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3年,北宋詞義李之儀因得罪奸臣蔡京,被貶到了太平州,就是安徽蕪湖一帶。之後,禍不單行,他的女兒和兒子又相繼去世。更不幸的是,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很快撒手人寰。此時的李之儀遭遇到了家庭事業的雙重打擊,人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令人慶幸的是,正在他萬念俱灰時,一位美麗的奇女子出現了。她就是當地的絕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女子。曾經,黃庭堅被貶到當塗做太守時,楊姝就曾為黃庭堅的遭遇打抱不平,為他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
在聽說了李之儀的不幸遭遇後,楊姝也為他彈了一首《履霜操》。這首曲子一響起,李之儀心中的隱痛一下子傾瀉出來,痛哭不已。面對佳人的一腔真情,李之儀很是感動。這一年的秋天,李之儀與楊姝攜手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奔流不息的長江水,詞人心中湧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絕唱。
卜算子 (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小詞充滿了濃濃的民歌意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朝詩人崔顥的《長干曲》。這兩首詩都是以“流水”起興,都用少女的口吻說出,直白如話,流暢清新,一派天真。但是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崔顥的詩,委婉含蓄,多用曲筆,欲露似藏。而李之儀的詞就顯得率真坦白地多,心思盡顯,多了一些爽直的地域色彩和人文風貌情調。
詞的上闋以“長江水”起筆,從“頭”到“尾”,營造出了一種遼遠闊大的意境。緊接著,詞人又藉助“共飲”的生活細節,牽出她“日日思君”的心事。這心事就像長江一般綿長浩渺,流淌不息。可是,兩人卻始終“不見”,兩相隔離,真是無奈。
主人公一片痴情,可是她又不能見到心上人,她煩憂怨悵的樣子,詞人沒有寫出,可是讀者稍微想象一下就能知道。這種寫作手法就像中國畫裡留下的大片空白。中國畫的傳統創作手法,擅長憑著藉助山水景物的烘托渲染,透過一些提示性的細節,使隱藏著的主題內涵得到更加豐富的體現。
詞的下闕也如“長江水”一樣連綿不斷,流淌而下。然而情感上還是轉過一個彎,改敘述為抒情。只是,詞作直白率真的格調也依然如江水一樣綿綿不斷。詞人在下闕依然以“水”來比喻“此恨”。這種恨意就像江水,長久而幽遠。一旦與戀人離別,時刻掛念,日夜相思,備受煎熬。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這裡既有時間上的長久,因為長江永遠奔流從不停止,同時又有少女心緒的翻動不寧,恰似江水的翻湧動盪,沒有片刻停歇。讀者從眼前長江水的不“休”便能夠知曉少女情恨的不能“已”。
詞作的前六句,由遠及近,採用敘述性的直白語言,依次敘述,情真意切,言淺情深。因此,到了最後,“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就很自然地傾瀉了出來,表露了主人公心底的意願。這一句即是全詞情感的核心,也是主人公的心聲。
這首詞充滿民歌情調,有很濃的民謠風味。而且,這些情調並不僅僅是表面的,簡單的,直白的,只靠使用白話口語,而是在整體意境上都經過了精心錘鍊剪裁,摒棄了市井粗俗之氣,化俗為雅,雅不掩俗。
詞人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用江水的連綿不斷來比喻相思之情。語言明白曉暢,結構迴環復往復,情感深沉真摯,既有民歌的風味,又有文人詞的雅緻,靈秀雋永,深情動人。長江水滾滾而來,詞人心中的萬般柔情也隨江水奔湧不息,令讀者為之感動,為之沉醉。
公元1103年,北宋詞義李之儀因得罪奸臣蔡京,被貶到了太平州,就是安徽蕪湖一帶。之後,禍不單行,他的女兒和兒子又相繼去世。更不幸的是,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很快撒手人寰。此時的李之儀遭遇到了家庭事業的雙重打擊,人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令人慶幸的是,正在他萬念俱灰時,一位美麗的奇女子出現了。她就是當地的絕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女子。曾經,黃庭堅被貶到當塗做太守時,楊姝就曾為黃庭堅的遭遇打抱不平,為他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
在聽說了李之儀的不幸遭遇後,楊姝也為他彈了一首《履霜操》。這首曲子一響起,李之儀心中的隱痛一下子傾瀉出來,痛哭不已。面對佳人的一腔真情,李之儀很是感動。這一年的秋天,李之儀與楊姝攜手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奔流不息的長江水,詞人心中湧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絕唱。
卜算子 (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小詞充滿了濃濃的民歌意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朝詩人崔顥的《長干曲》。這兩首詩都是以“流水”起興,都用少女的口吻說出,直白如話,流暢清新,一派天真。但是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崔顥的詩,委婉含蓄,多用曲筆,欲露似藏。而李之儀的詞就顯得率真坦白地多,心思盡顯,多了一些爽直的地域色彩和人文風貌情調。
詞的上闋以“長江水”起筆,從“頭”到“尾”,營造出了一種遼遠闊大的意境。緊接著,詞人又藉助“共飲”的生活細節,牽出她“日日思君”的心事。這心事就像長江一般綿長浩渺,流淌不息。可是,兩人卻始終“不見”,兩相隔離,真是無奈。
主人公一片痴情,可是她又不能見到心上人,她煩憂怨悵的樣子,詞人沒有寫出,可是讀者稍微想象一下就能知道。這種寫作手法就像中國畫裡留下的大片空白。中國畫的傳統創作手法,擅長憑著藉助山水景物的烘托渲染,透過一些提示性的細節,使隱藏著的主題內涵得到更加豐富的體現。
詞的下闕也如“長江水”一樣連綿不斷,流淌而下。然而情感上還是轉過一個彎,改敘述為抒情。只是,詞作直白率真的格調也依然如江水一樣綿綿不斷。詞人在下闕依然以“水”來比喻“此恨”。這種恨意就像江水,長久而幽遠。一旦與戀人離別,時刻掛念,日夜相思,備受煎熬。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這裡既有時間上的長久,因為長江永遠奔流從不停止,同時又有少女心緒的翻動不寧,恰似江水的翻湧動盪,沒有片刻停歇。讀者從眼前長江水的不“休”便能夠知曉少女情恨的不能“已”。
詞作的前六句,由遠及近,採用敘述性的直白語言,依次敘述,情真意切,言淺情深。因此,到了最後,“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就很自然地傾瀉了出來,表露了主人公心底的意願。這一句即是全詞情感的核心,也是主人公的心聲。
這首詞充滿民歌情調,有很濃的民謠風味。而且,這些情調並不僅僅是表面的,簡單的,直白的,只靠使用白話口語,而是在整體意境上都經過了精心錘鍊剪裁,摒棄了市井粗俗之氣,化俗為雅,雅不掩俗。
詞人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用江水的連綿不斷來比喻相思之情。語言明白曉暢,結構迴環復往復,情感深沉真摯,既有民歌的風味,又有文人詞的雅緻,靈秀雋永,深情動人。長江水滾滾而來,詞人心中的萬般柔情也隨江水奔湧不息,令讀者為之感動,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