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談談笑
-
2 # 燕趙節度使
一句話解釋:西夏得到了裡子,北宋有了面子
西夏無論是在國土、人口、經濟等各個方面都不能與北宋相比,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少數黨項精兵,和李元昊個人超強的軍事指揮水平。
因為西夏似乎本土作戰,所以熟悉地形,再加上北宋軍隊重文抑武,導致許多不懂軍事的文官是最高軍事長官,再加上許多北宋將領剛愎自用所以才有了北宋軍的一敗再敗,比如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夏軍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雖然西夏在對北宋的戰爭中一再獲勝,但因為西夏國小人少,損耗極大,繳獲的戰利品還比不上消耗,可以說似乎賠錢買賣。在和平時期,西夏可以透過與北宋貿易,獲得北宋的糧食、布匹、食鹽、瓷器等生活物資,但戰端一開,貿易立即終止。長此以往,西夏物資消耗殆盡,而且無處補充,民怨沸騰。
反觀北宋,國大人多,即使損失了數萬精銳,西北各城被掠奪一空,對北宋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可以迅速徵兵,從內地調來軍用物資支援與西夏的戰爭。
但由於北宋君臣一味息事寧人,害怕打仗,所以主和派佔了上風,寧可送歲幣,也不願打仗。
打仗,都是為了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西夏發動戰爭,雖然打贏了,但是得不償失,獲得的物資反倒不如和平貿易得的多,那西夏人又不傻,為什麼要繼續打仗呢?
不過,西夏人打贏了北宋,北宋同意送給西夏歲幣,這也算是西夏的戰利品吧。
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
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
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
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
宋夏戰爭中西夏所佔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這那裡是和議,這是為下一次戰爭爆發做準備而已)
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
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曆和議”。
前提是西夏國王去皇帝稱號,向北宋皇帝稱臣。
但在國內,西夏國王仍然自稱皇帝,只是等到宋使者來的時候,才撤去儀仗稱國王。
西夏得到了裡子,北宋得到了面子。
誰是戰爭的勝利者呢?
趙官家真有錢,呵呵
-
3 # 谷老師
西夏在與北宋的戰爭中,多次取勝,宋朝多次向前線派兵,都被西夏軍隊打敗,於是北宋政府封鎖邊界,斷絕了與西夏的貿易,這就是使西夏迫切需要的糧食,布匹。茶葉,鹹鹽等商品奇缺,影響了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西夏人口稀少。長期的戰爭,兵員無法得到補充,這也影響到了戰鬥力。只得停止戰爭,透過向宋稱臣,換得絲綢和茶葉。
回覆列表
宋代可能是中國曆朝歷代之中外敵最多的朝代,北方先後有遼金,西北又有西夏,西南還有大理吐蕃。
不過在這些外敵面前,宋朝堅持了三百多年,把他們都熬死了自己才倒下。
宋與西夏之間戰爭始於宋仁宗時。李元昊宣稱不願再和祖輩一樣對宋稱臣。於是稱帝建國,自邦泥定國,對宋不再稱臣。之後還多次進攻大宋朝西北邊境。
宋仁宗自然是非常不滿,大怒之下主動發起對西夏的戰爭。但事與願違,宋在軍事上不具備進攻性,未能成功。先是在三川口之戰增援不及時被李元昊大軍攻殺多名大將,宋朝方面損失慘重,導致之後戰爭處於被動防禦狀態。再之後好水川之戰,宋仁宗雖然派出韓琦、范仲淹這樣的名臣,但他二人畢竟是文臣,這一戰導致宋軍幾乎全軍覆沒。
決定性的是第三次大戰~定川寨之戰。李元昊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侵宋,一路遭到頑強抵抗,最終損失九千餘人,而另一路西夏軍被宋軍阻擊全軍覆沒,西夏元氣大傷,不敢再輕易來襲。
這次衝突西夏雖屢勝但均系慘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透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此外,由於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物價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出現矛盾等各種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和談。
不過三次大規模戰爭西夏戰勝了宋,有底氣和宋談條件。所以雙方簽訂的慶曆合約宋朝需要對西夏提供金錢、茶葉等大量的物資。雖然西夏對大宋朝還是稱臣,但這只是表面上而已,對內仍然自稱為皇帝。
另外一方面,宋遼早已經澶淵定盟約和解,約為兄弟之國,西夏也是對遼稱臣。如果西夏和宋平輩那不就是和遼平輩,如果西夏逼迫宋稱臣一來宋會反擊再者西夏輩分大於宋,遼會更不滿。所以李元昊考量與宋遼之間的關係,名義上稱臣得到宋的物資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