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心理logistics
-
2 # 阿斌之夢
這是一個華人思考了2000年的問題,直到佛學引入中國,才算有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答案。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公元前戰國時代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是情緒,未發之中,就是本質。這個本質是什麼,又過了1000年,北宋的理學大師朱熹嘗試做了回答。北宋的儒家大師系統學習佛學,把佛家的“心”學和儒家的“性”學進行了嫁接,回過頭來看儒家典籍,認為中庸的未發之中就是性,就是心的本體。提出:情緒是心的作用,性是心的本體,確立了心統性情說。
王陽明在理學的基礎上發展出心學,認為:“喜怒哀樂,情也,既曰不可謂未發矣。喜怒哀樂之未發,則是指其體而言性也。”
綜上所述,喜怒哀樂的本質是人性。當哭則哭,當笑則笑,我們要順從自己的人性,做一個真實的人。如果做一個假人,很有可能染上微笑抑鬱症。
-
3 # 非假追真
感謝問答!。在大千世界,人類對於自己在自然界客觀生活中的動態雖然非常繁多和說不清各種不盡相同的表現形式。但在人們的心理卻始終隱藏著一種類同的人性屬於千古遺傳下來的“喜怒哀樂”在人體外在器官的共同表現。有人想知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有待我們往下逐一分析。
二:怒。怒是喜的相對面,其表情有兇惡的特徵,它的起因與來源是心理意識產生逆向運動而形成怒氣。怒氣也是生恨結仇的主要滋生因素,它的能量是可直接阻止心理斯文理性活動和自動衝昏正常理智的發揮,有時也可因怒極而打亂大腦系統對末梢神經原的控制程式,出現無法無天,也就叫怒冠沖天的說法,把自己致於犯錯或對自身行為不計任何後果。但當怒氣平息之後即可灰復正常,其最根本原因乃然是腦慾望意識自我調節的結果。
三:哀。哀為心之苦悲之源,是人生親人或自己身邊最好的人遭遇不測或不幸而引起腦意識想不開,或因心裡過度憐惜而產生的情感鬱積,形成五臟血脈消沉的現象,在民間一般都為對哀的理解和認可。哀有默哀、哭哀和哀求三種方式,其中哀求大都是出於自己的遭遇,而哭哀總比默哀更為舒達心身。凡屬有哀甚者都為傷透心腦而成痼痴,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一般以節哀的安慰為置頂良言,所以哀千萬不可有過度為之。
四:樂。樂為人生之滿足,樂與喜也為腦慾望舒達之前提,人不可因長期的生活壓力而失去樂的興趣,因為樂是一個人心身健康是否得到保證的重要因素,在現實中有的人因長期出現悶悶不樂而不意中換來抑鬱情緒與神經分裂症,癔病等都是心與大腦思維傷害的結果,所以說樂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因素,也可以說存在於人們體外活動的興奮激發劑,它是能起著保護或打通大腦慾望運轉程式對各個器官功能正常工作的交通樞紐。因為樂的特殊作用能夠促使腦意識神經原在全身範圍內的興奮與敏感。
根據人體主觀表面具有的喜怒哀樂的心理體驗,我們可以發現,喜怒哀樂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感覺和人體中人人可以經歷體驗的主觀生存概念。但如果我們把它假設為客觀現實中確實存在的說法,那就必須要追溯到喜怒哀樂之所以形成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原來組成因素在那裡?又因為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親身體會與感受到的,所以,我認為:人類之所以有喜怒哀樂的共同之心理感覺與客觀表現是來源於人類人性千古遺傳下來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的配對與組合,所以產生基本類同的個性,脾氣與情緒,包括大多數人的心理動機和心理感受。比喻,人的鼻覺是不及於動物中狗的嗅覺功能。因此,人類的喜怒哀樂的本質也正是來源於人類自己的大腦慾望。因為沒有大腦慾望意識的操控何來人性中的喜怒哀樂的衍生,這也是自然生存法則不容否認的客觀規律與現實。
回覆列表
喜怒哀樂,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關於情緒,其實很多人受雞湯文,像《成功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一類的影響,認為情緒是個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錯,這個觀點大錯特錯!
情緒本質上,是反映了個體的需求是否與外界環境相一致。如果我的需求,外界滿足了我就會開心。比如,我現在很口渴,如果剛好有杯水我就會很滿足,否則我就會很不舒服,很不爽。情緒與我們的生理結構一樣,都是進化的產物,因此它是有它自己的作用的,心理學上,把情緒的功能歸結為四點,分別是: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和訊號功能。
情緒,一般包括三個維度,主體的主觀體驗(喜怒哀樂),隨之而來的生理變化和表情行為。現在心理學家也發現,個體的認知也在情緒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