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俠叨叨

    沒有對靈魂的追求,哲學也不會死呀。最簡單的哲學可以是你看一個事情的態度……可以這麼說,只要人類存在哲學就不會死。

  • 2 # 從煙火聲裡醒來

    我覺得這是錯誤的,人對靈魂的扣問並不是無解的,人從哪裡來,為什麼活著,要往哪裡去?上帝的福音都能有滿意的回答,所以上帝活了哲學就死了,上帝死了哲學就還有意義,人不應該為哲學而哲學,如此就失去了哲學的本來意義,這就像伴郎和新郎,新郎才是主角,哲學崔人思考,而上帝就是答案,哲學把人引到上帝面前,哲學就功成身退了!

  • 3 # 夢中晴雨

    每個人都有思想,前思後想,粗思細想,心動意動,環境動。然而人的思想還有大有小。層面不同,則思想不同。畫一條直線需三點定一線。人的思想有一點論的,也有兩點論的,還有三點論的。甚至還有超思維的,超出了想像的範圍。總之我認為大德偉人的思維往往超越了思維想像。個人管見,請批評指正!謝謝!

  • 4 # 馮學軍16

    在談這一問題前,首先必須要解決一個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問題否則,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不外乎存在二種科學,即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而哲學則是二種科學的總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理論去解釋,運用,指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箸多矛盾,這是同形而上學唯心史觀的不同之處。例如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解決人類社會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提出了階級鬥爭必須導至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思想:自然科學,人們為了要在自然界裡獲得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耒瞭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裡得到自由。這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永遠是人們生產勞動,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 5 # 風輕雲淡137837366

    有道理,哲學本身就是人自己想的事,與客觀世界本無關係,客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在對客觀有所認識後,也想改變客觀一下來順應人自身,但這有個度,度就是不要到掠奪的程度,說白了這個度就是夠用就行了,所以那些人定勝天的事無一倖免都成了一個笑話,人認為有個永生的靈魂獨立於肉體之外,其實這是人對自身的不滿足與不信任,哲學是關於人思維的學問,所以,只要人願意想還能想,哲學就會存在下去。

  • 6 # 蟻議

    哲學不研究靈魂,靈魂是神學研究的範圍。哲學是世界觀的學問,哲學歸結為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的看法,哲學和靈魂都是意識形態。

    哲學是人活著時的一種思維形式,其思維模式決定人的行為。靈魂是死後的一種寄託,靈魂脫離肉體能否獨立存在?靈魂是否是一種物質?不得而知。

    追問靈魂的說法很抽象,似是而非,似乎靈魂與哲學有內在的必然聯絡,而真正計較起來,確有些說不清道不明。

  • 7 # 爆炸心跳

    肉體與靈魂關係的問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是哲學史上最困難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和認識、真理問題聯絡緊密。哲學史上大部分觀點認同肉體、靈魂是對立的,這是基於直觀的對立。這種觀點十分有利於唯心的解釋真理與認知問題。笛卡爾就認為,認知就是靈魂的事情,而不是肉體的事情。哲學的,是靈魂的。但同樣是唯心論的萊布尼茨認為,離開肉體,即便是靈魂也無法進行認識。這般兩種衝突的觀點十分常見。這兩個觀點在唯心論框架中都有重要影響。認識到內在的追問的重要性,是唯心論的重要觀點。但對於這個問題,即使是同一個哲學家的觀點,其中都有衝突。其實,區分兩種觀點來理解靈魂與肉體的問題非常重要:一種是關於真理的知識的觀點,一種是關於本質的知識的觀點。如果能理解這兩個觀點的關係(可以運用蘇格拉底方法或黑格爾方法)。就不難理解了唯心論看待肉體靈魂問題的見解和分歧了。

    (哲學)認知動力在哪裡?很多哲學家簡單的認為“精神本身”就是動力。關於這個問題,除了馬克思的“實踐論”,克爾凱郭爾探討的“學習”與“瞬間”的觀點可以是最具獨特性的觀念之一了。這個觀念對理解這個問題克爾凱郭爾總是這樣幽默,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這樣一個“教師”,他會告訴你:“‘你自己知道的’,但你總是需要這樣一個我來告訴你,這裡‘是什麼’。”你不能相信自己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自身告訴你的東西嗎?你是怎樣否定自身的激情的呢?在肉體與精神激情的、激烈的衝突中你將如何行動呢?你是需要一個“蘇格拉底”呢?還是需要“你自己”呢?激情毀滅,你還能探索真理嗎?肉體與靈魂是一個互相沖突的統一體。矛盾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肉體的惰性與激情、精神的軟弱與獨立——相互交織著。這是一個選擇問題,是一個瞬間問題。或許在某一個瞬間,你會自覺或不自覺的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問題——像哈姆雷特所自說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即使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它都是“存在”的。哲學的激情,我想,那必是勇敢的激情,那是面向“生存與毀滅”的勇敢選擇,是哲學本身探索的持久熱情。

    其實,每一種透過認真思考的理解都值得去尊重與思索。生活和思考是真理不竭的源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書法每天練習多久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