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糊塗
-
2 # 餐飲人苗老五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發展、收入的增加、人們對健康食品越來越關注。如今,消費者心態開始轉變,將“天然”、“健康”、“有機”等作為選擇食品的首要因素。古法、農家、自制”的食品更是深受消費者喜愛。
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但凡標註“古法”的產品,似乎更“高貴”一些。
食品生產有兩個核心,一是配方,二是工藝。配方是指需要加入的配料是什麼,各種配料的佔比;工藝是指何時加、如何加,各個轉化步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以及把轉化進行到什麼程度為止。
在古代,能夠供人們使用的原料有限,對於原料品質的把控也不夠嚴謹。口口相傳的“正宗、地道原料”也都是主觀的人工判斷。工藝的操作流程也是靠人把握,靠幾十年的專業經驗把握,嚴格篩選。
現在一些人在網上反對古法,什麼現代工藝技術秒殺古法秘製,雖然現代科學進步有目共睹,我個人認為並不能完全代替古法,所謂“古法秘製,道法自然”千年傳承,傳承的中華民族千年文化,文明。古法秘製沒有任何新增劑,現在食品加工廠離開各種新增劑能活去嗎,隨便一個食品有的幾十種新增劑。
這就是現在古法秘製食品火爆的原因吧,老百姓的眼光都是雪亮的。
-
3 # 坐飯蝦
作為一個做飲食行業的家庭出身,我在看過做過和親自市場調查後,總結如下:
首先相比於現在精加工或者深加工的食物做法,古法制作的食物,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食物的營養和新鮮口味,現在人們都提倡健康飲食,吃綠色食品,在這樣的社會風向下,消費者更傾向也更熱衷於追求消費古法制作的食物,所以現在開店打著古法制作、原汁原味、土家味道、家庭私房菜等招牌的飲食店都能火。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對於古法制作的食品過於推崇,在很多電商和微商平臺上,充斥著各種“古法制作”的食品,比如古法紅糖、古法釀酒、古法醬油……凡是有了“古法”的字首,似乎“高階”了許多,價格也貴了不少。那麼這些古法食品真的更健康嗎?
任何食品生產,品質都取決於兩個核心:一是配方,二是工藝。配方是指需要加入什麼配料,各種配料的比例如何;工藝是指什麼時候加、如何加,各個轉化步驟採用什麼樣的條件,以及把轉化進行到什麼程度停止。
在古代,人們能夠使用的原料有限,對於原料的品質也無法進行很好的掌控。在“古法”中,對工藝的掌控只能靠人,比如用眼睛判斷顏色和形態,用手判斷溫度等。這種判斷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以及長時間的摸索總結,也就有了一定的神秘性。而那些經驗豐富的匠人,也就成了“大師”。
現代食品中,配方和工藝的大多數內容都失去了神秘性,而變成了冷冰冰的數字。比如原料,幾乎所有判斷“優劣”的指標都可以建立標準,在合理的標準下,可以更為精確地對原料進行分級和分類。生產的配方往往只需要幾行數字,而溫度、時間、顏色等“火候”的掌握,也都可以標準化成可重複、易掌握的操作流程。
換句話說,現代化生產並不是用另外的方式在生產食品,而是把“大師”“匠人”們的經驗用了更加方便可靠的方式來實現。比如攪拌,所謂的“古法”往往是人拿著木棍或者竹竿去攪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狀態,攪拌的力度相差很大,現代生產中的機械攪拌,“師傅”要求它以多大的力度,它就可以用多大的力度。而且,古法中的木棍和竹竿用完之後只是用水洗洗就放起來,很容易發黴長菌。而現代生產中,生產結束之後會執行嚴格規範的清洗流程,保證乾淨衛生。光是攪拌這個簡單的操作,現代生產就“秒殺”古法了。更復雜一點的操作,比如加熱,古法就是架起柴火把鍋燒開,火大火小,水蒸發得快還是慢,都只是靠肉眼判斷。而現代生產中,可以精確地控制加熱的溫度與傳熱速度,還可以監測鍋中物料的物理化學指標,機器的控制遠比基於手眼的判斷精細得多。
食物的生產和加工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種食物的配方與工藝,都在不斷地改進和更新。所謂“現代化的生產”,並不是從天而降的“另一種生產方式”,而是對前人技藝不斷改進的結果。比如“古法”中的壓榨,最早是用人力,不僅費時費力,壓榨力度還很有限。槓桿裝置的引入使得壓榨力度大為加強,而今天用電動機械來壓榨,堪稱“鳥槍換炮”。不管人力還是電動機械,所做的事情都只是把液體從原料中壓榨出來。而實際上,即便是所謂的“古法紅糖”,現在也是採用機械壓榨了。再比如,“古法紅糖”中的鹼化步驟,是靠師傅用手“舀”起一些石灰加入。而在現代生產中,是根據物料的濃度和量來準確地稱量“食品級的鹼”——操作的目的都是往物料中加鹼,但從食品安全和品質控制而言,現代生產無疑要可靠得多。每一種現代機械的引入,都是用更加可控的方式去實現前人需要長期的摸索才能掌握的操作。這種“引入”,必然是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被認可。
總而言之,“古法”不等於更健康,不意味著更安全。對“古法”的推崇和迴歸,實質上是對原始和落後的盲目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