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情書韻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節點指正月初一日,節日活動為正月初一至初三共計三天。但據《詩經》、《四月民令》、《風土記》、《東京夢華錄》等古籍描述,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期間習俗活動概括如下:

    吃臘八粥。臘八粥又稱“大家飯”。“臘八”這天,民間各地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祀記·郊特牲》說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取萬物合靈之意。臘月八日,無疑是春節活動的一個引子。

    臘月二十三送灶神,這天俗稱小年。春節從祭灶正式拉開序幕,家家灶間設“灶王爺”神位以祭拜。當日,送灶神上天向玉帝述職。人們拜送時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掃塵。《呂氏春秋》記載,堯舜時代已有春節掃塵風俗,意為除陳迎新。當日是官掃,大家都宜打掃衛生。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灶神述職後,玉皇於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確定來年禍福指標,人們迎拜以祈福。當日,人們謹言慎行,爭相表現,博取滿意,以求降福。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集中在這兩天洗澡、洗衣,為除去一年的晦氣,以迎接新春。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除夕、初一是整個春節的高潮。

    正月初一拜年祀神。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新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漂亮衣服,年紀稍長的帶領小孩們出門,給鄰里老人或長輩們拜年。小孩可以收到拜年後東家致謝的壓歲錢或糖果之類。雖然拜年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但祝福的話語和表達的情意基本一致。

    拜年是給長輩祝福安康長壽,祀神是給本社大小廟宇的神靈依次上香貢獻,求得福祐。另外,拜年時,遇到陳設祖先牌位的家裡也要上香叩拜,以示尊重和追思。這種視別人祖先如神明的膜拜,如果化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仇怨的話,為鄉民輿論所不容。平日裡彼此間的各種不滿情緒,被這種相互走動中的濃厚的年味沖淡到幾近無有。

    初二日,繼續前一天未完成的程式,北方有上新女婿給丈人拜年的習俗,一般當日回。

    初三日送祖。除夕請來祖先接受祭拜,享用完供品之後,初三日黃昏前仍要拜送到接請的原處,讓祖先們重歸正常的日子。三天年結束。

    初四至十五日,各地過年後的春節活動還在繼續著,只是真正的春節過年就初一至初三這麼隆重的三天。初四至十五的日子才叫個紅火熱鬧。

    唱神戲逛廟會。初四開始,按照當地習俗,給村莊所在山神土神唱戲。有的地方以牛皮燈影戲等道具戲為主,有的則以演員表演戲為主,但都在活動期間參雜著與祭祀神靈相關的其他活動。期間,人們相聚逛遊、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商販叫賣、藝術表演。社火即是神戲活動中延續最長也是最熱鬧的活動。

    看社火。民間社火風俗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中國以農耕文化著稱,土地是立足生存的物質基礎,火是熟食、取暖不可或缺的條件。正是這種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當然,社火的表演形式又與行軍運兵等軍事文化和五行相生等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有關。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起源於漢代,起初是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演變為一種文娛活動。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常見的表演形式。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也是中國的傳統舞蹈形式,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活動,經常在春節或慶典等活動中表演。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北方舞獅由雙人扮演一師,外形與真獅很相像,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南方舞獅和北方舞師略有不同。

    春節時,北方大多地方把舞龍、舞獅和社火表演結合起來,成為整個社火中的一個表演專案。平時的慶典活動中,舞龍、舞獅則成為活動的表演主體。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鬧元宵習俗活動,在北方主要有社火匯演、掛燈、賞燈、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猜謎語、燃放煙花等,南方另有: 遊燈、押舟、採青等鬧元宵形成。元宵節古代以觀燈為主,發展到後來,燃放煙花和社火大會演成了元宵主要習俗。元宵佳節,實為中國的狂歡節。

    春節,隨著元宵節的節束才算真正結束。

    雖然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在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各個民族特色的過春節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四十天春運、春節的燈光秀、春節旅遊等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春節文化的重要內容,從多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春節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時不能按哪些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