講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時期茶道與插花藝術儼然成為文人墨客、王公貴族鍾愛的藝術形式與日常必要進行的活動。

    簡單看一下各自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你會發現,中國茶道與插花藝術重要的點都在唐和宋。最簡單的,陸續《茶經》不但對茶有系統性的介紹,裡面還包括香道和插花的介紹以及它們與茶道的關係。

    至於現代香、花、茶必須是一個完整茶事活動的重要因素,肯定是有它們相互聯絡的歷史原因的,不是說茶道是中國的,花道是日本的,這種講法欠妥。還有人講中國沒有花道,只有插花藝術,這也是不妥的,你去報個插花班,在懂點茶藝知識,大致就應該瞭然了,花道與插花藝術,只是稱法不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十多歲的人用什麼護膚品可以提亮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