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餃子先生
-
2 # 使用者振華
在中國的農村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孩子不少,跟隨著社會的變化,現在只要是能出去掙錢的就絕對不想呆在家裡了,其實,這樣也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能有越來越多的收入,所以說別看孩子父母雙全,但像孤兒一樣的生活著。
雖然,現在國家特別關心留守兒童,有時還會給這些留守兒童捐款捐物,但是,這也改變不了孩子們孤獨的心情。
-
3 # 御姐兒阿曼達
一般看到問題,我首先會想,提問的人到底想做什麼,需要什麼,要什麼的結果。
想博同情嗎?誒,大兄弟,你還想著自己活得像個孤兒,恐怕還不夠“孤兒”,還有時間傷春悲秋,空手套白狼1。
真正的孤兒為了活下去,性格早熟沉穩,努力工作學習,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想活出個什麼樣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途人。記住,生活本來就是苦的,誰都逃不出。但你可以向前看,在這條坎坷不平的路上,看看沿途美麗的花朵,清新的風景。
沒有父母苦不苦?苦。
有父母但不愛自己,苦不苦?苦。
父母愛自己,但一身病痛,成為自己沉重的經濟負擔,苦不苦?苦。
父母虐待孩子,老了還狀告孩子不撫養,苦不苦?苦。
又一切都好,父慈子孝,生活無憂,但其中一個先離開人世,剩下的苦不苦?苦。
你看,又不是隻有你所謂的“孤兒”是苦的,誰不苦?
打起精神來,只要你好好生活,工作學習,這種“孤兒”的生活,可以靠你雙手改變的。
不努力,你的孩子也會成為你口中的“孤兒”哦!
所以,加油吧!
-
4 # 使用者51228031825
我出生在農村,父母親為了讓家裡的生活更好一點,丟開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打工。從此,我便成了一名留守兒童。
在和爺爺奶奶相伴的日子裡,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孤兒。失去了爸爸媽媽的呵護與關愛,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農村中出現,以至於變成了留守老人和孩子。
這種現象是由農村環境所至,既使你在努力再勤勞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餘錢少之又少,根本不顧家裡的開支,再說現在都是高消費,什麼都要金錢去實現,無奈農村人只好到外地去務工,用自己的勤勞換來家裡的幸福生活。
爸媽不在的日子真的好孤單,白天和小夥伴一塊上學,夜晚獨自一人看書學習。我好想念他們,這樣的時候只能在春節之時才能實現。於是我每天都盼望著新年到,新年來了爸爸媽媽也就回來了。
他們給我買了好多禮物,每天為我做好吃的,有爸媽在身邊真好。
春節過完,爸爸媽媽像侯鳥一樣又飛走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學會了獨立的生活,那怕生活在殘酷,我依然覺得幸福多多。
-
5 # 杜立功
這個世界,孤兒不少。天災人禍使父母亡故,孩子失孤。或父母離異,使孩子失孤。或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成為留守兒童,生活上沒有父母照顧,情感上沒有父母的愛憐,精神沒有寄託,陷入困境。
無父無母的孤兒也好,父母不管或留守兒童的"孤兒"也好,這是一種社會現實。對於真正的孤兒,政府和愛心人士要多關愛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孤兒,除政府多關愛外,父母也要負起責任,不能長年把沒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單獨留在村中。錢和孩子比較,誰輕誰重要心中有數。
另外,這些孩子要學會自強。正因為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父母的疼愛,由政府的孤兒院撫養,或由爺爺奶奶叔伯兄弟及親戚撫,所以必須學會自強。為了一口活命飯,為了一件遮體衣,心理上必須要強大。
二,要學會依靠自已。要勤勞,要吃苦,要堅持。在生活和學習各個方面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工作,勞動諸方面取得成功,自立以後過上好的生活。
-
6 # 愛點頭的螞蟻
謝謝邀請。孟子曰:幼而無父曰孤。引申之,凡單獨皆曰孤。既然題主加了引號,那麼我的個人理解是父母雖在,可是卻不能陪伴左右,現在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未必不想陪孩子一起長大,可是放棄工作就養不起孩子,所以只能含淚前行。只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可能寧願不要很富有的生活,他們需要的僅僅是父母的陪伴,於他們而言,父母不在身邊,自己可能和“孤兒”相差無幾。不過“孤兒”還有另外一種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茫茫人海浮沉,卻無一人理解,幸福也好,苦難也罷,只有自己一個人孤勇前行,偶爾心累,可是這種苦卻無人可以訴說,即便有人傾聽,可是卻無人理解,自己在精神上成了一個“孤兒”,不過個人覺得不管是現實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要學會與人分享,有很多苦痛,可能說出來就好了,就算沒有人真的理解,但是隻要你是個勇士,那麼就不要害怕前行。
-
7 # 不學不知
提到對孩子的期望父母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希望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事業雙豐收。父母這種心情每個做父母的都能夠理解。但是,並不是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越成功。更多的是,父母過高的期望值,反而,會成為孩子在前進的途中,形成隱蔽的阻力和障礙。
我清楚的記得,有個孩子,一開始大家以為他剛來,環境陌生,以為等時間長了他慢慢會好起來的,但是過了很長時間,他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和同學之間反而越來越遠。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經過家訪瞭解到,他的父親也不善言談,孤僻,工作中也不順心。
因此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這個孩子身上。他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讀書,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一定要給爸爸出口氣”。
父母適度的期望有利於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是孩子學習的有力動力。脫離孩子的實際,不僅不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只會僵化孩子的智力發展,阻礙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形成揠苗助長後果。
對於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
經過孩子努力後仍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父母一再施壓使孩子喪失上進心,自卑感越來越強,心裡蒙上失敗和壓抑,對孩子的身心建康十分不利。
有位媽媽像所有的媽媽一樣,送學子去高考,別人的媽媽在喋喋不休囑咐著孩子。可有位媽媽無聲的緊緊的跟在兒子身邊匆匆趕路,一直等兒子考試完,在那幾十分鐘的等待中 ,媽媽像過了從未有過的煎熬。
孩子緩緩的向她走來,母子一句話沒說,兒子走到媽媽的跟前,擁抱著母親,無聲的淚水順著他們的臉頰流下。媽媽牽著兒子的手,這時無聲勝有聲 ,媽媽心裡在想回家等著吧。
不久接到大學通知書。
做兒女的一定要理解,父母的心,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子女就像媽媽的手指頭,咬咬那一隻都是疼。理解吧。可憐天下父母心。
2019.7.27.
回覆列表
我滿月的時候爸媽離婚,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兩年見不到我爸一面。現在出來了見面次數更少,電話也很少打。這種事情想開了就好了,反正說句難聽的,父母總是有離開的那一天,只不過現在相當於提前了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