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城孔公子
-
2 # 呂向正539
.從關東進佔關中,攻佔潼關乃最近之路·。然取關中還有很多路線可用,韓信攻關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諸葛亮北伐七出祁山,北夏赫連勃勃佔關中從陝北南下,清取關中,潼關,陜北倆路大軍夾擊。唐突厥佔長安從西而來更不必過潼關。
-
3 # m風華正茂
謝邀,潼關是關中的大門,正在長安與洛陽之間往來的要衝,是出入三秦的鎖喉之地。在古代(在宋朝以前的朝代)一個王朝選擇都城莫過於長安與洛陽之間,如果都城選擇洛陽,那潼關就是西蜀地區與西涼地區進入中原地區的一道大門,而都城選擇長安,潼關就是中原地區進入長安以及西涼之地的屏障,所以潼關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可以說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四處關塞,又以潼關為第一,為什麼呢?因為自古以來,能爭奪天下的對手,一般都來自中原。北方的強敵,如匈奴、突厥、契丹,都沒有攻取長安的野心和能力,一直到女真(金)、蒙古(元)和滿清才成為可能,宋朝都城不在長安,所以忽略潼關。但金卻很重視,他後期都城在開封,蒙古從關中向東進攻,就必須透過潼關,所以女真一度在此屯紮了大批軍隊,抵抗了蒙古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蒙古從南宋借道,這才成功滅金。滿清那會,李自成本可以藉助潼關擋住八旗兵,但此人是個土包子,完全沒有這個意識和能力。
另一種可能是來自西方的吐蕃人,歷史上唯有一次,那就是763年吐蕃的偷襲,但那個前提是關中實在沒軍隊,等於是被闖空門了。而在通常情形之下,西方的敵人,基本上過不了大散關。
而如果不是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攻打關中,就只有潼關和武關兩個入口,沒人會傻乎乎走秦嶺穿越祁山,那是諸葛亮沒轍才幹的事。而且通常情況下,皇帝都會保全關中和巴蜀的安全,敵人只會從東而來。
而武關,面對的是東南方向,大家都知道,整個中國歷史上,來自東南方向的強敵並不多。仔細數數,也就劉邦和劉裕兩個姓劉的皇帝,兩人都從江蘇來,帶的兵力也都不多,對手也都偏弱。
要說大兵團作戰,又是自中原而來,唯一的選擇就是潼關。
曹操當年打馬超,就走潼關。安祿山安史之亂要成正果,也必須走潼關。唐朝數百年間,無數戰亂,可就是不倒,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他的都城在長安,有潼關可以守(實在守不住就往山裡鑽,鳳翔、漢中、成都都是選擇)。
那麼,為什麼潼關易守難攻,因為關中到河南之間,恰好有一大塊山地;而關中和山西之間,又是一條險峻無法擺渡的黃河,唯一能容大兵團透過的,就是潼關位置所在的這一條小路。
這小路究竟有多小呢?杜甫寫過一首紀實性的詩歌雲:“丈人視要處,窄路容單車。艱難奮長戢,萬古用一夫”。你以為這是文學修飾手法嗎?告訴你,不是!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非常用漢字:塬,這個字說的就是黃土高原地區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四邊陡,頂上平,就好像一個高臺一般。潼關的位置,就在這樣的地形之上。塬的北邊是黃河,東邊是一條深溝,西邊也是一條深溝,再往南則是秦嶺大山。
換句話說,古人要想從中原進關中,就必須登上這塊高臺,北河南山,除非你有飛機,把你的部隊全部空投到關中去,否則你就必須攻打高臺之上的潼關。
那麼怎麼登高臺呢?就是上面杜甫詩歌裡描述的那一條小路,叫做“黃巷坂”,寬僅數米,長約15裡,到今天還剩下五里,被叫做“五里暗道”——“暗道”二字,可以自己體會。
也就在這黃巷坂盡頭,建有潼關的第一關。倘若守軍真的沒有打盹,你認為大規模部隊安全透過的機率能有多少?成功破關而入的機會又有多少?
而突破這第一關之後,爬上這個“塬”的頂部,敵軍又會發現,真正的險阻在前方,原來潼關的主關城,在這裡。
而突破了主關城,又是一道極其險峻的“禁溝”,唯有沿著禁溝向北,找到潼水和渭水的交匯處,那才是出溝的時日,只有到了哪一天,你才可以真正的向天下宣佈:俺,已經過關了!
(從唐代歷史看,只要過了這些地理險阻,攻克長安,機率都很高,因為對手已經嚇破膽了)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下潼關附近的地形圖:
潼關北是中條山,南是華山、崤山。在兩側之間是黃河衝擊平原。從地形圖上來看,潼關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過了潼關就是中原,若從中原進入關中、西域,潼關是必經之路。若想繞過潼關進入關中,要翻越中條山或崤山,就現在如果想翻越這兩座山,必須配備氧氣、登山鎖等高科技的輔助工具,而且人的體力必須健康,才有少部分人可以做到,而且就這樣還有不少人在登山途中不幸遇難,更不要說古代普遍營養不良軍隊了,即使翻越過去,面對的只有孤軍奮戰然後被殲滅。
所以在秦至宋之前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裡,就有得關中著得天下的說法,只不過在宋以後,因關中常年戰亂並加上環境惡化才導致關中越發貧瘠,不宜蓄養大量軍隊,並且古代運輸困難,而且大運河開鑿之後,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才慢慢向北方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