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繼勞
-
2 # 熔笙先生
道字目前還沒有甲骨文。
道,dao,從辵(辶 chuò )從首,首亦聲。“首”指“頭”。
道,頭行走也。意識帶領身體(的走向),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禮記·中庸》
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與“首”聯合起來表示“從頭開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引領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透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例項、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透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為氣,“聚”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
-
3 # 天然Ma
道字目前還沒有甲骨文。字源解說
“道”是“導”(導)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個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動腦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
有的金文
用“又”
(抓)代替“止”
(行走),表示牽拉引路。有的金文
用由“爪”
(抓)、“又”
(抓)、“曰”
(說明)構成的
代替
,強調“牽引、說明、嚮導”的含義
。篆文綜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
造字本義:動詞,嚮導、帶路,給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辵”寫成“走之底””;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
當“道”的“嚮導”本義消失後,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 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
-
4 # 近代歷史
造字的人是黃帝時期的倉頡,讀作[cāng jié] 。
1、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一些文獻記載倉頡為黃帝左史官,為造字聖人,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2、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擴充套件資料:
1、漢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一門藝術,這要追溯到倉頡造字。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2、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
3、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4、“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回覆列表
道字目前還沒有甲骨文。
道,dao,從辵(辶 chuò )從首,首亦聲。“首”指“頭”。
道,頭行走也。意識帶領身體(的走向),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禮記·中庸》
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與“首”聯合起來表示“從頭開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引領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透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例項、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透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為氣,“聚”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