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富民強123456789369
-
2 # 歷史大解迷
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屢屢戰敗。面對強大的對手,劉邦只能團結各方勢力,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共同對抗敵人項羽。這些諸侯王各自佔領了漢朝的大好河山,再加上他們一個個都是英勇善戰的將領。對劉邦構成了威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邦面對這樣的情況,心裡當然會不舒服,他們就是劉邦心裡的一根刺。當初封這些人為諸侯王本就是權宜之計。所以即位伊始,劉邦就一個個打壓奪去兵權,最後就只剩下了一個韓信。
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卻是個政治小白,蕭何隨隨便便編了一個謊言,他就信以為真,最後在蕭何的誘騙之下,進了長樂宮,被武士一舉拿下,一個軍事天才就這樣死掉了。
劉邦平定叛亂後回到咸陽,聽說韓信已經被殺。心裡有喜有悲。喜的是心腹大患終於被除掉了,悲的是韓信畢竟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於心不忍。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在這整件事中充當了一箇中間人的角色。按理說蕭何能夠推薦韓信就說明了蕭何是一個“惜才”的人,但為什麼又會與呂雉合謀殺了韓信呢?
為了劉姓江山
蕭何為什麼推薦韓信?還不是因為韓信是個帶兵打仗的軍事天才,能夠幫助劉邦安邦立國。
劉邦和蕭何的兄弟情誼也不是三兩天了。劉邦年輕時是一個街頭混混,雖然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是為人還算仗義,性情豪爽。在當地略有名氣,結交了不少的兄弟,包括蕭何、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等。這些人都為劉邦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被劉邦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十分敬重他,認定他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再加上劉氏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豐功偉績,好不容易輔助劉邦得到了天下,蕭何當然不甘心就這樣被人奪了去。
為了自己
自己推薦的人要叛亂了,蕭何也脫不了干係,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當然得獻計殺了韓信表明自己的立場,明哲保身。
-
3 # 東風躍馬長安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的信仰決定了最後要殺死韓信。他忠於大漢這個帝國,他看著這個帝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敗轉勝,這是他一生的驕傲。讀書人,能建立這種功勳,定當青史留名。他不會把這個成果毀掉的,只有唯劉邦、呂雉馬首是瞻,盡忠盡責,做好臣子的本分,才不枉讀聖賢書。這個天下就是劉家的天下,劉家讓我蕭何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當初我可以為劉家追回韓信這個人才,今天我也可以為劉家殺掉韓信這個反賊。
蕭何想自保決定了必須殺死韓信。狡兔死走狗烹,漢朝建立後,劉邦大權在握,殺伐決斷,對身邊跟隨自己多年的功臣並不完全信任,蕭何也不例外。我蕭何跟著你劉邦出生入死,為的是什麼?今天這富貴得來容易嗎?今天這平靜的日子還能安心過下去嗎?走過了刀尖舔血的日子,沒有死已經萬幸,現在沒打仗了,要是不能終老,豈不可惜?就算蕭何不擔心劉邦有一天拿他開刀,他也得考慮自己的兒孫後代。華人講究一個開枝散葉,人丁興旺,為子孫計,為了本家族,必須與韓信劃清界限,畢竟這個人是蕭何當初請來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權力的迷戀,不想丟了官位。蕭何即使非常小心翼翼,但還是沒能逃過劉邦的疑心病。在蕭何60多歲時,他被劉邦以“大逆不道”之名下獄,後又被釋放。出獄後的蕭何已經被折騰得沒了人樣,但就是到了這步田地,他也沒有提出辭職告老還鄉,終生丞相一直幹到死。這既體現了蕭何自己對大漢的忠心,也說明了權力在握,有一種成就感和便利性。
回覆列表
謝邀。先說蕭何,蕭何和劉邦,那是鐵桿兄弟,都是基層小官,互幫互助,同吃同睡,狼狽為奸幾十年了。後來一同造反,生死與共。而他和韓信也就認識幾年,韓信管糧倉才相識,透過交談,發現了韓信的軍事才幹,才向漢王推薦韓信的,目的當然是不是為韓信,而是為劉邦,讓劉邦奪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在蕭何眼裡,韓信是棋子,借用他的軍事才能為劉邦打天下而已。從用韓信一開始,蕭何都是助劉邦,並非為韓信。第二說韓信,韓信開始投的是項梁項羽,後不得志改投劉邦,在劉邦、蕭何眼裡,叛徒一個。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招降納叛,如非蕭何薦之,劉邦斷不會重用韓信的。在與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韓信的軍事才能為發揮極致,成功的同時,要官要權,劉邦是極度反感的。當時戰事緊張,需要韓信,只能虛委之。韓信的政治低能為死亡埋下了伏筆。第三,戰事結束,劉邦就收了韓信的兵權。劉邦稱帝后,他不得不為漢王朝的未來著想,一個用兵超群,年紀又輕,有官癮,(伸手要過封王),又背叛過的人,必當殺之,其身無罪,懷璧有罪。漢王的心思蕭何豈能不知,為了了卻好兄弟心事,為了劉氏江山的穩固,為了黎民百姓的太平,當然更重要的是為了自己及家族利益,(如他稍有不贊同,他將和韓信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他必須且必定站在鐵桿兄弟這邊。況且開始用韓信就是利用而已,現在對他,對劉家,韓信都是危險分子,棄之有何可惜。此時韓信對劉邦有所防備,但他太年輕,只顧研究軍事,對人事一知半解,對蕭何還是不瞭解,讓了蕭何的當,被呂后殺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