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從零到一學電工
北宋末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斷侵擾,北方飽受戰火荼毒。北宋朝廷無法維持邊境的穩定,大量北方人開始陸續南遷。靖康之難後,北宋的突然崩潰加速了這一過程,南宋高宗趙構南下,定臨安(杭州)為行在(臨時首都),杭州作為首都登上了歷史舞臺。
早在建炎元年,宋高宗趙構剛剛建立南宋,金軍隨時都會南下追擊,高宗朝廷就有激烈的“駐蹕地”之爭——皇帝及南宋政府應該停留在什麼地方。 當時主要的意見有三種: 1、開封留守宗澤主張立即北上抗金,報家國之仇,因此應該定都北宋故都開封; 2、趙構大元帥府時期的親信黃潛善、汪伯彥則主張巡幸東南,前往揚州一帶,躲避金軍的追擊; 3、宰相李綱主張採取折中方案,駐蹕襄陽(今屬湖北)、鄧州(今屬河南南陽)之間,暫時迴避與金軍對抗,但要嚴守荊襄一帶的戰略要地,日後再圖反攻。
宗澤當時遠在開封,他的意見在高宗朝廷毫無影響力,也被認為不切實際。他曾經上疏二十多次要求高宗“還京”,執政黃潛善、汪伯彥笑他狂妄。建炎三年(1129)初,金兵大舉南侵,南宋朝廷毫無防備,二月,金兵一舉就攻下了揚州。聽聞軍警時高宗趕忙乘小船南渡長江,逃到了鎮江(今屬江蘇蘇州),認為“錢塘有重江之阻”,於是迫不及待地逃到了臨安——這是南宋朝廷第一次駐蹕杭州。
“苗劉之變”後,臨安的高宗朝廷又一次開始討論定都計劃。由於金兵入侵一般都在秋天弓勁馬肥的時節,因此宋朝相應的防衛計劃成為“防秋”,此次防秋的重點就是高宗的駐蹕地問題。這一次駐蹕地討論也分為三種主要意見: 以張浚、馬擴為首倡,提議要駐蹕武昌(今屬湖北),若軍情緊急可以退居巴蜀,長久來看也便於經營中原。宰相呂頤浩、武將張俊、辛企宗都支援這一計劃; 以武將韓世忠為代表,主張就留在建康迎戰金兵,因為一旦前往武昌,就意味著放棄了東南地區; 以江南士大夫為代表,主張前往吳越、浙東,也就是南渡避敵。
高宗首先考慮的是宰輔呂頤浩、張浚共同主張的武昌方案,聲稱自己要選擇建康方案,下詔稱“朕欲定居建康,不復移蹕”。徵詢群臣的意見,而朝臣的意見是前往吳越避讓。
高宗得知後,鬱悶得幾天吃不下飯。隨後金軍一路南下,由臨安、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一線追捕高宗。十二月,高宗不得不由明州定海縣逃往海上,逃到了現在的舟山群島,由此,建康路線宣告破產。十月,高宗返回臨安。宰相趙鼎提醒高宗,這樣一來舉國上下會認為我們不想恢復中原了。高宗則表示,張浚的數年經營沒有為宋朝贏得任何領土,反而勞民傷財。從此,高宗放棄了積極抗金的策略,起用秦檜專意和議,同時也正式以臨安為行在所。
應該說,南宋選擇了臨安有必然的因素,例如江南有利的防衛條件、豐富的物資與便捷的漕運、南宋朝廷中江南士大夫的得勢等等,但也有諸多歷史的偶然,金軍入侵的時機、文武朝臣的鬥爭乃至高宗的性格。這個時候,全國經濟重心向東南傾斜,以江南為代表的東南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娛樂事業蒸蒸日上。
-
3 # 月黑風高103517303
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為這個王朝的發展定下了基調!趙匡胤的皇位好比天上掉下來的,他最膽心的是部下哪個將領也學他一樣來個皇袍加身!因此在天下未平之時就自廢武功,導致宋朝自開國起就武力不強,偏安自保,不思進取就是宋朝皇帝的共同特徵,尤其是宋太宗軍事無能,還御駕親征,幾次都被遼軍打得大敗!
趙構作為他的後代,遺傳了他的基因,被少數民族打怕了,金軍南下,隔著很遠就跑,一直跑到杭州,還覺得不安全,非得到海上才安全,為什麼定都杭州,主要是方便上海,到海上逃命!宋朝皇帝最可惡,丟下百姓不管,內鬥內行,殺岳飛,罷李綱,自毀長城,外鬥外行,割地賠款,活脫脫一個晚清政府!漢人的臉面在宋朝丟盡了!所以元朝蒙古人才把南人評為最下等!
回覆列表
歷史上在建康建都的王朝不少,但是在臨安建都的卻只有南宋一個,究其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地理位置問題。南宋由於早起被金軍揍得太慘,導致連淮河都不保險,長江邊上都打過好幾次,南京城附近都打過幾次仗。比如說著名的大戰牛頭山、采石之戰等,全都是圍繞建康附近的大戰,把首都放在這麼個前沿陣地,南宋的皇帝沒這個膽量。畢竟你不能要求所有皇帝都像朱棣那樣,天子守國門啊!
第二,風水問題。無論是什麼原因,歷史上建都南京的朝代,沒有一個國祚綿長的,並且定都建康就意味著徹底偏安一隅。南宋雖然本質上就是在偏安,但是它不能這樣,不能給別人一種這樣的感覺,所以南宋不合適。
第三,也是一個隱含的因素,就是之前已經有一個“南宋”定都在了建康,那就是劉裕的劉宋政權。如果把首都放在建康,國號又不改,那麼這個政權難說不會重蹈七百年前劉裕的覆轍。出於這個目的,趙構也不會把首都放在建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