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農時訊
-
2 # 網際網路工匠小李
最近幾年,由於各種產業的發展,帶動著許多畜牧養殖,也蓬勃飛速發展,我的老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由於伊利、蒙牛這倆個大企業的入駐,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告訴發展,比如有各型別雪糕、各品牌奶製品、以及奶粉與奶牛養殖。從早幾年開始,身邊很多鄰居們就開始養殖奶牛,到如今,各家的奶牛養殖規模已經很龐大了。
在養殖奶牛的過程中,很多朋友也同時養殖其他品種的牛,例如肉牛。那麼在規模較大的牛場中,怎樣才能更加合理的規劃牛群機構,來提高牛群養殖經濟效益呢?請往下看。
牛群結構規劃在養殖牛場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品種牛的養殖用途、年齡以及牛的性別,規劃為成年母牛群、犢牛群、培育成牛群等。具體的養殖比例要根據牛群的實際養殖方向以及市場需合理規劃,市場的實際需求與牛群結構的佈局,也會直接影響到養牛場的未來生產動向。
1、成年母牛群:這個群體直接對牛場的生產能力以及成產規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犢牛群和培育成牛群:這倆個群體的牛主要用於培育成年的商品牛或者肥牛,同時也可以挑選出體格健壯健康的牛,培養為成年母牛,加入新批次的母牛群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牛場中各牛群所佔比例沒有具體標準化,但是要符合牛場實際生產需求。成年母牛群是整個牛群的主要生產力,實際佔比要達到60%;育成牛群主要影響著養殖的經濟效益,實際佔比要佔到25%;犢牛群作為其他牛群的培養來源,比例佔到10%就行;至於其他的規劃5%作為特殊情況應急配備。
牛群的優勝劣汰牛群的優勝劣汰也是比較重要的。我們在養殖牛群的過程中,要定期將年齡較大的,生產能力下降的牛淘汰掉,將培養好的新批次成年牛及時補充到生產隊伍中,要保證整體牛群的生產能力。
總結牛場中對牛群結構的劃分要根據整體牛場的養殖方向與實際生產能力規劃,同時還要結合市場的消費需求,做詳細合理的佈局。主要將牛群劃分為:成年母牛群、犢牛群、育成牛群。各牛群所佔比例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
-
3 # 如古涵今
牛場的牛群結構可以直接影響牛場的經濟效益,為了能夠保持牛的高產,穩產,就應該使得牛群逐年就是應該更新,使成母牛群的年齡,胎次有合適的比例,1~2,3~5胎母牛佔牛群總數的40%左右,6胎以上佔20%左右,像那些老弱病殘的牛就可以淘汰掉了。
回覆列表
首先並不知道提問者飼養的牛是肉牛還是奶牛,在此就以奶牛為例,回答問題。
各類群中飼養的奶牛頭數佔總存欄牛頭數的百分比稱為規模化奶牛場的牛群結構。綜合國內外多種牛群結構的資料並結合實際調查狀況,從牛群結構及相關引數的概念出發,給出了牛群結構的計算公式及其適用條件。
規模化奶牛場的實際繁殖狀況:
牛群結構相關引數的確定:
奶牛年總受胎率(TCR)的確定:奶牛的年總受胎率是指本年度末受胎母牛數佔參加配種母牛數的百分比,反映了全年總的配種效果。根據奶牛的配種指數一般要求在1.5~1.7,按照實際生產中奶牛的情期受胎率為53.8%計算,奶牛連續3個情期配種不成功即淘汰,此時,配種指數為1.625,這完全符合配種指數要求。
其中:n為配種母牛頭數,np為受胎母牛頭數,ECR為情期受胎率。
將ECR = 53.8%帶入上述公式,得出TCR = 90.1%,這符合“年總受胎率一般≥90%”的要求。
年繁殖率(NRR)的確定:
其中:n為應繁母牛頭數,np為實繁母牛頭數,TCR為年總受胎率,CR為產犢率。
根據實際調查結果TCR = 90.1%,CR = 95.0%來計算,可得出NRR = 85.6%,這符合“繁殖母牛年繁殖率達85%以上。
產犢間隔(CI)的確定:
產犢間隔是指母牛連續2次產犢間的時間間隔,為每頭牛2次產犢的產犢間隔天數總和與產犢牛的比。
奶牛妊娠期為280 d,產後第1次發情通常在30~45 d,以後每隔21 d發情1次。考慮到中國目前的飼養管理水平,本文中將產後第1次發情的時間擬定為60 d,連續3個情期配種不成功即將奶牛淘汰。
其中:n為成母牛頭數,ECR為情期受胎率,TCR為總受胎率,CR為產犢率。
按照實際統計結果ECR = 53.8%,CR = 97.9%,以及計算所得的TCR = 90.1%計算,得出的CI = 402 d,這與實際調查得出的產犢間隔403.1±35.6 d非常接近。
奶牛飼養階段劃分:
由於問題較為專業,希望對提問者有幫助,另外關於淘汰的問題,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也可以關注,進一步提問,進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