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璐巖飛羽
-
2 # 雨後山林靜
一個孩子想從家裡得到安全感和愛,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家才是一個最安全最溫暖的地方。如果在這個地方,孩子都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安全感,他就只有去外面尋找了。如果此時,女孩正好碰到了一個能給她溫暖的男人,她很自然就會願意與他在一起交往。剛開始只是普通的交往而已,隨著對對方深入瞭解,就會慢慢產生感情。日久生情,這句話並不是毫無道理。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當中,應該是既有來自母親的關愛,又有來自父親的關愛。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平衡的愛。而現在卻出現了很多喪偶式家庭。在這種家庭中,因為孩子長期缺乏父愛,所以他會產生一些症狀。有的孩子比較膽小,愛哭,敏感,煩躁等等。
特別是當他們看著其他家庭中,爸爸媽媽都陪在孩子身邊,那種親熱的場景時,她也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都在自己的身邊陪伴她,能給予她更多的愛。
父親在女兒日後的親密關係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父愛影響著女兒成人後兩性親密關係中對另一半的期待。有的時候,她會以父親為標準來尋找另一半。
張小嫻曾經說過,一位缺乏父愛的女孩,她的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像父親的男人來填補她生命中的殘缺。安全感和信任是女兒從爸爸身上得到的最基本的感受。安全感也是一個孩子最初在父母身上獲得的感受。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會導致她對父親的憎恨和不信任。
孫儷的父親在她12歲的時候和她母親離婚了,當時只給了她母親2000塊錢。那個時候家庭非常困難,母親靠著打兩份工來養活孩子。小時候孫儷就說:我不結婚,一直陪伴著媽媽。她很憎恨他的父親。直到後來她碰到了鄧超以後,在鄧超的鼓勵下,她才慢慢走出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原諒了她的父親。
雖然孫儷和鄧超兩人並不是早戀,但是她找到鄧超以後,鄧超給了她安全感,鄧超非常愛孫儷。
有的女孩缺少父愛,會早戀。是因為這些女孩太缺少愛了。所以當有人給她一點點愛意的時候,她都會如獲至寶。有時候明知道對方會給她傷害,她也不願意離去。因為當對方甜言蜜語哄兩下以後,她又會重新陷入進去。她太需要別人給她愛了,她自己得到的愛太匱乏。
當一個女孩子還在讀書,還沒有參加工作賺錢時,又沒有人愛她時,她是無法給自己安全感的。這種安全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而且還需要外在的愛,賦予她力量給她注入愛的營養才行。
一個被父母狠狠愛著的女孩,會不願意嫁出去。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女孩子。在家庭中父母太寵愛她了,她認為外面的沒有哪一個男人比得了父母對她的好。因此,根本不願意結婚。她認為,我現在這樣,父母會照顧我。我結了婚後還得伺候男人。所以,如果沒有遇上特別好的男人,根本不願談戀愛。
-
3 # 亞雪心理話
這種心理的空白是需要填補的me,所以好多女孩就一直在尋找,當這個孩子越大的時候,這種強烈的需求就越迫切。
缺少父愛的孩子,就缺少安全感。有的女孩會找對她好的男子為伴,不管對方的年齡多大,不管是不是對方只是一種同情心而已,都會傾盡全力去“奪取”這份情感。
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就像自己給自己買禮物一樣,心理的感覺一定是不一樣的。
從小沒有父愛的孩子,往往依賴心理還特別強,不是女孩不自立不成熟,而是她心理永遠在缺失。
回覆列表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經歷中的安全感首先是需要原生家庭來給予的,就像一個罐子,童年的時候填得很滿,才能有足夠的自給自足,以後才能談得上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這種情況在原生家庭不是很能滿足孩子情感需求的家庭很常見。
比如:如果父親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對於和母親的關係上處理得很好,孩子會覺得家庭關係很穩固,不需要擔心父母問題對自己產生影響,孩子也有一個模板,學習到正常的婚姻和感情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她就會有很強的自我認知,因為她覺得,作為父母愛情的結晶,她是很穩固的,不用擔心岌岌可危的破裂。這時她能夠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愛,也就不會向外再去尋求更多的愛來填滿自己內心的罐子。
反之,如果家庭關係不好,父母的愛護有缺失,為了證明自己能夠被愛,就要填滿罐子。如果父母填不滿,自己又沒有能力填滿,就會尋求外力去幫忙填滿,也就是我們看到很多女孩會去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不惜去降低自己的人格,過於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做一些委曲求全的事,也就是缺愛的表現。
其中,如果父親有一些惡習,比如酗酒,家暴,如果已經給女兒留下很深刻的影響,她也會尋找類似的人物模型。因為在思維裡她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人,或者男人就是這樣的,母親的委曲求全是正常的。
所以,在婚姻生活裡,夫妻感情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否則無法讓家庭穩定幸福,孩子的安全感也會缺失。
特別是有女兒的父親,更是要有一個做好丈夫,好爸爸的覺悟。這可能關係到女兒未來的婚戀觀和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