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吹泡泡的豬
-
2 # 隱龍說史
唐玄宗此舉是繼承武后的軍事遺產。
武后統治末期,東突厥、契丹、吐蕃等外族勢力的攻勢咄咄逼人,唐朝靠著原先的府兵+行軍模式,已經無法與周圍胡人軍事力量進行持久的周旋。行軍制是快速集結各個軍府的府兵,然後進行遠征打擊對方的軍隊主力,不適合在邊疆作長久的駐守,而且府兵的部署也多在關中地區,首要任務是保衛京師的安全,士兵經常需要去到京師充當衛士,也不可能長期留在邊疆鎮守。為了與周圍胡人軍事勢力作持久的抗爭,武后一改唐初的軍事體制,主動在邊疆屯駐大軍,而唐玄宗即位後,國防形勢更加嚴峻,邊疆駐軍也就只能保留下來。
既然需要持久在邊疆駐守大軍,糧餉供應就非常重要,唐朝的經濟重心逐漸移向江南地區,唐廷需要從江南將軍事物資轉運到各個邊鎮,耗費非常大,如果邊鎮軍隊的供應都靠這種方式,則軍隊規模一定無法擴大。因此索性設定各種使職,分別將財政、監察權、屯田權分別交予不同的使職。由於當時邊疆壓力增大,不同使職的權力相互制約,可能會限制邊鎮軍隊的行動靈活性,因此最後發展成將各種使職集中在“節度使”一職之中,由節度使統領多處邊鎮軍隊,能夠快速對邊疆形勢作出反應。安祿山曾兼任東北三個節度使,而王忠嗣則兼任河西隴右四個節度使。
這都是唐朝要同時面對周邊多個胡人軍事勢力的情況下,作出的軍事部署。
-
3 # Z先生評說歷史
“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唐玄宗李隆基中晚年葬送了自己奮鬥而來的一手“好牌”,盛唐由盛轉衰,開始了苟延殘喘的起伏!
李隆基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自然知道要把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然也不會有他擺平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任用良臣開創的盛世了!!!
那麼,並無糊塗的唐玄宗為何把大權交給節度使,併成為導致唐朝覆滅的根本原因呢?節度使制度由來已久,逐漸演變。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就已經制定了節度使這一官職,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只是副職,並且不是事職,沒有什麼實權。但是到了唐玄宗的開元年間,節度使逐漸轉變為擁有重大軍權的將領。但是這個時候節度使的權力依然收到限制,因為唐朝的土地制和府兵制都還能維持對百姓和軍隊的統治,節度使也並未形成“藩鎮”的局面。盛唐仍面臨邊疆不穩的大問題!伴隨唐朝統治的長久,疆土也是不斷拓展,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疆域面積要比初唐的時候大了很多。然而疆域大了,卻面對了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邊境的安全問題。這些邊境的少數民族對手多是遊牧民族,他們當然沒有數量眾多的強大軍隊,但他們採用的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搶完就跑,而數量有限得唐朝軍隊就得疲於奔命有無法完全將他們消滅。為了保衛邊境的安全問題,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賦予節度使更大的權力。唐朝的基本制度需要改革卻沒有得到改善!一是經濟制度面臨挑戰,伴隨人口的增多,可耕種土地越來越少,本來禁止民間私自買賣土地到了天寶年間開始變得混亂,四處遊蕩的農民增多,國庫稅收就得不到保證,經濟建設面臨大問題;二是府兵制度蕩然無存,因為土地和人員的流失,導致府兵制從根本上走向了崩潰的局面,募兵制開始流行,然而因為國家沒有足夠的收入,就不得不依靠各個節度使。唐玄宗就賦予了節度使收受轄地稅收和人事任免的權力,解決了面前的問題,卻埋下了禍根。唐玄宗絕對是一個聰明人,他賦予節度使更大的權力解決了邊境的安全問題,卻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制約節度使的權力,導致了諸如安祿山這些人一步步做大做強,直至有了傾覆唐朝的軍事實力!
唐玄宗之所以把大權授予藩鎮節度使,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兩大難題:邊患和財政危機。
唐玄宗登基之時,經歷幾代帝王的開拓,唐朝的疆域已經極為龐大。但龐大的版圖帶來了另一個難題,邊境線綿長,邊患嚴重。
特別是周邊遊牧民族經常叩關燒殺擄掠,他們不以佔領土地為目的,燒殺搶掠之後就會馬上撤走,消失在茫茫草原。因此,邊疆防衛難度很大,等待中樞調集大軍徵繳的話,早已為時過晚。
因此,為了及時應對侵犯邊疆的遊牧民族騎兵,在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執政晚期,就開始在邊疆設定長期的節度使,以指揮各自防區,這也使得邊疆駐防軍隊的效率大大提高。
唐玄宗時期,在邊疆共設定了九大節度使,一位經略使,總共十大藩鎮,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陽節度使擁兵九萬餘人。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唐玄宗還授予節度使防區內的行政大權,可以自行任命各自防區內的行政官員。
到了後期,為解決中樞調撥物資困難,路途遙遠耗費太多的難題,以減輕財政負擔,唐玄宗又授予了節度使財政大權,讓他們主管防區內的財政,實現自給自足。
到了此時,節度使已經掌握了自己防區內的軍政、行政、財政大權,其權力與獨立王國無異。
藩鎮節度使制度有效控制了邊患和財政兩大難題,但是最後卻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亂由之產生,大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