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智慧的人
-
2 # 南柯夢說
劉禪,小名阿斗,字公嗣,生於漢獻帝建安二年(207年),蜀漢章武大帝劉備的法定繼承人,史稱蜀後主。據說甘夫人夜夢仰吞北斗星受孕,誕下劉禪,便取乳名阿斗。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白帝城,死前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五月,17歲的劉禪繼承皇位,直至景耀六年改元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在位長達40年。劉禪降魏後,舉家遷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晉泰始七年(271年),他苦度了八年的困足生活後病逝於洛陽,享年和64歲。阿斗在蜀漢在位半生,實無驚世駭俗之舉,亦無駭人聽聞之事,充其量可算老實本分,為何卻招來如此臭名昭著的下場?
在《三國演義》中,阿斗完完全全被塑造成一個軟弱無能、憨傻平庸的昏君形象。而這乃《三國演義》的一貫風格,只關注戰爭及軍事力量的抗衡,只對英雄人物濃墨重彩的渲染,至於小人物或是英雄人物的家眷都是忽略不計的,無隻言片語。而羅貫中一向“擁劉反曹”,當然不滿足於安排一個普普通通的後主。
劉備所期待的阿斗是能像他和他的叔叔們一樣,熱衷於興復漢室,奔波於權力和地盤之間,給蜀漢基業帶來新的曙光和輝煌。對歷史的結論無權變更,對阿斗的性格和命運也無法重鑄,剩下的就是抱怨叫屈、怨天尤人。所以羅貫中對阿斗極盡貶斥,著力把他寫成一個昏庸誤國的君主。在《三國演義》的後一二十回中,羅貫中更是不遺餘力,醜化、貶低阿斗的程度達到高潮,以濃墨重彩的筆調寫了劉禪的兩次下詔班師。
一是招諸葛亮班師,北伐失敗《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出隴山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寫建安八年,諸葛亮在祁山前線大敗魏軍,氣死了曹真,困住了司馬懿,形勢一片大好。司馬懿眼看就要失敗被俘,就派人到成都去實施反間計,散佈謠言說:“孔明自已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劉禪聽信了此言,召回諸葛亮,以便“削其兵權,免生判逆。”諸葛亮回到成都後追問原因,劉禪竟然答到“朕久不見丞相之面,心身思慕,故特召回,一無他事。”這一情節把阿斗的荒唐昏庸表露無餘,不但聽信讒言,是非不分,斷送好局,更是連一個像樣的理由有沒有編出來。但這段給阿斗抹黑的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出現,這一切都是羅貫中的杜撰,其刻意醜化之意已經十分明顯。而之所以把背景設定在諸葛亮累建奇功,接連取勝,眼看就要直搗黃龍收復漢室的大好形勢之下,也是為了造成歷史的誤會。讓讀者以為諸葛亮不能造成北伐大業,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阿斗的無能和從中的破壞。確實,後人讀到這裡也會把北伐失敗的帳記到阿斗頭上。
事實是根據當時蜀國的軍事力量根本無力對抗強魏,而諸葛亮出征也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
《蜀鑑》中《後出師表》記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以先帝之明,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亦亡。與其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往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早已洞悉出師不利的結局,也十分明白眼看蜀國的經濟困難、人民貧困,本就不該再起戰事,句句露出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的無奈。可羅貫中不想看到偶像諸葛亮的頹廢,於是把一切的黑禍都推給了劉禪。
二是聽信黃皓之言,召回姜維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九伐中原,劉禪寵幸的宦官黃皓想要奪取姜維的兵權,讓自己的黨羽閻字取而代之,故而設計陷害。
《三國演義》一百十三節“姜維鬥陣破鄧艾”:姜維鄧艾兩軍鬥陣,鄧艾潰敗,姜維令蜀兵四下圍攻,艾捨命突出,身被四箭。最後鄧艾施反間計,交通黃皓蠱惑後主,姜維被詔班師,致使九伐中原前功盡棄。與之前劉禪召回諸葛亮如出一撤,當姜維質問時,劉禪依然左右而言他,唯以別無他意來搪塞。這樣一來,又把姜維不能收復漢室的罪名轉移到劉禪的身上。
但真實的情況是《三國志》記載:景耀五年(262)姜維率眾出漢、候和,進行最後一次北伐,被鄧艾大敗,因感功績不立,故自危俱而退守查中屯天,黃皓趁機蠱惑後主奪其兵權。因此真實的情況是最後一次北伐中姜維不敵鄧艾導致大敗,害怕受到懲罰於是在查中屯天。而並非劉禪受蠱惑才導致大敗的。但羅貫中卻生生扭曲了過程,導致劉禪背了這個失敗的黑禍。
還有重要的一句話,當劉禪被司馬昭俘虜時,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答曰“此樂間,不思蜀”。讓劉禪昏庸無能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透過與其父劉備的表現對比,給人感覺蜀漢的滅亡是因為劉禪的無能所導致的。
結語:導致劉禪遺臭萬年,受後人謾罵的罪灰禍首就是羅貫中,因此他不喜歡劉禪,於是在演義中把他寫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人,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又過於深入民心。於是劉禪無能的影響就深入在個人的心中了。
回覆列表
為了襯托所謂的那些功臣名將罷了,沒了五虎將沒了諸葛亮,沒了父親夷陵之戰損失的十幾萬青狀,還能堅持二十多年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