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眼侃歷史
-
2 # 江畔初見月
我們常說說的“殉葬制度”,指的是“人殉”。煎蛋來說就是以活人作為死者殉葬平的葬制,以卑者殉尊者常見。這種制度大致發端於原始社會,繁榮與殷商、西周時代,進入封建時代後,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過,到了唐宋時,“天子殺殉”已經較少出現在歷史記載中了。
然而到明代,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人殉”再次高調卷土重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朝前期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死灰復燃呢?
在《明史》中,關羽殉葬鮮有提及,即使提及,也都是輕描淡寫或一筆帶過,所以很難從中瞭解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從時人的筆記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
“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先歿者。”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以後妃嬪四十人,而在這四十人中,為太祖殉葬的達到了三十八個之多。但因為相關記載較少,這個殉葬的決定是否出於朱元璋個人意願,殉葬者為何人等問題,已經很難弄清楚。但是,這三十八個人開啟了明代大規模宮妃殉葬的先河是確定無疑的。
雖然無法確定殉葬是不是朱元璋的個人意願,但從朱元璋環環相扣的制度設計中、從他的《祖訓》中,從他的以使朱明王朝千秋萬代的努力中,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的。從這些端倪來判斷,殉葬制度並非是後代帝王為了表示孝道的做法,相反,孝陵的這28個殉葬妃嬪將朱元璋深遠的政治意圖表露無遺。
朱元璋出身艱苦,起自微末,因此對元末政治腐敗、法紀廢弛而導致政權覆亡的教訓深有體會,所以他十分重視對歷代王朝治亂興衰經驗教訓的總結,以此作為自己治國行事的根據。
針對漢唐女寵、宦官、外戚危機君主政權的教訓,他對后妃採取了鐫鐵牌、立祖訓、嚴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以防範於未然,世故“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儒臣修女誡,他對學士朱升等說:
“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除,鮮有不為禍。唯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老朱對后妃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制度,對后妃的身世、人數、品級等也做出了制度上的規定,其後妃管理制度不可為不嚴、不細、甚至超越漢唐。
當然老朱制定了這麼嚴格的后妃管理制度,並不代表他就“人殉”。但老朱在生命的後面幾年,太子朱標的死,使得帝國出現了繼承危機,他選擇了太孫朱允炆,而也是為了這麼個繼承人,掀起了很多牽連甚廣的大案,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帝國政權的平穩過渡。
老朱做人做出除了一個“狠”字貫穿始終外,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不教而誅”。他做事情,並不是等別人有了謀反的意圖才舉起屠刀,而是隻要擁有謀反的資本,那就直接殺人全家了事。基於老朱這種毫無人性的做事風格,他為了自己的繼承者,必然會安排得清清楚楚,把朱允炆所有的潛在敵人全部幹掉,而這些敵人裡面,自然也就包括了他自己的老婆們,畢竟這些老婆們有藩王兒子,以老朱的心性,必然是要帶著這些小媳婦共赴黃泉,不給朱允炆添亂的。
是故,老朱的“人殉”目的不是為了下黃泉後沒有小媳婦們陪伴,更多的是基於誰也不相信的政治考量。讓三十八個妃嬪陪葬,這很符合老朱的政治風格。但要說以此作為萬世不移的“祖制”,形成世代遵守的“殉葬”制度,這大概不是老朱的本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朱這個人定祖制,都會白紙黑字立下規矩,制《大誥》。他做皇帝的那些年,為了大明朝千秋萬代,立了很多“祖制”,這些“祖制”都形成了正式的書面檔案,然而“殉葬制度”卻並沒有在這些記錄中。
所以,可以這樣說,老朱開了“人殉”的先河,但卻沒有立下制度,如果朱允炆沒有下臺,或許自他之後就不太會出現殉葬。但遺憾的是,朱允炆被他叔叔朱棣給推翻了。而朱棣當初造反除了“清君側,靖國難”之外,還有一面重要旗幟,那就是朱允炆不尊祖制搞革新。
朱允炆有沒有搞革新在此不表,但朱棣以這個名義起兵,後來當了皇帝,必然會把“祖制”掛在嘴邊,(實際上朱棣也不聽他老子的話,違反了好多祖制。)而朱棣的性格跟老朱很像,同時又是老朱的忠實追隨者,加上得位不怎麼正,所以為了自身的利益,他依然貫徹了老朱的“人殉”,於去世之前,要求葬禮“一如太祖舊制”。
從朱棣開始,明代殉葬才成為了所謂的“祖制”。老朱雖然沒有立下制度,但他確實是“人殉”殺老婆38個的始作俑者。
-
3 # 觀復一鑑
朱元璋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帝王。
一方面,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漢人王朝,體恤百姓,痛恨腐敗,減少賦稅,也說得上是功德無量。
另一方面,殺戮成性,手段殘忍,明初的官員們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殺掉大部分的開國功臣。
更加殘酷的是,死後恢復了殉葬制度。
這對於後宮那些妃嬪來說,自然是毀滅性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自願跟著朱元璋西去。
我們來猜測一下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這個慘無人道的制度。
第一,出身問題
朱元璋乃是布衣出身,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造反成功了。做起事情來自然也是不會按照所謂的帝王之道來進行。
從朱元璋做的種種事情上就能看得出來,比如廢除宰相制。這個幾千年的制度,老朱一句話就讓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所以,朱元璋辦事,很大一部分,自己家族的利益最重要,不管什麼其他的。
老朱自然也希望自己死後能夠想活著一樣,有這麼多的佳麗陪在身邊,所以就和自己一起去吧。這樣自己在底下也不至於寂寞,好似自己還是和生前一樣。
第二,擔心死後出事
朱元璋是一個很有遠慮的人,生前為了給孫兒鋪平道路,不惜殺掉眾多功臣,更是讓後宮這些妃子也要去陪葬。
因為歷史上出現了太多的後宮亂政的情況了,尤其是在皇帝年幼的情況下。現在朱允炆還有點年輕,萬一以後出現一個強勢又得人心的太妃,那自己孫兒的皇位豈不是受到威脅?萬一再出現一個像武才人一樣有能力的女人,這大明的天下還是大明的嗎?
防微杜漸,早早的杜絕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第三,前朝的惡習
元朝是關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很多惡習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但是,元朝確實有殉葬制度存在的。
朱元璋本著事死如事生的態度,沿襲了這個醜陋的惡習。
朱元璋是皇帝,縱然決定是有錯誤的,但是滿朝文武有誰敢說個不字呢?只怕有心無膽,不然一旦說了,自己這一家人也得去陪葬。
這些人不願死,所謂君讓臣死,臣也不得不死。
後來,明朝的殉葬制度讓英宗朱祁鎮廢除。可以說這是朱祁鎮做的最得人心的一件事了。可能是因為在草原過了苦日子,可能是在囚禁的日子裡苦思治國之道,其他的不得要領,終於想到了廢除殉葬制度。
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朱元璋做了很多事。只是在當時,百姓不能說,也不敢說。一切在現在重要的不能說的事,幾百年後也都成了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談資。
-
4 # 江水趣談
殉葬制度是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在六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就有貴族死後要求活人殉葬,因為懸殊的地位差異,被殉葬者無力反抗。
在掌權者生時受其壓迫,死後卻也擺脫不了受害的命運,只能跟隨掌權者一同進入墳墓。殉葬的活人有些是被殺後埋入墳墓,有些甚至是被活埋窒息而死。
活人殉葬殘忍至極,是一項泯滅人性的封建落後制度,在漢代之後已經少有。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會重啟這項殘忍的制度?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受元朝影響
元朝為蒙古族掌權,蒙古族受教育水平低,民智未開,所以元朝沿襲了殉葬制度。而漢承元制,朱元璋不但沒有廢除這項制度,還效仿成吉思汗,讓大量活人為他殉葬。
第二個原因,朱元璋本人疑心很重
他在即位後大殺功臣,生怕大權旁落。出於保護宮廷祕密的考慮,他讓後宮妃嬪都隨他入葬,殺人封口。雖然朱元璋算是一個勤勉的好皇帝,但他也有著極其血腥殘暴的一面。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人落後的思想,認為死後會有另一個世界。
當權者生前地位尊貴,享受擁簇。他在死後也不願獨自一人,仍想享受這份殊榮。所以他要曾經侍奉他的人隨他入葬,在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仍然奉他為王。
朱元璋死後,有四十餘名妃子隨他入葬,殉葬制也由此沿襲。直到明英宗去世前,這項殘忍的制度才被廢除。活人殉葬是一項極其殘忍,毫無人性的制度,是愚昧落後的封建社會的產物。朱元璋作為帝王,政績顯著,有開國之功。但他大殺功臣,使用活人殉葬的惡行令人髮指。
有人說朱元璋之以是要規復這類禁用千年的軌制,其主要緣由是想避免在本人身後出現像武則天這麼禍亂朝廷的女人,免得毀了朱氏的山河,但是規復殉葬軌制後,又有幾的女性為此支出了性命的價格,正如魯迅師長教師所說:“這一類無主名有意識的殺人團裡,古來不知道死了幾人物。”
-
5 # 闡釋君
作為正史《明史》並沒有記載太多關於殉葬制度的,而且清朝為了最大程度闡述自己的正統性《明史》多有詆譭明朝的記載,但是對於殉葬確實在明朝是事實存在的,郢靖王朱棟位於湖北鍾祥市的墓被盜後,當地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發掘時,便發現了殉人。在左右耳室裡,各發現了六口棺材,從遺骸鑑定分析來看,年齡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於年輕,骨頭早都爛了,只剩下牙齒和金屬飾物。這些女人應當是朱棟生前年輕漂亮的妃侍,她們不可能同時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釋是非正常死亡——殉死。郢靖王朱棟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個孩子死時僅有二十八歲。即便是古代也是正壯年,而且他沒有後代,在他死後王位就被收回,沒有子祠意味著所有的王妃都要會陪葬。
如此殘忍的事情為何朱元璋這樣的草根皇帝,愛人民的好皇帝會恢復執行,惹來罵名。殉葬制度最早起源於商周,不但妃子要殉葬還會有很多主人生前的奴隸也會殉葬,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依然存在,《墨子》記載天子死後殉葬者達到了上百人,秦始皇死後,不但建造墳墓的勞工被關進墳墓陪葬,還有眾多妃子,劉邦即為後認為殉葬太過殘忍就有取消的用意,逐步到了唐宋殉葬被取消,像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正常屬於唐太宗的妃子但只是被要求出家為尼。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卻要強推歷史倒退,原因自有屬於他的道理,首先我們要辯證朱元璋重啟殉葬到達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賤的皇帝天子,對這裡我們可以用低賤來形容,因為他祖上幾代都是農民。沒有任何做官的,連劉邦還是亭長。朱元璋父母死後連埋葬的棺材都沒有,何止棺材因為不是本地人都沒有墳地,不是任何地方都允許你埋人的,只有求父母生前的打工的地主家,當然被地主拒絕了,但還是後好心人幫忙給與土地埋葬,之後朱元璋當和尚,當乞丐,一路打拼才有大明天下,最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有著屬於初代創業者的特徵,狠辣,獨斷,還不留餘力的為子孫後代鋪路。從朱元璋的種種舉措來看,第一他為平民是足以的明朝的農業稅幾百年幾乎沒有增長過,他打擊貪官,壓制武將等這是為國,但他也有著暴發戶的特徵就是來自於靈魂的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所以他敢於殺人,且為了朱家永遠享受天下他對待朱家子孫可以說是太好了。
有人說殉葬是繼承元代,錯誤的,元朝繼承於蒙古,在蒙古女人是資源,就像突厥,匈奴,鮮卑等等,王死後後代繼承,只要先王的女人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就可以繼承,元朝雖然沒有繼續如此但要說陪葬遠不可能,有人說是防止後宮干政,唐朝,宋朝,清朝等都有後宮干政,唯獨明朝後宮是最為安靜的為何?因為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選妃子都是從出身比較低的官員或者民間選取,沒有龐大的母家支援,加上明朝的內閣與司禮監太監的分權,皇后想要說的算很難。皇后都不容易干政,何況沒有後代的妃子。
所以我們可以相信明代恢復殉葬就是一種壓低女性地位,和避免皇妃淫亂的舉措,女人在朱元璋除了馬皇后就都是一種生育後代的產物,既然沒有後代,誰也不能保證以後是否會紅杏出牆,索性就直接殉葬。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也是極度自私的表現。
記得看《易中天,品三國》有一集曹操的妻子,因為曹操好色招惹導致其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名將典韋因救他而死加怒於他,分居了,曹操一開始沒在意就讓她會孃家冷靜,後來曹操內心譴責數次來認錯想讓其和自己回去,都被拒絕,曹操明白妻子的堅決就和她家人說,有困難隨時找他,也希望她可以改嫁。曹操的妻子誰敢再娶,曹操死時和他一眾夫人說,要讓她們織布買香養活自己。這就是一種豁達。所以相對比我更喜歡曹操。但這並不影響朱元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殉葬人數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這些殉葬的妃子,家父兄也會因為這樣而得到加封朱允炆時就有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
6 # 開心一刻影音娛樂
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終年71歲。朱元璋在位31年期間,下達過數不清的詔令,但若論歷史影響力,他的遺詔尤其值得玩味。朱元璋臨終留有一份重要遺詔,其核心內容只有4個字——責殉諸妃!意思就是:他駕崩以後,所有後妃必須全部殉葬。朱元璋是個好父親,但卻不是一個好哥們、好領導、好丈夫。為了鞏固皇權,為了把江山永遠留在朱家子孫手中,他不惜大殺功臣,殘害忠良。對於後宮三千佳麗,朱元璋也稱得上是薄情寡義,真正讓他付出真情的唯有結髮妻子馬皇后。
馬皇后死後,朱元璋晚年不再立皇后,確實與他對馬皇后的真情有關,但絕非僅此而已。作為一代帝王,如果把朱元璋看得這般兒女情長,那也太小瞧他了。朱元璋越過二十幾個兒子,隔代傳位給孫子朱允炆,雖然避免了奪嫡之爭,但卻也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朱允炆年少懦弱,將來的皇位傳承必將隱患重重。歷朝歷代血的教訓告訴他,主少國疑通常有兩個結果:要麼權臣當道,要麼外戚專權。這在歷史上衍生為兩種制度,即顧命制和垂簾制。但是朱元璋是絕對的強權主義者,他既不喜歡顧命制,也不喜歡垂簾制,所以他首先要剷除權臣,其次就要殺絕外戚。
無論是外戚專權還是女主天下,其前提都是主少國疑,后妃上位。朱元璋不立皇后,就是不希望再出一個呂后,朱元璋要求責殉諸妃,就是不希望再出一個武則天。殺死所有強權女人,滅掉所有潛在威脅,則大明江山就可以長長久久留在朱家子孫手中了。
據說他臨死前告訴孫子朱允炆,凡是沒有生育的妃子必須陪葬。朱允炆一統計,好傢伙足足有46人之多。這些妃子都是年輕漂亮的女人,大部分還是靚女,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還沒來得及享受皇帝雨露滋潤就要告別這個世界。這太不公平了。這些妃子們哭哭啼啼,悲傷之情可想而知,朱允炆把46位妃子集中到一個屋中,樑上懸掛一根繩子,腳下放個凳子,不用說這是讓她們上吊自殺,不大一會,46位妃子香消玉殞。然後把她們埋到了地宮裡。
還有一種傳說是讓這46位妃子喝了毒酒毒死的,不過有人說這46位妃子被灌了水銀,目的就是為了屍體不腐爛,我覺得這個說法不靠譜,當時水銀很昂貴,老朱一生很簡樸,他不可能讓孫子朱允炆這樣做。
歷史證明,朱元璋的心狠手辣確實效果明顯,他死後,既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也沒有出現外戚專權或女主天下。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終究是百密一疏,他做夢也不會想到的是,最終篡奪朱允炆皇位的會是他的兒子朱棣。另外,由於朱元璋開了一個壞頭,明朝接下來的幾位皇帝死後也都有大量嬪妃殉葬。直到明朝中期,殘忍的殉葬制度才被生性善良的明英宗朱祁鎮徹底廢止。
-
7 # 史曉生
商代之後,包括周、春秋、戰國、秦朝皆有殉葬習俗,墨子在他的著作《墨子·節葬》篇說: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意思就是說,天子在安葬時,多的要殺數百人,少的要殺幾十人來為天子殉葬,甚至包括一些將軍和士大夫,也有人數不等的活人為之殉葬。
在秦始皇死後,殉葬的人數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秦始皇下葬,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皆令從死。也就是說,後宮嬪妃中沒有生子女的,一律殉葬,包括在修建完秦始皇陵墓的時候,為了不讓這些工匠洩漏墓中的機密,秦二世下令軍隊從外面將墓門封死,導致這些工匠被迫為秦始皇殉葬。不算秦始皇墓中為他殉葬的嬪妃人等,光工匠估計就有數萬人之多。
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殉葬這條殘忍的制度等到了遏制,包括到了唐朝,用活人殉葬這種方法基本銷聲匿跡,而改為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興起殉葬制度
明大一統後,朱元璋又把這個遺臭萬年的殘忍制度拿了出來。而朱元璋興起這個制度的原因,首先是受到了朱程理學的影響。理學在宋元興起併發揚光大,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題學說。而理學中,弘揚的忠孝節烈等價值觀,影響著整個社會。在元末明初,理學確實為在百廢待興的土地上迅速建設一個帝國做了很大貢獻,但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理學中流行夫死妻妾從葬的風氣,一個文人死後,當地的士紳會紛紛勸說其沒有生育的妻妾叢葬,並大書特書這種所謂的美德。
受此等風氣的影響,朱元璋對於殉葬是保持,預設的意思。並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宮的干政。
朱元璋是實打實的從草根一路摸爬滾打坐上皇位的。他耳濡目染很多關於後宮干政的故事,比如漢朝呂后,唐朝武則天等,作為一個親手開創一個朝代的開拓者,他要保證這個國家姓朱,不能落在別人手中。後宮干政?不存在的!
為了扼殺這種風險,那麼就把活著的嬪妃陪葬吧。
為朱元璋陪葬的人數,達到了數十人之多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6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人都是殉葬而死。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具體有多少人殉葬,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自朱元璋開始,這條毫無人道的制度,又重新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上演。包括後來的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都沿用這條制度,所以,無論是這幾位皇帝生前功績如何,這殉葬制度的使用,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汙點。
-
8 # 尋你and奔跑
大家好,這裡是榴蓮歷史通。殉葬制度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忍的制度,殉葬的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的。這個制度起始於商朝。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相信人死了之後,他的靈魂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而墓葬就是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奴隸主貴族死後,都要用奴隸來為他殉葬,這樣在他死後,這些奴隸依然能供他差遣。而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便將父皇生前多的數不清的後宮女人都給處死了,這在當時遭到了天怨人恨。所以在劉邦當皇帝后,就廢除了這一殘忍的沒有人性的陋俗。可以說是讓文明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消失了幾個朝代的殉葬制度,到了朱元璋當皇帝時,又死灰復燃了。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如此殘忍的殉葬制度呢?
一、 朱元璋承襲了一部分元朝的制度
其實殉葬制度在元朝時就已恢復,並且還達到了一個頂峰。成吉思汗死時,凡是他靈柩所經過的地方,遇到的人都被殺死為他殉葬了。而成吉思汗是在寧夏戰死的,他的靈柩是從寧夏運到了他的家鄉蒙古。這一路,路途遙遠,所以途中遇到的人也是極多,但這些人不幸地都成為了成吉思汗的殉葬者。成吉思汗的殉葬者不僅包含陌生的路人,而且當時還殺死了40名貴族美女來為成吉思汗陪葬,這種做法真是極為地殘忍。不僅成吉思汗,還有許多貴族死後也是都讓妻妾殉葬,有的甚至是讓年幼的美女盛裝殉葬。而元代的這種殉葬行為不僅僅出現在貴族之中,而且元代還鼓勵民間殉葬行為。這在元史中,可以看到許多民間丈夫死亡,妻子自願以身殉葬的事情。從這可以看出,女子的地位在元代是急劇下降。
朱元璋就成長在元朝,對於這一制度他應該是習以為常了。而他自己又由於小農出身的侷限性,也是十分地輕視婦女,並且認為女性就應該為自己的丈夫守節。所以朱元璋沒有扭轉元朝的野蠻風氣,反而將這種野蠻的做法全盤接受,而且還變本加厲了。他是絕對不允許他的妃嬪不忠於他的,於是朱元璋就定下了,皇帝死後嬪妃必需陪葬的規矩。從這可以看出,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應該是對元朝殉葬制度的繼承。
二、朱元璋是受了武則天參政奪權的影響
要說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肯定是希望自己所打下來的江山能夠長久永固的。他要為自己的後代掃清朝政上的障礙,不讓大臣專權,當然也不希望他的妃嬪在他死後作亂。喜歡看歷史的他,在看唐代歷史的時候,他觀察到唐朝李世民去世後,沒有讓嬪妃殉葬。而一個叫武媚孃的才人只是送到了感業寺出家,誰知武媚娘還在皇宮的時候,就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有過較密切的來往。而在李世民死後,李治因為愛情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專門到感業寺去把武媚娘接回了宮裡。並且讓武媚娘從才人一步步地高升,最後做到了皇后的位置。
但是這還沒有完,由於李治的軟弱,再加上他身體不太好。最後武媚篡唐建周,華麗麗地轉身奪取了李家的江山,成為了一代女皇武則天。朱元璋很害怕這種現象會在他的朝代中出現,他擔心沒有丈夫的嬪妃們也會幹出武則天干出的事。畢竟自己的嬪妃也都是年輕貌美的,保不準會在自己死後因為自己的地位,勾搭自己的後代,來攪亂他的大明王朝。因此為了保證朱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選擇了在死後,永久消除后妃干政的麻煩,只能選擇讓嬪妃跟著他到地下,為他殉葬。也只有這樣,他在地下才會安心。
其實那些陪葬的嬪妃們,在她們殉葬後,她們的父親或兄長會得到一定的好處,就是有官可以做。而且在那個年代能陪葬也是一種榮譽。但是可憐的是這些陪葬的人並沒有全都進入孝陵,有的是被埋葬在別的地方,但具體在哪,我們也不得而知了。但是朱元璋不管是因為何種原因,而恢復這種殘忍的殉葬制,都是遭人唾棄的,是歷史文明的倒退。
可憐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女子,處在那個不平等的社會裡,給予於她們的是各種不平等的待遇。那些大好年華的女子們,就這樣無辜地被封建制度給侵吞了。幸而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這個制度,要不然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女子死於這個制度之下。所以說,封建社會就是個吃人的社會,尤其對於女性這個弱勢群體更是有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幸好我們生長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所以現在我們更要好好地珍惜這樣的生活,好好地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
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朱元璋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能當皇帝,更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成為自己曾經最深惡痛絕的地主階級的代表。由於受到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影響,雖然朱元璋是從農民階級起家的,他對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國家統治政權的腐朽沒落、貪汙腐敗、民不聊生深有感觸,當他參加起義軍後,他的夢想也許是要讓像他父母一樣的貧苦農民有衣穿、有飯吃,不再過飢寒交迫的日子,但當他一步一步登上大權之後,曾經的美好夢想化為泡影,自己朱家的子弟富甲各方,而那些處在最底層的貧民依舊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而他從一個貧苦農民的代表,逐漸轉化成地主階級的代表,重新上演著之前歷代王朝所上演過的歷史故事。
既然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朱元璋自然就會做出只有封建地主階級才能做出的事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恢復了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中國歷史悠久,從奴隸社會開始,奴隸主在死亡後,就會屠殺或者活埋大量的努力為自己殉葬,以便能夠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作威作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殉葬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發展,在這之後的被殉葬的人也包含各項工種,完全按照死者生前所享受的待遇,死後也同樣享受。在中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殉葬制度時斷時續,不同的朝代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大多數朝代取消了殉葬制度,採取的是陪葬制度,就是在帝王的陵墓中放入大量的金銀珠寶等等有價值的東西,還有就是死者生前最愛的東西,以便讓死者在另外一個世界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但是從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來看,一直充滿著戰爭,中原的漢族與北部邊疆的少數民族之間你來我往,互相廝殺,尤其是漢民族政權潰敗,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他們不僅僅佔領了中原地區,隨之也帶來了少數民族遊獵文化,其中就包括殉葬制度,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帝王在去世後,採取殘酷的人殉制度,很多妃嬪、大臣、宮女、太監被迫陪葬。
而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他繼承了大元王朝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體系,他也繼承了大元王朝的人殉制度,從平民起家的朱元璋又為何繼承這項殘酷的殉葬制度呢?
【1】封建地主階級自身所帶有的殘酷性所決定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性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通過殘酷的鎮壓貧民百姓以穩固自己的階級統治。朱元璋在參加起義之初他作為農民起義的代表,但當他奪取政權之後,朱元璋身上的階級性發生了轉變,由被統治階級轉變為統治階級,他所代表的階級集團發生了變化,自然他的執政的理念和方法就會發生變化,維護自己的統治,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自己的順民,以求得自己的天下永世萬年,所以,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性和狠性充分在朱元璋身上暴露出來,這也就很好理解朱元璋為何恢復人殉制度。
【2】割捨不掉的對奢靡生活的享受。史書記載朱元璋非常的勤政節儉,在皇宮裝飾上儘量少用金銀,尤其是朱元璋的床和普通人家的床沒什麼區別,日常吃飯也是非常的簡單節儉,而就是這樣非常節儉的皇帝,卻採取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這是為何?歸根結底,這是對於權力的一種迷戀和享受,再節儉持國,再一清二白,也掩蓋不住一呼百應、掌握生殺大權等皇權的權威性。朱元璋所謂的節儉在小,這些都是做給手下的大臣看的,這也是明朝初期恢復經濟社會的一種率先垂範,相比較朱元璋的節儉,和他修建南京明孝陵、屠戮功臣、人殉制度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生前風風光光,一呼百應,死後也不能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也要享受左擁右抱、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要呼來喝去。
【3】小農思想的侷限性。從一貧如洗的貧民起家,尤其是早期為了一口活命飯而出家為僧四處遊蕩,看盡了人間的白眼和冷遇,朱元璋心底不知道暗暗發了多少個誓言,如果自己有有一天發達了自己將如何如何?而當真正自己發達之後,在他身上小農思想的侷限性就表現得非常的明顯,他對權力患得患失、不知所措,生怕自己的權力被別人奪走,他生性多疑凶殘,懲治官員缺乏柔性往往採取一刀切的態度等等,這些都反映出來自小農階級的朱元璋對於失去權力的那種恐懼和無助,所以他為了牢牢掌控權力,就用一個“狠”字來管理國家,而不是借鑑以往歷史上有名的賢君治理國家,所以,這種害怕不僅僅在他活著的時候,更在他死後也充分表現出來,這就是他採取了人殉制度,害怕自己死後丟掉自己的特權。
所以,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朱元璋採取人殉制度是十分必然的選擇,他要做到的是生前死後都要牢牢把握住權力的劍柄,以便讓自己永遠享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始終俯視人間百態。為朱元璋陪葬及殉葬共計40個妃嬪,除了兩個死在朱元璋前面,最後都得以埋在朱元璋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都是活生生被逼自縊也好,或者自盡也好,都是活生生的鮮活生命。
-
10 # 袁衛宇
殉葬制度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秦朝和西漢初期,仍然一度較為盛行。如秦始皇死時,秦二世殺掉了秦始皇所有的妃子給秦始皇殉葬,漢高祖和漢武帝下葬時,也有妃子陪葬。
明太祖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這當然和明太祖的思想格局有關係。
明太祖認為,天下是朱家的天下,臣民都是老朱家的傭人或者僕人。既然是朱家人是主人,臣民是僕人,那麼僕人給主人殉葬再正常不過了。
當然明朝的殉葬不是讓活人殉葬,而是勒令妃子上吊自盡後,再給皇帝殉葬。明朝的歷代皇帝基本都是這麼幹的。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反映的就是明朝妃子給皇帝陪葬氏的情景。
至於有多少妃子明太祖給他陪葬了,沒有確切數字,一般採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字:
明英宗時,有感於殉葬過於殘酷,就下令停止了殉葬制度。但殉葬制度並未完全斷絕,如明英宗下令停止殉葬制度之後,仍然有藩王讓王妃殉葬。
一直到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時,殉葬制度才算在明朝徹底終結。
-
11 # 墩媽於浪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會,用活人殉葬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這種殘忍的制度最早開始於殷商時期,後來一路盛行,一直到漢朝以後,才逐漸廢止了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復燃。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都實行皇帝死後妃嬪殉葬的制度,歷經了數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妃嬪殉葬制度呢?1、古代的皇帝后宮也代表著帝王的尊嚴,且不容賤踏。朱元璋雖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較強,他應該是這樣想的:在他死後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宮的話,日後如果傳出緋聞,有損明室顏面,不妥。 把她們全留在宮中也不妥當,萬一某天和自己的兒子孫子有染,也會授人笑柄,倒不如讓她們隨朕而去,這樣可以繼續侍候朕,讓朕不至於孤單,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則天的前車之鑑,他也擔心在他死後他的後宮會亂政,只有他的妃子後宮清理乾淨了他才安心,於是殉葬也就延續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後期,曾經一手炮製了“胡黨”案和“藍黨”案,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大殺明朝開國元勳功臣,受兩案牽連誅殺的功臣名將幾乎消失殆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為了他的皇位江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更何況是區區後宮妃子?
4、太子朱標的憨厚軟弱。太子朱標是一個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軟弱,完全沒有老爹朱元璋的殺伐果斷之風。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和下遺詔要妃子殉葬,就是為了為朱標登基之路掃清所有潛在障礙。只不過後來朱標早死,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面對朱棣謀反,朱允炆因無將可用,而敗於朱棣之手,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沒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嬪一共有多少人?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如果這些史料屬實,那麼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將近五十人之多。
而對於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一種說法是這是古時帝王之家為了掩人耳目,防止盜賊而採取下葬秘方。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死後有嬪妃殉葬之事實,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是因為殉死的後宮妃嬪眾多所致。
話題回到朱元璋殉葬時,專事太監先將妃嬪帶到一個專門的房間,所謂皇帝不使餓兵,會著人先讓妃嬪們吃過飯。吃完飯時辰也就到了,這些妃嬪分別立站於凳子上,脖子被繩索扣住,然後會有專人踢去凳子,像行絞刑一樣使妃嬪窒息而亡。
據說參與生殉的妃嬪都會得到嘉獎,除了撫卹金,一般還會授以官職,由其家父、兄代為世襲。 不過無論事後怎麼樣的補償,都無法抹去其家人喪親之痛, 這殉葬制度也是極度殘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終於下了遺詔廢止了殉葬制度。這一舉止造福了後人,也為庸碌無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聲。
-
12 # 剛日讀史
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那個世界和活著的世界一樣,先人們在地下仍然需要寶馬香車,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喪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的。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人殉。秦漢時期,這一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逐漸廢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發現了很多屍骨,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為什麼要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樣殘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實在元朝,按蒙古風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雖然自漢以後很少了,但元朝是異族當政,殉葬在這些蒙古貴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政治制度是沿襲元朝下來的,所以他跟著學習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認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身上有很濃厚的小農意識。他很在乎皇室的威嚴,全力維護皇帝的特權。他是一個很專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擔心自己死後,留下來的嬪妃們會因為種種原因或勾結朝臣,或穢亂宮闈,為他的繼承者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這些妃嬪追隨自己而去。從他大殺功臣,給兒孫接班鋪平道路也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比較狠的,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值錢。
只要有可能威脅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讀過前朝興亡史。
歷史上那麼多後宮干政的事,讓他的心裡有著很大的陰影。特別是武則天、呂雉等人的事蹟,讓他不寒而慄。所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能,在老朱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那些可憐女子活殉的原因。
這些陪葬的妃子們,死得很慘的。得知自己的命運是這樣,那些女人們無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個皇宮充斥著不絕於耳的悽慘哭喊聲。
這悲慘的哭喊改變不了她們的命運。 到了殉葬那天,她們被集中到在個大殿上,殿內早已放好了同等數量的高腳椅,上方都懸掛著白綾。
她們被迫將頭伸進了白綾內,椅子隨即被踢倒,掙扎幾分鐘便香消玉殞。也有膽小的此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怎麼也沒勇氣爬上椅子。
內侍們便幾人抬著一個,強行將她們扶上椅子,一陣折騰之後,這些女人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中有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也有關於他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的記載。至於具體人數,一般採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也就是說老朱死後,有46個嬪妃為他陪葬,其中有兩個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們被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另外44個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從另外一個數字也可以間接反映殉葬人數。朱元璋大喪完畢後,建文帝王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封賞。
封賞中提到名字的家屬共有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十多戶。
這些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殉的家屬,他們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可以世襲。這些人家被稱為 “朝天女戶”,在當時享有莫大榮光。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生動反映了"朝天女戶"的女兒們殉葬的情況。還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幸好這個殘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他的兒子憲宗也強調不要搞殉葬。
在兩代仁慈皇帝的堅持下,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
13 # 李飛叨
據記載,給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宮女15人。至於殉葬方式據說有兩種,一是灌服水銀二是縊死,過程十分殘忍毫無人道可言。
老朱當過和尚要過飯,當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見,眼看著要死了,自然想著可以在地下放鬆身心享盡榮華,於是在臨時前給朱允炆下詔:責殉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違背爺爺的旨意,於是按照慣例,將老朱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個宮女一起殉葬。
據說當時殉葬的旨意釋出後,那些定下來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難臨頭,立刻哭聲一片。但她們再如何的不情願,也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據記載,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監們在後宮的開闊地準備好了最後的美食,等這些殉葬的可憐女人們食用完畢後(估計沒人還有心思吃東西了),就帶著她們進到選好的廳堂之中。廳堂上都已經事先擺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將頭伸進懸掛的白綾中,太監撤掉椅子,她們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至於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則灌服水銀或者由太監直接用白綾勒死。
這些可憐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邊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選擇讓後宮無所出者殉葬,後人推測有幾個原因,一自然是為了在地下仍享受豔福,二是老朱一生節儉,怕留著這些女人吃乾飯浪費糧食,三是怕自己死後她們穢亂宮闈。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是做了皇帝,還是擺脫不了他狹隘的本性。
後來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職,以表彰她們的犧牲。人都死了還做表面文章,簡直是厚顏無恥。
殉葬這種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戰俘或者奴隸。當時的戰俘和奴隸的地位和牲畜沒什麼區別,不僅是殉葬經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節日等等時刻,都會殺掉一些戰俘和奴隸。
後來也有人認識到,用人來生殉過於殘忍,於是出現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過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秦始皇雖然製作了數量龐大的兵馬俑,但二世仍把後宮無所出的嬪妃都送進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還有那些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時實現了滅口和殉葬兩個目的。
到了朱棣駕崩的時候仍有眾多的嬪妃和後宮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轍。號稱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了現場,和這些女子一一話別,大概也說了一些你們忠心耿耿我很感動,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後對你們家人一定很好之類的屁話,一方面顯示他所謂的仁義,另外也監督整個過程。
不過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卻十分令人稱道,這位仁兄雖然聽了太監的話以致於遭遇土木堡之變,但在殉葬這個問題上卻是千古以來難得的仁君。他因為小時候見過活人生殉的場景,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另外在做異族俘虜,被弟弟軟禁期間,只有一群嬪妃始終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後他開創性地下令:從我開始,不用人殉。
這可以說是朱祁鎮一生最大的善良。
-
14 # 臨川夢
古代帝王在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死後在地下也想享受這種生活,於是,恐怖的殉葬制度就誕生了。
殉葬制度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被統治者所接受,《墨子·節葬》中記載: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可以看到,上至帝王,下至大夫,都熱衷於死後讓人殉葬,這是權利的體現,殉葬人數的多少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到了漢朝時期,國家實力的強盛使得這種殘忍的制度得到了拋棄,但是也有極少數的帝王會啟用殉葬制度,相比於殷商時期這種情況已經將得到了緩解。
但是到了朱元璋時期,殉葬制度卻又死灰復燃。《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知道朱元璋下令將妃子陪葬。朱元璋出身寒門,歷經千辛萬苦在走上帝位,朱元璋也是非常瞭解人間疾苦,為什麼還會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馬皇后一死,萬念俱灰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髮妻,是在朱元璋最困難的時候陪伴著他的人,當上皇帝后,朱元璋也對馬皇后十分寵愛,洪武15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失去了這個自己最愛的女人,對於後宮的其他女人他不喜歡,更談不上愛,所以在殉葬之時毫無憐憫之心。
2、生性多疑
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特別重的人,他不放心自己死後那些年輕的妃子還活著,害怕像韋后之亂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子孫身上,於是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觀念將妃子趕盡殺絕。
3、尊嚴
雖然朱元璋出生貧寒,但是在和元朝的鬥爭中使得朱元璋十分在意自己的尊嚴,同鄉來看他說出了他年少時的醜事,立馬被拉出去砍頭,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尊心已經到達了病態的地步。他實在不放心自己的妃子在他死後還能恪守婦道,如果做出醜事自己豈不是讓後人恥笑?還不如隨自己下葬,一了百了。
到了最後,堪稱明朝最失敗的皇帝朱祁鎮取消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這個制度才徹底消失。
-
15 # 望風瑟瑟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十數人。
這是明朝文人毛奇齡在其著作《彤史拾遺記》中所記載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人。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恢復殉葬制度呢?
首先,朱元璋本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他的後事的。古人常以為死後“靈魂不滅”,就算死後在地下照樣可以使靈魂享受生前榮耀,本著這種“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後事,尤其以帝王陵墓規矩更是齊全,朱元璋的孝陵是按照秦漢陵墓仿照修建的,所以秦漢殉葬那一套一點沒落下,全部按照當時的禮制執行的。
其次,朱元璋怕後宮嬪妃在他死後不安分,淫亂宮闈。前朝有著大量的例子,在先主殯天后,後宮妃子不安分,與太監、禁軍、大臣、和尚甚至皇子等等發生一系列的醜聞,貽笑後世。朱元璋本身疑心深重,對此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於是臨死前拉了這些嬪妃給自己陪葬,以避免以後宮闈之亂。
再次,為了避免外戚干政,為朱允炆順利統治江山掃除後患。朱元璋生前為了朝政的平衡,接受了臣子們送上的秀女。這些嬪妃與朱元璋一沒有感情,二沒有子嗣,如果他死後極有可能被外戚所掌控,造成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為朱允炆順利掌控江山,不得不讓這些嬪妃們進行殉葬。
最後,殉葬制度在元朝皇族中盛行,可能是沿用舊制。元朝皇族在蒙古實行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因為蒙古人在當時生產力低下,他們保留下了這種制度。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則朱元璋就不是恢復殉葬制度,而是沿用這種制度。
人殉制度殘忍之極,不管怎樣,用了這種殘忍制度,說明文明已然倒退。朱元璋還是叫花子的思想,不通透啊!
生前紅顏,死後白骨,只為一人殉葬,是為當時女性之大不幸啊!
-
16 # 貓眼觀史
對於大多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最喜歡的一段歷史應該就是明朝時期的這一段歷史。不僅是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的時間較近,更是因為在這段時間有著各種各樣的懸案,和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制度,其中就包含著朱元璋曾經恢復過來的殉葬制度。也許很多人一定會非常的奇怪,為什麼這樣一條慘絕人寰的制度會被朱元璋進行恢復?而當時朱元璋死後,陪他殉葬的妃子到底又有多少人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朱元璋和他這一制度背後所蘊含的用意,以及真實的歷史原因。
說到這個制度,大家就會不由得想到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個人紂王。其實這種用活人殉葬的方式在殷商時期就開始盛行,而且一直沿用了很久,直到漢朝時期,才被再度廢棄。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將這個制度恢復了過來,雖然這個制度最終也沒有流傳到清朝,可是這個制度卻給人留下了非常大的震撼。朱元璋到底為什麼要用後宮的妃子來為自己殉葬?其實這還是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首先,是由於性格所致。朱元璋這個人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在他的從政期間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讓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小氣的人。作為一個從最底層的草根時代走上去的皇帝,他的疑心病也可以被理解。但是他為了消除自己疑慮所做出的這些舉動,卻不能夠被人們所容忍。其中就有恢復殉葬制度這一條,透過將自己的妃嬪與自己一起埋進土裡,那麼自己的後宮也就沒有了乾淨的權力。其次,是由於身份所致。在任何一個朝代,皇帝都是一個國家的一把手,然而當自己國家的皇帝駕崩以後,那麼與他有關係的妃嬪與他殉葬其實是為了顯示出皇家的顏面。一個皇帝在古代可以娶很多的妃子,然而真正能夠喜歡皇帝的人又有多少呢?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但是皇帝卻絕不能夠容忍自己的女人跟別人再有任何瓜葛,所以為了杜絕這一個隱患,他也會選擇讓自己的妃子與自己一起離開這個人世。最後,是由於政治環境所致。當時的朱元璋扶持起來的太子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用,所以為了能夠將自己的皇位更好的移交到自己的繼承人手上,他選擇的人都是沒有太多才乾的。為了能夠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不被其他人奪去,他只能夠選擇將這些妃嬪與自己一起下葬,從而為自己的接班人掃清障礙。想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如果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後宮而亂了方寸,那麼它在九泉之下一定會非常的氣憤,所以才會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為自己的政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既然是這樣,那麼很多人也一定會非常的好奇,當時陪朱元璋一起下葬的人到底有多少?其實根據歷史記載,有一個歷史上的說法叫做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也就是說根據這種現象來推測,很有可能殉葬的人會達到50多個。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是為了掩人耳目,畢竟古時候的盜墓者也非常的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殉葬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古往今來,我們見過太多的皇帝,在自己的身前所做的事情,讓整個國家有了煥然一新的發展,然而他們到了晚期,總是會做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我們能夠理解一個人在較高的位置上待久了,自然而然的會害怕死亡。而這些皇帝到了末期有這些舉動,也可能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雖然我們說朱元璋恢復的這一個制度非常的殘忍,但是也是有他的歷史依據在的,所以我們後世只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
17 # 坐看東南了
殉葬,就是個死去的人陪葬。
這項制度在先秦時代就有,某某國王死了,他的女人也要死,免得這位國王在地下寂寞。後來,在秦獻公時代(公元前348年),秦國廢除了這項制度,漢朝建立以後,也不允許殉葬。唐朝也沒有殉葬制度。
但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堅持這個惡習,遼朝、金朝、元朝都有殉葬,朱元璋滅亡元朝後,也延續了元朝這個罪惡的制度。為什麼朱元璋要延續這個被漢族廢除了很久的制度?有私心。什麼私心?來看看:
朱元璋從社會的最底層起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他雖然天資高,但是小時候並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人本主義學得不夠。再說,他希望建立一個萬世一系的王朝,把嬴政同志當年沒有實現的理想給他實現了!為此,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採取了許多處心積慮的改革,比如廢除宰相,封藩制度,等等。
但是,他還覺得不夠,還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宣傳、弘揚愚忠、忠烈思想,不但鼓勵婦女守寡,而且提倡婦女在丈夫死後陪葬,把三從四德的罪惡思想強加在廣大婦女身上,這類婦女一旦被朝廷表彰,這家人將享有免除徭役等實惠的待遇,可謂名利雙收。朱元璋期望透過這項制度,營造大家對主人、對上級的效忠氣氛,讓大家永遠忠於丈夫,並推廣到忠於明朝,期望明朝能永遠存在。
朱元璋自己率先垂範,自己死後也將陪葬的妃子、宮女列了個名單,具體人數不得而知,大約40人左右,40個很多嗎?多啊。真多嗎?後宮佳麗三千人,也就百分之一左右,不算多。這項制度在朱元璋去世66年後的1464年被廢除,廢除這項制度的是朱元璋的孫子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從此,大明王朝再也沒有殉葬這個制度,清朝入關前還有這個制度,但是1644年入關後,也廢除了殉葬制度。
-
18 # 尚宮女史
殉葬制度自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殉葬的主要是一些奴隸,後來發展到一些妻妾和官員也殉葬,春秋戰國時期依舊延續流傳下來的殉葬制度,《史記》中就記載了秦國曆史上的殉葬。
秦國最早有記載的殉葬是秦武公時期,當時秦武公去世後,有66人為他殉葬,而到了秦穆公去世的時候,殉葬人數就更多了,達到了177人,其中不乏國之棟樑。這裡引《詩經·國風·黃鳥》中的詩句來看看: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算是秦國早期的一位明君,他在百里奚的輔佐下稱霸西戎,但是死後卻也帶走了很多的可用之才,這不能不說是秦國的一種損失。不過這177人中倒並不都是被要求殉葬的,也有自己要殉葬的,簡單說就是有的是被動的,有的是主動的,秦穆公的賢明,自然不會少了官員主動殉葬。
東周時期的殉葬記載的多是秦國的殉葬,實際上每個諸侯國都或多或少存在殉葬制度,畢竟這算是繼承,後來秦獻公下令廢止了殉葬,但是殉葬制度並沒有就此真的打住。
秦始皇死後就有大量的人殉葬,那些沒有懷孕生子的妃子,還有那些秦始皇陵的工匠,最終的結果都是為秦始皇殉葬。當然這應該是大型殉葬的終結,從漢朝開始,中原王朝的殉葬已經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成了帶有榮耀性質的陪葬制度,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不過殉葬制度卻在後來死而復燃了,具體的時間其實應該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北部的幾個政權一直延續過去的殉葬制度,而在宋朝之後的元朝就完美的繼承了這種殉葬制度,當然作為元朝之後的明朝,自然在最開始也繼承了這種殉葬制度,實際上殉葬制度在民間或許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經有了。
宋朝時期開始,本就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女性被加上了一層更重的枷鎖,即貞節,當時出現了貞節牌坊。雖說官府不鼓勵女性在丈夫死後殉葬,當時很難說有人會不會為了私利逼著女性殉葬,等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殉葬制度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死灰復燃了。
不過關於朱元璋以及後面的朱棣等皇帝的殉葬記載並不見於正史,而只是在一些筆記小說和野史中有記載。明朝的具體的殉葬制度是怎樣的,則很難弄清楚。而關於朱元璋死後的殉葬,據明朝人毛奇齡的《彤史拾遺記》中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如果這個記載是真實的話,那這殉葬的數量也是挺驚人的,至少中原漢人王朝已經一千多年沒有這樣規模的殉葬了。朱元璋之後要求殉葬的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據說有三十餘人為之殉葬,但是這同樣不見於正史,反而在一些筆記小說,還有《李朝實錄》中有所記載。
明朝時期的殉葬在制度上結束於明英宗時期,《明史》記載明英宗“大漸,遺詔罷宮妃殉葬。”這基本能確定明朝前期確實是存在殉葬制度的,朱元璋也確實讓宮人、妃嬪殉葬了,至於數量,不妨就採用《彤史拾遺記》中的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妃子中,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女兒而免於一死,她就是張美人,她為朱元璋生下了寶慶公主,朱元璋死的時候,這個寶慶公主才三四歲的樣子。朱元璋心疼寶慶公主沒人照顧,於是就准許張美人留下來照顧寶慶公主,其餘的沒有兒子的妃子都殉葬了。
說起來這些妃子還真是可憐,生前沒得到朱元璋多少眷顧,朱元璋死了,他們卻要為朱元璋殉葬。實際上在明朝之前的許多朝代,雖然沒有了殉葬制度,但是那些沒有生兒育女的妃子在皇帝死後,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多時候就是被送到寺院,青燈古佛過一生,像武則天那樣還能從感業寺出來的,是獨一個。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這個落後了的殉葬制度呢?首先,這很難說是朱元璋恢復的,畢竟在此之前的元朝甚至更早的時期,殉葬制度就已經死飛復燃,朱元璋更多的像是一種繼承,而他本身就是從元朝時期過來的,能繼承本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再者,那些妃子和宮人在朱元璋看來就是私有物品,他死了,自然得帶著他們,未必沒有這樣的心態。而明朝之後的清朝,殉葬制度也還有存在。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聯合四大貝勒就逼著多爾袞的母親、努爾哈赤的正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當然這本身就是皇太極為了掃清障礙才弄出來的一出。可憐當時多爾袞和兩個兄弟年紀都小,話語權不夠,保不住母親。
-
19 # 圍火爐吃西瓜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開創了明朝兩百多年的基業,為當代眾多“明粉”所欽慕。但“殉葬制度”卻開了歷史的倒車。
明太祖朱元璋之後一直延續到明英宗朱祁鎮才被廢止。
朱元璋這啟用慘絕人寰的制度,到底是因為什麼?
在宋朝後期,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很多已經落後的原始制度,其中就有“殉葬制度”
而後來的元朝一直沿用的就是“殉葬制度”。而朱元璋只是跟隨前朝的的步伐,沿用而已,這在他心中沒有任何的負擔。因為這是大家都在做的,習以為常。
對沒有兒女的妃子下毒手的原因還有就是,防止後宮的混亂,避免各種醜聞的出現。朱元璋愛讀史書,定會留意武則天的那一段:唐太宗的妃子到後來卻跟了他的兒子,最後還順利篡權,建立武周。
具體是什麼原因朱元璋會啟用“殉葬制度”,沒有人會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但其確實有歷史背景原因存在。只能說不管封建帝王如何的雄才大略,殘忍,心狠手辣依舊是他們的標配!
而給朱元璋“殉葬”到底有多少人?
《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中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
其實死在朱元璋時代的“殉葬”人員還不止這些!
朱元璋首先使用“殉葬制度”並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兒子秦愍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的兒子朱樉去世,他下令將朱樉的兩名王妃“殉葬”
朱元璋此惡例一開,諸王紛紛效仿,每每有親王去世都會有妃子“殉葬”
封建帝王的無情與殘忍,是多少的豐功偉業也掩蓋不了的,手裡沾滿的鮮血的一生,死後依然讓活人也不安生!
-
20 # 三少yun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朱元璋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是什麼呢?在中國古代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個有故事的皇帝。
毛主席是這樣評價朱元璋的,他說:
“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這句評價,把朱元璋和李世民相提並論,充分說明了毛主席對朱元璋的讚賞。
其實,如果我們單純從創業的角度來看,朱元璋應該在李世民之上!
朱元璋出身在一個非常貧苦的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做起,靠自己的奮鬥與智慧,一步一步成為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
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尤其是,朱元璋稱帝后,並沒有原地止步!他勤政廉政,打擊貪官,進行地方改革,開創了洪武之治,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大明帝國。
洪武31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憂勞而逝。
那麼,朱元璋在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是什麼呢?
當然是自己赤手空拳打下來的江山!
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元璋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凡是對政權有威脅,對江山有威脅的人,基本上都咔嚓了。
在朱元璋當政的31年中,發動了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恆案、空印案等。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 光胡惟庸案、藍玉案兩案中,前後就殺了約4萬人!
在這些被殺的10多萬人中,不能說都是該死的,該殺的。其中,有一些大明的開國功臣,也許在日常的行為規範上,有點過分,卻並沒有到該殺的地步!
朱元璋藉著這些治理案子的機會,直接砍了別人的腦袋。
比如:李善長,馮勝。
為了朱家的江山萬萬年,朱元璋殺了很多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更何況是區區後宮的妃子呢?
死了也要為守江山盡一份力《明朝小史》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的!
生了寶慶公主的張美人,因為女兒年幼而成為唯一一位免於殉葬的殉葬者。
有人可能會問,立子殺母,把皇太孫的母親殺了就可以了呀,為什麼要這麼多人陪葬呢?
前車之鑑啊!
大唐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才人,不是也把大唐搞得血雨腥風嗎?連國家的政權都一度改名換姓了。
這朱元璋後宮的妃子又多,天知道哪個是武則天呢?又有幾個武則天呢?
所以,朱元璋擔心他死後後宮會亂政,乾脆將他後宮的妃子一把連都帶走,他在地下才安心。
因此,朱元璋擔心後宮亂政,是殉葬的主要原因。
典型的封建思想,是朱元璋死後殉葬的根本原因朱元璋,是典型草根逆襲的皇帝。
在他的思想裡面,封建的傳統觀念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陪葬,對於死人來說,算是一種權利和榮耀的象徵。
何況,他是大明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駕崩前,留有遺詔。遺詔的內容,除了叫皇孫朱允炆繼位,還有一句話值得深思:
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
哎呀,人死了,天下的百姓都被要求哭靈3日!這是一種怎樣的強勢與權威?此種情景,只有古代的皇帝才可以這樣做到啊!
他朱元璋就是皇帝,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他有權利這麼做,他的子民為他守孝3日,怎麼啦?
他的妃子陪他去陰朝地府過日子,又怎麼啦?
他是皇帝!
他是皇帝!
他是皇帝!
再說了,這些女人本來就是他的人。
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如果他不把他們帶走,等他一入土,他們中又有幾個能甘心情願守一輩子寡呢?
如果,一個妃子一個帽子的話,天啦,那皇帝的頭頂上,豈不是綠油油,一片青青草原啊!
要補充的是,醜陋的殉葬制度大約從殷商時期就有了。到了元朝末期,殉葬制度漸漸淡出。而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又重新將殉葬制度點燃了!
之後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死後都有妃子陪葬。直到1464年,明英宗駕崩時,下遺詔說:
"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
至此,這一殘酷的制度,大明皇室再無人殉葬。不過,到了清初,又有抬頭的趨勢,這是後話。
三少說: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為了一個所謂的皇帝遺詔,就進行慘絕人寰的殺戮,任何的理由都是蒼白的。
自私自利,才是他們的原罪!
回覆列表
一是國家統治需求,明朝之前元朝,蒙古人野蠻統治中原,歧視奴化漢人,中原文化及制度遭到徹底撕裂和拋棄,以儒家三綱五常的思想為核心打造的統治秩序被打破之後,元朝政局動盪,漢人百姓生靈塗炭,朱元璋出生成長在元朝,身為漢人深感屈辱苦難。推翻暴元建立明朝後,朱元璋一直致力於重新以儒家三綱五常思想為核心的統治制度,廣招天下博學儒士,編撰大明律,朱元璋自己也帶領皇家踐行儒家思想,徹底踐行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以在對自己妻妾問題問題上,朱元璋也偏執地認為依照夫為妻綱的原則,自己死後除了有兒子的妻妾其他嬪妃都要隨自己而去,這是他恢復人殉制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是朱元璋性格原因,由於少年受苦,長期受到壓迫,朱元璋性格比較強硬,表現出一面對自己皇子皇孫百般保護生怕後輩受自己所受之苦,一面對其他顯示冷漠以此保護自己的兩面性,對人缺乏同情心,這從他對文臣武將趕盡殺絕,牽連廣泛都有充分表現,所以對於這些每給自己生下皇兒的女人,在朱元璋看來就是自己的傭人一般,毫無同情心而言,這同多情的曹操死前交代曹丕好好照顧後媽們是形成鮮明對比的,這也是朱元璋恢復人殉制度的間接原因。
關於第二個問題殉葬了多少人,整個明朝有四個皇帝有人殉,具體數量如下:
朱元璋46個殉葬嬪妃 朱棣38個殉葬嬪妃 朱高熾5個殉葬嬪妃 朱瞻基10個殉葬嬪妃
人殉制度在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任上得以徹底廢除,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明英宗本質上是個好人,富有同情心,有仁君之風,一向善良待人
二是主要原因,即為了保護自己深愛的錢皇后,因為錢皇后沒有生下子女,按照殉葬祖制自己死後錢皇后要殉葬,錢皇后為了英宗吃了很多苦,英宗愛其人,念其恩,不忍看到人殉慘劇,故在臨死前拉著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的手,說到“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我一定會照辦的。”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此後再無人殉慘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