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柒年之後
-
2 # 青梅沒有酒
至於皇帝就更悠哉了,除了富人和權貴們有的,他們還有專門的避暑山莊。雖然沒有空調降溫,但小日子過得也十分舒坦,不會像有些小說中說得那麼苦逼。
-
3 # 南揚沐哥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依靠聰明才智依然想出了很多避暑方法。
首先是避暑神器——扇子。扇子可謂是歷史悠久、物美價廉、老少咸宜的降暑神器。樹葉、紙張、木片,無一不可成扇。但要講扇中極品,還是大蒲扇,至今仍是夏天必備之物。一扇在手,天下我有。蒲扇一出,暑熱速避。
其次是富人專用——冰。冰不是常有之物,需時難覓,不需時遍地都是。因此,必須要有個地窖儲存,且儲存方法要得當,不然就水漫金山。夏天有冰,賽過神仙。房屋四角放冰,溫度瞬間降低,再拿扇子一扇,天然空調。不過一個夏天耗費巨大,非常人所能承受,也只能成為富人專用。
再次是旅行避暑——哪涼快哪待著。就如今人,夏天去東北,冬天上海南。有錢的置個產業,夏天過去避暑,最著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莊了;沒錢的就鑽深山,如李白哥哥,一到夏天,就上這山去那山,總之哪涼快哪待著。
活人不會讓尿憋死,也不會讓太陽曬死,中華上下5000年,夏天也過了5000個,不管冷熱都這樣過來了。
-
4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最近正值盛夏,剛好入伏。“三伏天”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盛夏到來之時,在三伏天時不僅氣溫達到最高、太陽日曬強烈,而且三伏天也是一年當中溼氣最重的日子,也就是說這樣的天氣裡不僅有高溫炙烤,而且還潮溼悶熱。不過幸好,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幸能夠享受到風扇和空調,得益於建築物的庇護,讓我們在三伏天裡可以逃避太陽的炙烤與火熱的高溫。現代的避暑方式較之從前,有了很大的便捷性。
但其實“三伏天”說法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也就是說,很早以前古代智慧的先民們就已經計算出了每年最熱的時間了。既然如此,他們應該怎麼避暑,沒有風扇和空調的話,只能熱得痛不欲生了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並不是說沒了風扇和空調,古代的人就不消暑不降溫了。古人一向很注重食補食療,很注重不同的節氣中人體應該怎樣養生,當然在夏日的時候也不例外。針對“暑氣”,其實古人是最敏感不過的,如果身體長時間受到暑氣侵擾,也會變得十分萎靡不振,所以古人們都有這些消暑降溫的辦法:
首先就是比較常見的物理納涼方式了。其實古人也沒有什麼太高明的辦法,我們可以稍加想象,如果現在的我們沒了風扇空調,那會怎麼做?有句話叫心靜自然涼說得不假,古時候的人們會使用蒲扇來製造風,促使沉悶的空氣流動,以帶走體表的汗液。
同樣的道理,涼蓆和竹榻之類的物品也是古人們發明出的納涼神器,涼蓆可以很好地吸收身體散發的熱氣,並將其揮發,以達到消暑散熱的作用。
一說其實現在的氣溫是因為氣候變化才熱,放在古代夏天其實沒有那麼熱,但這個說法還是不夠妥當的,對於古代人來說,同時期的夏天也是很令人堪憂的東西。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有利用冰塊的意識了,比如說在冬天河上或者湖面上結成的冰,把它們取來放進冰窖裡就可以保溫,然後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使用。雖說這種儲存方式沒有冰箱來得靠譜,但最基本的作用還是有的。
普通人民基本上就是用蒲扇搖風、睡睡涼蓆、晚上出來乘涼這些方法度過夏日。而對於當時的王公貴族來說,空調房這種東西還是有的。唐代有“含涼殿”一說,雖說沒有現在的空調房這麼高階,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含涼殿的降溫效果還是不錯的。這種古代的空調房用水和水車作為媒介,來帶走屋子裡蒸騰的熱氣,從而使得整間屋子都變得涼快,也是古人智慧結晶的一種體現了。
回覆列表
據考證,最熱的一年是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現在人們又空調電扇降溫避暑,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1、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2、青銅冰鑑
青銅冰鑑是中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冰鑑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青銅冰鑑,使缶中的酒降溫的,同時也是祭祀中重要的一種禮器。這種貴重物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3、避暑飲品
在唐代人們用果品或草藥熬製成“飲水”,除了解渴,他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而到了清朝選西瓜、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南宋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4、避暑山莊
說道這裡大家第一個想起的肯定是承德避暑山莊,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只是這種避暑山莊一般都是一國之主才能享有的。
古時候雖然沒有科技,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