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潛
-
2 # 暢言403
謝謝邀請。端午節我們地區還是老傳統,舊習俗。過節哪天早晨房門上掛艾蒿和帶青桃的桃枝,在掛上一個由孫猴子,小篦子,小掃帚,小葫蘆組成的小香囊。家裡有小孩子的,在小孩子沒睡醒前,把孩子的手腕上,腳脖子繫上五彩線避邪。然後烀粽子,再煮點雞蛋,鹹鴨蛋,早晨吃。一一一一一一。中午有的人家包餃子,也有的人家兒女們回來聚一聚,這就要吃大餐了。但是我們北方人不能像南方人哪樣,搞什麼賽龍舟,往江裡投粽子等活動。而且我們北方人大部分也吃不慣什麼肉粽子,或者是帶餡的粽子。我們一般都是粽子裡什麼也不擱,有的人家在粽子尖上擱一個大紅棗。這也是一個地方一種風俗習慣。這是我的回答。
-
3 # 草稿本
第一件事,扯艾草。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出門扯幾把艾草拿回家,一般都是連根拔起,拿回家選出長得最?壯實的,一小捆一小捆的捆綁好,然後將捆綁好的鮮活的艾草掛在柱子上或者門框上。聽說可以辟邪、防蟲。艾草幹了以後主要用於泡水洗腳、洗澡,可以防病健身。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著。
第二件事,喝雄黃酒。每到端午,家家戶戶都提前準備好雄黃,端午節的中午,拿出提前準備的好酒,倒進土瓷碗裡,放進適量雄黃(不能放多了,聽說多了會中毒),研碎搖勻,一人分一些(一兩口),先不忙喝下,喝之前要沾一點塗在額頭上,這樣可以消災祈福,無病無痛,不怕蛇咬。塗好後再喝酒。不再延續了,聽說雄黃會中毒。
第三件事,吃餈粑。每年端午吃餈粑象徵生活甜蜜幸福。餈粑是家家戶戶自己做,最關鍵是要做黃豆麵。黃豆麵是這樣做的,先把黃豆炒熟,再用手磨(手推的小磨,家家戶戶都有)磨成粉,這個黃豆麵很香,誰家磨黃豆麵很遠都能聞到香,餈粑在黃豆麵上裹一下,吃起來又香又綿軟瓷實,口感特別。這個傳統不再延續。因為現在的人們吃的東西豐富了,不再追求單一的吃法。
第四件事,回孃家。春節以後,春耕忙碌,很長時間媳婦沒有時間回孃家了,端午節那是一定要回去看看丈母孃的。可不能空手,一個刀菜(一刀肉我們叫刀菜)兩把面,還有自家地裡的新鮮瓜果,新長大的鴨子。帶上這些東西回孃家了。很像歌曲《回孃家》中的情節,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背上還背了一個胖娃娃……這個傳統不再延續,因為隨著人員的四處流動,要工作要上班,來往不太方便。
-
4 # 嘉哥64
四十多年前我小時候,廣州中心城區越秀區普通人家家家都自己包粽的,鹹水粽一定是五花肥肉鹹旦黃黃豆與豆沙甜粽,甜粽一定粘白糖食的,去浙江紹興旅遊,紹興粽同廣州粽一模一樣,再看我們廣州荔枝灣同浙江水鄉文化一模一樣,看歷史南宋百萬遺民在廣州三角水洲潰散,好明顯廣州將整個南宋蘇杭文化風俗全部原汁原味傳承下來,這真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命運使之九死一生儲存下來,不過廣州粽最高階是荷葉包糯米雞,伴過五香粉的糯米包一大塊燒肉雞翼冬菇筍絲,再高階可以鮑魚乾貝的,更高階可再悉聽隨便,你加入北京片鴨廣州燒鵝髀也可以,荷葉包粽是華人最高階好食包粽方法了。
現在沒人在家制作了,全買現成的,便貴隨便,十元三隻,也有幾十元一隻粽,風情不一樣了,舊年代老人們都死光了,食飯前裝香拜神也沒有了,整個舊城區舊風水變化太大了,情懷生活方式不一樣。
廣州現在地鐵方便,轉兩轉可直達著名水鄉鎮看扒龍舟,荔枝灣的荷花正盛開,那裡的扒龍舟比較高階經典多人看,風水好啊!畢意一百多年前清朝幾個首富別墅都在那裡!
-
5 # 吳甲坤
今年在內蒙過的端午,還是家鄉的老風俗,吃粽子,煮雞蛋,插艾草,孩子同學的奶奶還按照錫盟的習俗給孩子編了五彩線。
晚上在外面燒烤,大家都很開心,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
6 # 龍華中
我們這裡的端午節,還是老方式,買些粽子和水果等,去看女婿的一家人,有的雙親老人一起樂哈,互問些家長裡短的話,有的在忙裡偷閒,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熱鬧一下,孩子們看到老爺和佬佬都非常的親切,孩子們快樂的吃些粽子和爪果類,女婿家備一些酒菜共同享樂,這就是農民的節曰快樂,非常簡潔的端午風味,,?水族以賽龍舟船慶祝端午節為快樂,?
有些有學問的老人,就講一些歷史的故事,在公元前遠古的時代,五月初五就有著很重要的意意,特別是艾蒿在古時家家都對他,象神一樣的看代,所以家家必備用之,黃帝時期的五月五日,農家的門邊就開始掛一把艾蒿,有人說當作門神,有人說避邪驅災,總之艾蒿對人類地確是有很多好出,確實有消病去災的實用價值,古醫人說在五月初五,曰出之前採的為最佳,,?這主要是神農帝,為人類創造了百草治病的原因,再後有《荊楚日記》上有也有記錄,各家有當門神之稱,其實在前些年的時期,大多的家庭都的備幾種野草放在家中,比喻,艾蒿,薄荷,益母草,柴胡,大黃等等,一防備用,就現在還是有人採點艾蒿等備在家中,這就是端午的起因,,?後又有楚人為紀念屈原的故事,又增加了氣份。
回覆列表
我們家可以說是一個有詩禮書香傳統的人家。
端午節除了保持讀讀屈原作品的習慣外,家人相聚聊天/吃粽子/吃齋也是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