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昔日再來
-
2 # 暮然一笑終成夢
含義是:可以保證安祥理智,謙恭尊重的去為人處事,嚴格而又能包容地去待人接物,剛柔並濟地好去處事。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大概經典故事以下:
文王病危之時,知道病況不可以轉好,決策傳位給皇太子,便召姜太公和皇太子發至自身的床前,說:“唉!老天爺要丟棄我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即將歸皇太子發主持人。今日,我也請尚父來教育你一些施政之法吧!”
太公問:“老大想問些哪些?”
文王迴應說:“古時候聖人安幫善濟的方式 ,為何有時候終止了,有時候又興盛盛行呢?”
太公說:“聖人之法衰頹的緣故有三種。其一,看到善舉沒去辦反倒怠惰不以。其二,條件成熟了又猶豫不定。其三,明知道錯誤的事兒仍舊去做。這三種狀況出現時安幫善濟還要衰落終止了。”
太公再次講到:“聖人之法興盛盛行的緣故有四種。其一,可以保證安祥理智。其二,謙恭尊重的去為人處事。其三,嚴格而又能包容地去待人接物。其四,剛柔並濟的好去處事。這四種狀況出現,安幫善濟就能盛行了。因此,良知勝於慾念,國家必定興盛。慾念勝於良知,國家必定亡國。恭謹勝於怠惰,國家怎能不富強呢!怠惰勝於恭謹,國家必陷窮途末路的處境。”
-
3 # 回憶經典重溫舊夢
能夠做到安詳冷靜,謙恭尊敬的去待人接物,嚴厲而又能寬容地去待人,剛柔相濟地去處事。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
4 # 上海韻立書畫院
柔則形容水,水至靜。恭則形容人小心謹慎,三思後行所表現的面所以是心有畏懼才是敬,當然不是指壞事。強則是硬,物極必反所以最後反而軟亦是弱,忍心上一把刀,代表利刃出鞘之點壓,避免了刀出血,則是最強的也是剛!個人閒聊,不代表官方。
-
5 # 一隅一曦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句如何理解?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句多形容人之品性兼之遇事之行為引起因果關係。下面就此四逗句分別解釋一下。
柔而靜——品性柔之,一般不聚鬥毆事,此種品性在生活裡如遇賢良,少有雷電風雨窘境。柔性品質多安多靜。
恭而敬——待人理事多恭更敬,比恭敬更多一些謙遜,亦詼亦諧。恭之趣理,敬之興處。
強而弱——性強事強其果是弱,緩之而後勁,長路慢慢,山高緩力,留待後援,其果松勝。
忍而剛——微事微節,可忍可愛可親,但遇要事理應而剛,剛中涵柔 ,柔中蘊剛,此是理而性也。
下面講一則故事:
周文王自知大病不久矣,便喊來姜太公與太子,說:“本王自知病重,將不久矣,有些事我要交代一下。”
姜太公回道:“大王要交代何事?”
周文王說:“這天下將要歸太子理政,我且問你:‘古之先賢安邦濟世之可有何之妙?有時明明濟世而將止,而又起死回生興起?’”
姜太公回稟:“聖賢之道衰之因而有三,之一善而怠不為;之二機成而猶非決;之三明知錯而仍為。此三種因而造成其敗而之果。”
周文王問:“那興起有幾種之妙?”
姜太公又回稟道:“先賢興起之道之有四種,之一祥而靜之;之二謙而待之;之三厲而寬之;之四剛而柔之。其之四種治國理政而為之,必見安邦濟世國之興也。”
正而無私國之必昌盛不衰,私之重義國之必頹矣。
回覆列表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這幾句話出於先秦著名兵法著作《六韜》,作者對古代君子提出了上述四項建議要求,對於今天職場中的我們仍有啟示警醒的功效:
1.柔而靜。面對工作、面對問題時我們要性格柔和,沉著冷靜,全面考慮問題,找出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去解決,切不可感情用事,頭腦膨脹發熱時做決定,最後悔之晚矣!
2.恭而敬。對待別人要恭順、尊敬。對待朋友時要謙謙有禮,不要以自己的權勢、氣勢壓人,交談得體;對待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也要 懂得尊重對手,方能致勝。偉人說的名言“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也是這個道理。
3.強而弱。在社會上立足需要我們積極學習進取,提高自己的能力。當獲得一定能力地位時應該韜光養晦,不可恃強凌弱。否則遭人嫉恨,樹敵過多,不利於後續發展。
4.忍而剛。事業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遭到挫折、遇到打擊時要隱忍剛強,堅定自己的意志,發憤圖強,絕不可頹廢喪志,失去進取的機會。
我們應在工作生活中時時修身自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