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686237533
-
2 # 晗翌小妞走天下
最恨春節,每年趕回家過年就跟逃難似的。火車上那麼擠,我都得憋著尿,要不我就不喝水。”——在電影《後來的我們》的中,北漂女孩方小曉在經歷了人擠人逃難式的返鄉後,如是說道。
這簡直就是我第一次春運的寫實!那是在我的第一個大學寒假。由於春節來得比較早,正好趕上寒假,我不得不被迫成為春運大軍的一員,第一次切身體會什麼叫做“動彈不得”——即便是在臥鋪車廂,也擠滿了只有站票的乘客。車廂裡是濃重的菸酒味和來自四面八方嘈雜聲,加上一人出行無人照看行李,18個小時的旅途裡,我也各種憋著尿,只盼望著快些到站。
當時的我,很是不能明白,為什麼大家非得在這幾天回家?錯峰出行不好嗎?
直到我參加工作。那時,我在昆明做記者,回家做火車需要26個小時。又是一年春運時,有了大學那段“18小時不上廁所”的經歷,我實在不願再消受一次。於是,決定坐飛機回家。然而,機票價格是令人崩潰的,最便宜也要2000多元。工作方知賺錢難,於是,我打算晚幾天回,一來可以少請假,二來錯峰出行機票也便宜。
在電話裡,我告知了媽媽我的決定,迎接了一頓轟炸式地不滿:“你嫌貴,我來買機票啊!一年就這麼一次,還不回家!”年少的我不懂媽媽的期盼,反怪媽媽不理解我的精打細算,一番據理力爭後,不歡而散。
春節漸近,“採訪春運”是每年必做動作,這年也不例外。於是,不回家的我,來到人流湧動的車站,採訪回家的人。熱鬧的歡笑,焦慮的步履,某一瞬間,在這個熟悉的城市裡,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尤其當聽到一位從河南來雲南務工的老漢說起自己迫不及待想回家和孩子團聚的心情,我眼前浮現的是日前和母親的爭執。
我知道,我錯了。春節,對年輕人來講,也許只是眾多節假日中的一個,但在父輩們心中,這個節日有著特殊的意義。大年三十,全家老小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是他們那一輩人的儀式感。我為了省這幾百塊錢,竟將母親這麼重要的心理需求也忽視了!不知不覺,耳邊響起龍應臺在《目送》中的那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眼前浮現母親憂傷卻又欲言又止地看著我遠離背影時的樣子,我胸口一緊,想要回家。
然而,火車臥鋪已經售罄。我只好採取曲線回家策略,先從昆明飛往上海,再從上海坐火車回家。飛機上,正播放電影《人在囧途》。這部電影我是看過的,由於在飛機上別無它事,便重溫了一遍。徐崢主演的主人公老闆李成功在返鄉過年的旅途中,比我更慘,除了飛機、火車、大巴齊上,甚至還有輪渡,搭貨車,拖拉機……這倒黴的機遇讓他和擠奶工牛耿不斷不期而遇。
這部電影很有意思,看似是春運喜劇片,卻充滿著各種智慧的隱喻。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城裡人並不比鄉下人高明到哪裡去,大家只是知識結構不同——有錢的老闆李成功會冷笑擠奶工牛耿坐飛機要開窗戶,但到了鄉下,牛耿卻能搞定老闆用錢搞不定的事。在某種程度上,春運的返鄉,接近於現代人的“尋根”;而在這個尋根的過程中,老闆和擠奶工這兩個在城市中幾近對立的階級求得了和解並相互欣賞。
飛機在顛簸,我的心也在顛簸。春運於我而言何嘗不也是這樣一個“和解之旅”?老闆與擠奶工又何嘗不是我們和父母的比喻?我們的知識日益見長,我們遷徙到他方,看到更遠更大的世界,乃至於聽不進父母的絮叨,甚至以為他們的思想保守落伍,哪怕見面有時也只是尬聊或爭吵。或許春節的意義就在於,在我們快要被眼前的事業名利催促著難以停下時,將我們帶回最初出發的地方,洗滌那些偏見與傲慢,找回本真的珍貴。
春節,這個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節日,透過“回到出發的地方”,讓我們漂泊了一年的心重新出發。是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
3 # 150渡師知行心靈驛站
不用多說,想。
有些人為何不想呢?
1、年輕不懂;
2、家不是家,沒有家的味道;
3、經濟條件不容許;
4、工作條件不容許;
5、被迫逃離,不敢回家。
-
4 # 社工知窗
肯定想回家。
我比較懷舊,一些看照片,老物件常常讓我感慨萬千。小時候我們農村很窮,大家有沒拍過照片,唯獨我們堂兄弟幾個每年都可以拍照,原因是我們大伯1953年退伍復員回鄉,在縣城有了工作,算是吃上了“皇糧”。堂姐每年清明回老家掃墓都會帶相機來給我們拍照。那時候還是用膠捲的傻瓜機。
我9歲小學三年級就住校了,一週回家一次,高中三年只有放假才回家,大學更不用說了,一學年才回家一次,暑假都在外面打工。那些年我爸媽也常年在外打工,家裡一年到頭空無一人,原來養的貓也到鄰居家蹭飯了。
現在出來工作,也是一年才回家一次。所以,回家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非常特別。
回覆列表
說實話,從俺出去到現在都是想著回老家過年,雖說俺城市有房,但還是改變不了回家過年的心❤沒事了看看自己曾經用過的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