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琯
-
2 # 麥田守望仕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姜維資歷尚淺。姜維出生於202年,26歲的時候投降蜀漢,29歲時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和栽培,以俘虜身份進入丞相府,任奉義將軍,當陽亭候。234年,諸葛亮去世時,他年僅32歲,職位是徵西將軍。雖然姜維職位不低,但畢竟只有32歲,投誠過來沒幾年,資歷尚淺,難以服眾,魏延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所以他還不適合接班諸葛亮。
二、姜維善於軍事而弱於政務。想坐諸葛亮這個位置主要看的是政治能力,而這並不是姜維擅長的。諸葛亮傳授姜維的是軍事知識,如何治軍,如何佈陣,如何作戰等等,讓姜維領兵作戰可能合適,但讓姜維處理政務,平衡派系關係就不行了。所以,從荊州就跟著做事的蔣琬、費禕要比姜維合適許多,甚至楊儀都比他合適。
三、姜維一直受到壓制。姜維有能力不假,但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受到其他人的壓制。先是蔣琬費禕兩人主政時期,姜維調動兵力一直受到限制,不超過萬人。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沒有了限制,得以放手進行北伐,256年升任大將軍。雖然姜維已經執掌軍權,卻受到黃皓、諸葛瞻等人的排擠,姜維只能在沓中屯田避禍。諸葛亮一定也清楚,所以讓姜維接班並不合適。
事實上,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舉薦姜維,或許是因為諸葛亮常年征戰都難以北伐成功,心中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壯志豪情。畢竟益州疲弊,諸葛亮傾舉國之力都沒能一統中原,可見蜀地確實不是龍興之地,僅從蜀中出兵,難以成功。而姜維的優勢不在朝堂,而在軍武,諸葛亮不希望姜維在擁兵自重後,繼續對曹魏大舉興兵,讓蜀中民不聊生,這才沒有舉薦姜維。
除了為蜀中百姓著想外,諸葛亮也在為姜維著想。畢竟劉禪無能,諸葛亮有天縱之才也難以輔佐,他不想看到姜維和他一樣的結局,只希望姜維能平安的度過這一生。這一點,姜維沒看透,司馬昭倒是看得很透。當劉禪回答出“樂不思蜀後”,司馬昭曾對賈充說過,像劉禪這樣的君主,即便諸葛亮在都無法輔佐其成事,更何況是姜維呢?
-
3 # 杏林帥哥
諸葛亮不推薦姜維作大將軍,應該考慮到了姜維的政治方面的不足,另一個原因是出於“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的考慮。
回覆列表
在蜀漢官制中,大將軍職位是百官之首,位在三公之上。蜀漢原本因諸葛亮單設丞相一職,其去世後,丞相職位廢除,以大將軍或大司馬領政,是蜀漢的實際掌控者。蜀漢歷史上先後擔任過大將軍一職務的是蔣琬、費禕、姜維,後來,閻宇擔任了右大將軍。即便是後來惑亂蜀漢的陳袛也僅僅是尚書令,實際的職責範圍是處理皇宮範圍的事務。由此可見,大將軍這個職務的重要性。擔任這個職務的人除了能力以外,還需要君臣互信,百官臣服。
姜維在227年才被迫投降蜀漢,諸葛亮去世的時間為234年。時間僅僅七年,這樣短促的時間內,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把整個蜀漢的命運交給他,這是其一。
姜維因父親的殉職而成為上計掾(負責統計上報的官員),後成為州從事(刺史府內的官員,由刺史自行聘任),投降諸葛亮後,初始為倉曹掾(負責軍隊糧草的官員),後向蔣琬推薦,領兵五六千的虎步軍,成為中監軍(此處存疑,董和同時擔任此職務)。從諸葛亮生前,他擔任的職務看,在曹魏陣營中,執政經驗偏弱,沒有治理地方的經歷。在蜀漢陣營中,以軍隊工作為主,也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這份履歷表顯然難以擔任更重要的大將軍,這是其二。
姜維少時推崇鄭學,這是經學儒家學派,其治國理念以仁義道德的宣導式的教育為主,法治建設為輔助。而諸葛亮得名臥龍,始於龐德公(道家),又久居荊州(黃老學說為官學),還有潁川派儒生交往甚好(潁川派是偏於法家的荀派儒學),執政蜀漢後,針對當地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制定蜀律,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的指導思想治理。這種觀念的相悖,是第三個原因。
從競爭對手上看,蔣琬的履歷極為完整,青年時期隨劉備入蜀,先後擔任了縣令、尚書郎(內臣)。劉備去世後,為丞相府東曹掾、長史。而且諸葛亮一旦北伐或者南征,都委託蔣琬處理丞相府事務(按照當時的丞相府職能,實際上是代諸葛亮監國)。這種完美的政務履歷,可以看出從縣令開始,諸葛亮對其培養的標準就是接班人規格。而且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他能夠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的既定路線。這是姜維不具備的。這是其四。
從劉禪角度出發,一個僅僅投降了七年的軍事將領幾乎不可能得到信任,即便是作為相父的諸葛亮再大力推薦,也免不了心中的懷疑,基本不可能建立互信的關係。實際上從後世來看,也確實如此。君臣猜疑,國之大禍。即便是蔣琬推薦為接班人後,也是先擔任尚書令這個內府職務,劉禪考察後,才再四年後,讓其擔任大將軍職務。這是其五。
從上面五個方面可以看出,姜維僅僅是諸葛亮著意栽培的軍事將領,用以解決蜀漢軍事將領世代更替問題的第一候選人,而不是掌握全域性的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