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海寄餘生雨
-
2 # 傳華孩子
因為每個人的神經興奮閾值是不一樣的,有高有低。
神經興奮閾值較高的,需要有較高的刺激,才能興奮得起來。
神經興奮閾值較低的,只需要較低的刺激,就能興奮起來。
人的神經興奮起來,人才能感到愉悅。人的神經處於抑制狀態,人就會感到鬱悶。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熱鬧呢?這是因為這些人的神經興奮閾值較高,不熱鬧,起不到刺激神經興奮的作用,就會感到鬱悶。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安靜呢?這是因為這些人神經興奮閾值較低,只是一杯茶、一本書、一點音樂,或者一個人坐在那裡發呆,就能興奮起來,不會感到鬱悶。
這都我們的身體內設的使我們自己愉悅起來生理機制之一,也是自己愛自己的生理機制之一。
-
3 # 點非點
在瑞士精神分析派學者榮格提出性格型別的角度上,聊一聊喜歡熱鬧還是喜歡安靜的內心需求。
一般來說,內傾型是指“力比多”或心理能內流佔優勢的人的性格型別,其特點是好沉思,喜內省,注意、興趣和活動的方向總是朝著自己的內部世界,為人沉靜穩重,不善交際,缺乏自信,孤僻,害羞。簡單的說精力的獲得是透過獨處,所以需要安靜的空間讓自己回一回元氣。
外傾型是指“力比多”外流佔優勢的人的性格型別,其特點是重視外部世界,性情開朗,活潑,好動,注意、興趣和活動的方向總是朝著外部世界或他人,善於交際,善於應付且自信。簡單的說精力的獲得是透過與人鏈接,他們讓自己回元氣的方式是在人堆裡泡一泡。
-
4 # 心理觀察員思思
首先,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想維持生存不光需要透過食物獲取物質能量,還要透過與其他人的關係來獲取精神能量(包括安全感、愛、成就感等等),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人是不喜歡熱鬧的,只是喜歡的熱鬧程度不同而已。
為什麼呢?我們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起初,在人類處於採集社會的時期,我們的祖先在自然界只是一個很小的族群,而且面對著嚴峻的外部環境。因此,出於適者生存的原理,合群的,也就是愛熱鬧的人的生存機率更高,不合群的人基本很難活的下來,在那個階段,你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喜歡熱鬧。
後來人類進入了農牧社會,生產資料大大豐富了,在自然界的天敵也大大減少,種族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人類具備了舉行大規模集會的能力。
這時就有一部分腦部功能比較發達的人發現,“哎呀人太多了,他們的資訊我處理不過來了。”於是他們就發展出一種避免在人太多的場合出現的人際關係策略,然後到今天,我們就發現身邊有些人愛熱鬧,有些人喜歡安靜。
說個題外話,這種腦部功能發達存在一種極端情況,在現代心理學領域我們稱之為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徵。 希望深入瞭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瑪麗與馬克思這部電影。
-
5 # 逸留凡塵只為卿
首先,人是多面性的,喜歡熱鬧或安靜只是相對的,即使觥籌於人際圈的成功人士或者生計於市井喧囂的商販都需要安靜的時候,寧靜使人脫胎於浮華,能夠思考很多問題。反之,久居於寧靜之所的也需要片刻的熱鬧來打破這片寧靜消除內心的壓抑,不然物極必反,絕對的寧靜只是一片死氣沉沉。
-
6 # 週末戲院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大多數時間都在探索,探索什麼呢?自己的舒適點。
這個舒適點,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標準。
如果我們一段時間總是忙碌的工作加班,那心理和生理都處在一個高壓狀態,經過這樣的一段經歷,你會過分的焦慮不安,當有一點空閒時間,你就會找個放送自在的環境,看輕鬆的肥皂劇、聽舒緩的音樂、玩一些小遊戲來讓自己“慢下來”,因為你自己已經處在了“舒適點”的高處,收到太多刺激。
如果你做了很久無聊無趣、沒有挑戰性的工作,看了一堆枯燥無味的書籍,聽了一場除了演講者其他人都可能睡著的講座,那你已經處在了舒適點的低處,這個位置充滿了“無聊和煩悶”,一有功夫,你就會奔向好朋友的聚會、恐怖動作電影或者KTV喊麥。
因為外部刺激在不斷的轉變和替換,你不可能長期處在“舒適點”,肯定需要適當的調節來讓自己擁有“幸福感”。
對於工作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的工作不能給你帶來長久有益的外部刺激、讓你處在幸福感爆棚的狀態,那一定要定期去調整狀態;如果你現在就處在這麼一個幸福的狀態,反過來你會覺得即使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工作也是一種開心愉悅的事情~
祝我們都能處於這種幸福的狀態~
回覆列表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的生活不同,經歷不同,所以性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生活幸福,家庭教育完善良好的人,長大以後肯定會開朗活潑喜歡熱鬧。
從小生活不順,父母天天吵架,打罵的人,以後肯定會孤僻一些,喜歡安靜。
也有的人天生不喜歡湊熱鬧,不過比較少,一般都是經歷過不開心,或者遭受挫折的人會喜歡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