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字天書102

    道德經出自春秋戰國,相傳老子所著,這是有爭議的,在我看來,老子不是原創者,他應該是編纂,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一種編纂,原創的特點就是,他有一個顯明的主題,並圍繞著這一主題有一個完整的邏輯,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內容分散,涵蓋面廣,它更符合編纂。

    不是說中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哲學,在留下明顯痕跡的哲學反映,就發生在中國這塊區域,它是以拜物為主觀概念的表現形式所反映出來的。它是人類偉大的一次進步,標緻著人類已經進入現代人文明的大門。但一切事物都是在對立統一中存在的,開創的同時,也為我們埋下主觀概念頑固的根基,使這個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強大的主觀概念頑固至今,我們的妒忌、我們的仇視智慧、我們的極端自私,我們的多計謀(甚至是不擇手段),這一切表現,都圍繞著自我為中心、自我強大這個主觀概念。因為,我們最初接受哲學授予其核心概念就是“我是人,我要強大起來”,現在看來,再簡單不過了,但是作為幾萬年前的甚至更久遠的人類來說,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想像野獸一樣強大,甚至於超過野獸,這就引發了拜物形式的思考,拿起石頭木棍——人類最初使用工具的思考。

    但是這一切思考,都圍繞著自我為中心自我強大這個主觀概念,也就是說,世上所有一切都被思考用來自我強大,由此延伸的一個主觀概念:對待萬物的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形成,人已經清晰地認識到,這個自我強大的本源就是大腦,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所表現的智慧,所以所有的人在自我強大中,除了自己,仇視他人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妒忌(一種仇恨)。

    中國自古至今,不乏有智慧的人,但在這種仇視智慧的海洋中都被淹沒了,直到現在依然在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怪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強大的主觀概念的頑固。古代,表現出來的一些智慧的思考,何止《道德經》,“物以類聚”、“物極必反”,其實就形象的表達了核物理的原理,出自於誰,不得而知,但是用到什麼地方,非常清楚,用到了人自身或相關聯的事物上。當然,沒有成為核物理原理,這和原創受當時主觀概念的影響有關。他的思考,沒有跳出這個影響的範圍,使他沒有真正觸控到事物的本質,但是那種“淹沒”無不影響著。幾千年以後的我們,依然沒有觸控到這個問題,那個“淹沒的海洋”起到重要影響,也就是說,這個“海洋”將原創所閃現的智慧淹於其中,然後編纂者將它收集起來,形成了一種文化,這就是我們仇視智慧,所和諧出來的中庸之道,一個可能的哲學觸控半途而廢。

    《道德經》等,中國古代的一些學說,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在其中的表現,它是將自己置身於萬物之外,以“旁觀者”來看待萬物,所以一個起初的想像力,最終又回到了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裡,沒有去做一個延伸的觸控——事物的本質。就道德經來說,我們現在的解讀很多是結合了現代文明因素,通俗地說,我們的解讀使它比以前顯得更深奧了。我們的文言文表達,和現代的白話文相比較,表達比較含糊不明確,這並不是反映得深奧,而是由於我們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頑固的影響,所延伸的我們的反映,看待任何事物都是半途而廢,所以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就出現了“有即無”“無即有”這種玄念,因為,這個半途而廢,就讓一個想像力原本觸控到事物的本質再回歸這樣一個完整的邏輯沒有完成,所以,我們就不能清晰明確地認識一個事物,從而就出現了這種模糊的概念,這正是我們這麼多博大精深的玄了又玄的學說,幾千年了,這些概念所延伸的思考,並沒有讓我們觸控到地球是圓的、太陽系的存在。如果不是西方哲學的傳入,我們現在還認為“上是天,下是地,星星月亮在天上”。

    反觀,西方的哲學,聖經的出現,是人類又一次偉大的跨越,它脫離了人類第一次哲學所延伸的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概念,它的核心概念,也是一句話,剩下的全是為這一句話服務,再剩下的,就是不同時期的主觀概念覆蓋,這和我們如出一轍,萬物存在於對立統一運動,當它的產生這個新的哲學授予,也就註定了它要延伸新的主觀概念,直至頑固,這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那個核心概念就是“人不是唯一,和萬物一樣被創造!”就是這個概念所拓寬的思維空間,使他們所延伸的“哲學”像雨後竹筍一樣蓬勃發展。他們將事物的對立,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對立統一概念,將自己置身於萬物之中來看待世界,它就在對立統一中清晰地認識了物質的本質。它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那樣永遠以自我去作用於物質來利用,而是發現了萬物存在於對立統一中,從而讓他認識到,物作用於物的利用,這就啟蒙了工業文明。

  • 2 # 青天覽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史、哲是不分的,尤其是早期的一些著作,如《道德經》《論語》《莊子》等,既是文學作品,又是哲學著作,其中蘊含的哲學概念和哲學思維發軔了後來的哲學史。

    《道德經》,又稱《老子》,自其創生之初即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時人的推崇與駁詰,後人的仰慕與深思,都閃爍著恆久的理性光輝。自古以來,注《老》、解《老》之作層出不窮,說《老》、研《老》之人代代輩出。不管是對《老子》文字的註釋還是對《老子》音韻的研磨,都為我們更深入的理解《老子》提供了豐厚的資料。

    雖然漢之轅固生曾稱老子書為“家人言”,然《老子》實則旨義玄遠,涵蘊幽深,“老子蓋由洞明歷史而成其超上哲學者。曠觀乎百世之變,而自立於九霄之上,下視人倫物理,如當世之嘵嘵者,若屑屑不介意,獨申其還淳返樸之道。”

    正因如此,人們在解讀《老子》時遂成千人千面,“軍事家讀《老子》,認為《老子》是部兵書;權術家讀《老子》,認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就‘似於用機械而有心者’,為張良等人道術的來源;哲學家讀《老子》,則從老子之‘道’中體認到形而上學境界;科學家讀《老子》,認為‘(讀)老子在二三千年前說的這些話就會獲得一種非凡的新意’;而社會競爭失敗者則公開標榜道家思想則是‘失敗者’或嚐到過‘成功’的痛苦的人的哲學;乃至到後現代主義者那裡,更是從《老子》書中尋到知音,覓得伴侶。”

    《老子》思想的主幹是“道”與“德”,此兩者共同支撐起老學的構架。

    道的內涵是產生天地萬物的、包孕天地萬物的、廣大無邊的、運動不息的、永遠存在的物質。這種物質有它的運動規律,並且體現於天地萬物的運動規律。其外延是代表著自然界乃至一切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

    而德是人類的本性,就是體現在嬰兒身上的、天真而純樸的、沒有受到任何後天影響的本性。

    在這裡,老子所謂的道與德都是自然的東西,而絕不是人為的東西。由此,老子崇尚自然無為,但這種自然並不是取消任何的行為因素,而是事物的本真。同時這種無為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事物本來的規律,摒棄偽飾與造作,追求事物的自然舒展。魏源也曾說:“夫楊子為我,宗無為也。莊子放蕩,宗自然也。豈自然不可治身,無為不可治天下哉?老之自然,從虛極靜篤中,得其體之至嚴至密者以為本。欲靜不欲躁,欲重不欲輕,欲嗇不欲豐。容勝苛,畏勝肆,要勝煩,故於事恆因而不倡,迫而後動,不先事而為,夫是之謂自然也,豈滉蕩為自然乎?”

    老子所謂的道,是宇宙之母力。它有於天地之先,而生育天地萬物。“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這種母力,是宇宙產生的根本,是萬事萬物形成的基礎和繁衍的淵藪。

    老子所謂的德,是萬類之本性,即道之本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宇宙之本體生萬物,宇宙母力之作用畜萬物。道德原非二物,不可云何者屬於道,何者屬於德。道也,德也,天也,皆自然也,而具有規律。

    德又是人之本性。孔子不言性之善惡,告子言性無善無不善,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老子》全書無性字,德即性,且實以性為至善,諸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如嬰兒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皆為此類。

    整部《老子》就是一部哲學著作,涉及宇宙、人生、政治和軍事等,其中辯證方法的運用貫穿始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初步認識到了宇宙事物的矛盾對立的客觀規律,把這個規律運用到政治上,則有為與無為、有教與無教、有私與無私等都是對立統一的,並抽繹出無為則無不為、無教則無不教、無私則成其私的觀點。同時,事物總是向它的矛盾對立面發展的。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來論述他的道德。他認為,一種事物的內在實質與外在現象有時表現矛盾,如道的實質是“明”、“進”等,而現象好像是“味”、“退”等。德的實質是“上”、“廣”、“健”等,而現象好像是“谷”、“不足”、“嬬”等。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深入《老子》哲學的每個層面,成就了老子的博大與精深。

     

  • 3 # 陝西說書人

    這個問題有深度,似乎回答起來比較複雜,但只要看了下面三點就明白了。

    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有一個過程,比如對電閃雷鳴、風暴海嘯、日月星辰等等,都會產生很多疑問,想把未知的東西都搞明白。

    道德經主要講的啥

    《道德經》主要揭示了宇宙萬物執行的客觀規律,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提出“道”的概念,道是生物之源,是生成萬物之根本,亦是天地萬物之本性,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據,亦為治國安邦之根本方略。闡述了萬事萬物都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關係,論說了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的規律。

    老子和《道德經》的故事

    老子時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天生愛學習,悟性極高,對萬事萬物總喜歡刨根問底,經常觀日月星辰,思考天地之間的事情,以至於常常睡不著覺。他的老師商容沒教多久就自知教不了了,感慨到:“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他入周都深造。

    而一位關鍵人物尹喜的出現,才促使《道德經》的問世。

    函谷關令尹喜也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當他見到離開周朝即將隱去的老子時,強行讓他寫點東西再走,要不然太虧了。這讓老子深受感動,於是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騎牛而去。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而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研著不少於一千種,從帝王將相到聖賢大儒,無數人對其頂禮膜拜,學習參悟。至今,《道德經》的銷量依然火爆。

  • 4 # 曾經的兔兔

    想研究《道德經》,先別枉論說領悟其中的大義,第一步,應該先了解它的作者。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個人基本資訊:籍貫:楚國苦縣歷鄉曲仁裡(今安徽州渦陽縣。)姓李,

    名耳,字聃。職業:大周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說的禮,發明它的人和他的骨頭都

    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再則說,君子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則像蓬草一樣的苟存性命。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不為人知,君子雖有高貴德行才智過人君子看上去毫無鋒芒。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顯掛在臉上的神采和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的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我能跟你說的,只有這些了。”

    孔子回去,和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野獸可以用網捕捉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絲線釣它,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至

    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乘風雲而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像龍一樣。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還中《史記》中的記載: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學問以自隱不求聞達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敗,便離 開了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你就要隱居了,寫本書留給我吧。”於是老子便著書上下兩篇,是關於闡述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寫完人就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出關而去?

    直白的原因,就是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敗,周王朽木不可雕也,便離開了周都。

    從孔子向老子問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並非主張聖人要避世,而是說,現在天下無道,應該報道藏身才對。對於禮崩樂壞,老子覺得禮樂只是人制定和發明的,既然發明它的人會消亡,那麼禮樂思想所締造出來的言論、禮制、和社會秩序,也會自然而然的隨之消亡。真正不會隨著時間消亡的,唯有獨立而不改的大道。

    但是,老子還是義無反顧地出關而去,其中,還有什麼難言之隱不成?

    《莊子·天道》說: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

    莊子這裡透露了一個資訊:老子被免職了!!

    老子為什麼被免職?因為王子朝奔楚,周室典籍沒看管好,作為王室圖書館館長的老 子,難辭其咎。王子朝奔楚,老子可能是跟隨者,王子朝被殺,老子自然也不可能回去繼續擔任史官的職務,所以被周敬王免職歸居。

    被罷官免職,百無聊賴、心灰意冷,騎上青牛,流浪遠方、流浪……

    老子的主張是什麼?

    依舊看《史記》: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社會上學老子思想的人,則排斥儒學。學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 相為謀,是這樣的嗎? 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跡竄西垂。莊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術, 說難極知。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老子創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張清靜無為。道家學說被孔子傳入東方的魯國受得尊崇,道家學說的一個支流則被法家韓非帶到了西方的秦國。老子道家思想被莊周闡述的歡暢 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詮釋成勤力自勉充滿權謀。韓非《說難》極其智慧。可悲韓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終還是死在李斯手上。

    關於道儒法三者的關係及《道德經》於普通人的意義

    道家思想,強調的是應天;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應人;法家思想,強調的則是應事。

    道為儒法之本,儒法為道之枝末。道家思想,講的是天倫無所不包;儒家思想,則側重於人倫;人倫效法天倫,規則效法人倫,即為道儒法之本末關係。

    總之,《道德經》講的是經天緯地的學問,它的最直接的受眾是王侯,應用的好了,再天下太平。

    那它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意義呢?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普通人,以道治身,可以益壽延年,長命百歲;以道治家,可以家庭和睦子孫興旺; 以道治鄉,可以使一個超家庭的大組織,基業長青;以至以道治天下,則開萬世之太平。

    當然,有人說《道德經》是哲學,那就是哲學吧。老子聽了,估計也就微微一笑罷了。

  • 5 # Sunny0221

    首先感謝“籃球人生殿堂”師友的邀答!我很榮幸、也很願意為您來解答這個問題,以此共勉。

    對“為什麼很多人把道德經當哲學來研究”?我們先看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

    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講君之道,孔子講臣之道,莊子講士之道,在世界等級上是存在差別的。君之道君臨天下,要總攬全域性;臣之道要臣忠君賢,君臣兩分;士之道分在野在朝,不為所用便退隱山林,浪跡天涯。而我們今天所缺少的正是整體性認識。

    老子的《道德經》從內部因素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輪迴,而今天我們需要的正是老子的統一之道。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敬畏自然,受自然的支配,。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今,人定勝天,我們覺得人無所不能,但有時也並非如此。由於不愛護自然環境,一些大自然遭到破壞,也會給人類帶來麻煩。江河水患本是人造成的,沙漠荒灘也是人造就的,大自然不過把人種的苦果再送給人。一場地震可以毀滅一個城市,人永遠不能阻止它;暴風雨襲來,屋倒樹拔,無人能夠阻擋,自然力比人力強大得多。人非無能也非全能。愛因斯坦說:“純粹思維可以把握實在”。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而今倡議復興中國哲學,

         

  • 6 # 張鐵軍158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後人能從中得到什麼幫助。

    中國文化文、史、哲不分家,文者得文,哲者得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7 # 倒聽塗說的那些事兒

    道德經不論從哪一方面都不能歸咎於哲學的範疇,因為他沒有任何邏輯關係,他只不過是一篇不錯的散文式的文學作品,把道德經當哲學來研究的人說明他沒有理解今天哲學這一概念真正的含義。研究的結果不過是緣木求魚。就像今天有些人把馬克思的作品當哲學來研究一樣。馬克思按西方哲學的概念要求,他的作品與哲學無關。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哈耶克的眼裡不過是一本糊塗賬,真正懂馬克思的人絕對不相信馬克思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理解馬克思,馬克思在某種意義上是猶太人的叛徒,因為在世界上真正的資本家大多是猶太人。

    哲學在西方剛興起時包含了所有的學科(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簡單說就是聰明學。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分工,其他學科慢慢的分離出來,哲學獨立於其他學科,當今哲學的主要功能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其他學科具體負責。

  • 8 # 遵道歸德

    《道德經》用簡短的文字,即闡明瞭自然的規律,也闡明瞭人性的規律...而這也哲學研究的範疇。

    不同人對於《道德經》有不同認識,即便同一人在不同時期對於《道德經》也有不同的認識,有人用它修身明德,有人用它治國安民,有人用它領兵作戰,也有人用它弄權爭利,還有人用它修道入聖...

  • 9 # 融球通

    道家是老子所注,老子是中國的道德家思想家。他在人體修養生息,國家治理都有一定的高度一定的理論。還有道家是屬於中國本土的產物,不是來自外國。

  • 10 # 向日葵sl

    《道德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可以說它包羅永珍、智慧深廣,被譽為萬經之王。

    在書中,不乏有闡述天、地、人三者關係的大道之言,也有教統治者如何治國的為君之道,還有一些為人處世的修身齊家的建議。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同時它還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所以,有人用哲學的角度去研究道德經,是可行的一種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切爾諾貝利還有自然恢復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