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消雲散84308672
-
2 # 生物動力學
宋朝養士三百年,是真正做到刑不上大夫,與士共治天下,崖山一戰士族蹈海赴死者以十萬計;明朝皇族對士大夫更多的是控制,而不是共享權力,對讀書人的優待換不來士族的忠心
-
3 # 司馬遷有鬍子
個人感覺,這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
宋代是國家意識、民族觀念、文明獨立形成雛形的時期。北宋不同於隋唐,是一個內斂的單一民族政權。
經過三百年的薰染,一方面社會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裕,大家對宋王朝的向心力強。我們要注意到,即使在南北宋滅亡前夕,百姓的生活還是較為舒適的。
所以即使當時的普通百姓,對統治思想、生活方式的看重,相較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金元異族是很難被百姓接受的。
而且北宋滅亡、淮北大片土地淪陷後,金國的統治方式與南宋差別很大,也讓當地百姓有“南望”的嚮往。如今更加殘酷的蒙元統治華夏,百姓地位無疑更加低下。而元軍攻佔臨安,燒殺擄掠之外,挖掘宋理宗陵墓,便是野蠻的一大例證。
即使從後往前看,元朝統一全國後,劃分人群為四等,南人最末,劃分職業為十種,儒生第九。這些落後野蠻的統治政策,當時也難以得到百姓的認同。所以90年後朱元璋誓師北伐,令宋濂作檄文,喊出的口號便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可見民族的仇視對立,還是非常嚴重的。
明代則不然。首先明朝被農民起義推翻,不存在種族問題。而且明亡之前,西北叛亂數年,清軍五次入關,都給百姓帶來無窮浩劫。明廷為剿滅農民軍,對付清軍,不斷增加稅負,已經極大透支民力。已經艱難求生的百姓,緣何要對大明王朝殉難四節呢?
-
4 # 遺產君
明朝並非亡於流寇也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與流寇和滿清的兩面作戰,兩邊都不妥協,明軍這邊剛把起義軍消滅得差不多,遼東戰事又吃緊,明軍又往遼東趕,這邊起義軍又死恢復原,就這樣兩邊疲於奔命,拆東牆補西牆,結果兩邊牆都倒了。
崇禎上臺後,立即幹掉了魏忠賢,並乘勢消滅了閹黨勢力,又沒有扶持自己的親信上位,過於相信東林黨為首的讀書人,導致東林黨人完全失去了約束,他們取消了佔朝廷財政收入七層的工商稅鹽稅礦稅,這些錢相當於落入自己的腰包,哪管你國家的死活,國家內憂外患他們也無動於衷,崇禎想與滿清和談來集中精力鎮壓起義軍,這些東林黨人百般阻撓,他們只會空談誤國,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
崇禎十七年國庫已經是實在拿不出錢來,軍餉也發不下去,官兵士氣低沉,崇禎下旨要眾大臣捐款救急,這些人個個哭窮,都用手捂緊口袋,最後也沒有收到多少錢,後來李自成進城後,從這些大臣的家裡搜出來的錢財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白銀,
崇禎雖清正廉潔,但是執政無能,優柔寡斷,使得朝廷毫無向心力凝集力;滿朝文武無一有擔當,只會獨懲口舌之力,巧取豪奪,對朝廷早已心生厭倦,毫無責任可言,因此,李自成來了,清兵來了都紛紛投降,哪有南宋滅亡時群臣、軍民跳海殉國那般有骨氣,那麼的悲壯。
因此崇禎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崇禎也是孤掌難鳴,大勢已去,只能以死殉國,崇禎在生命最後一刻用生命詮釋了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5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崇禎自縊時,並非無人殉國,在李自成的闖軍攻進北京城後,還是有不少故明大臣以身殉國的。
比如:明末狀元翰林院修撰劉理順,左都御史李邦華,兵部右侍郎王家彥,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璐,兵部主事金鉉,庶吉士魏學濂等等。這些殉國的大臣,很多都是拖家帶口的舉家殉國,以示忠貞。而且,還有數以千計的文人士子和愛國百姓也在闖軍進城後,也都選擇殉國死節。
因此,明朝不存在沒人殉國的情況。
但是,與南宋滅亡時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這種悲壯而慘烈的舉動相比,明朝臣民的殉國規模還是有差距的。
而明室之亡,實乃人心。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領袖之所以能一次次死灰復燃,最終星火燎原,根本就是在於明朝那時早已失去了民心。因此,為故明殉葬的人,才不及南宋的多。
不過,之後面對滿清的全面入侵,南明軍民所能體現出來的抵抗鬥志和決心,其實也不弱於南宋軍民,殉國死節之士也是不少的。
-
6 # 使用者89240620090
宋亡時,受元人攻擊,如同趕羊下海,殉不殉的都一樣。畢竟,人們都知道北宋亡國的慘狀。明亡之時,農民軍對上層階段恨之入骨,口號就是|殺盡貪官。而官員士大夫價層以清高自許,從不把貧苦農民放在眼裡。他怎麼會屈膝於農民造反者。橫豎一死,不如自殺,還有個殉國英名。你說這些人,朝廷讓捐錢打仗不捨得出,最後死]沒花上!
大明對讀書人何其優待,在城破之日就剩下王承恩忠心耿耿的追隨殉國。以致發出“文臣皆可殺也、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感嘆。
回覆列表
這是明朝的政治問題,明朝統治者對大臣就不是很信任,明朝設立東廠西廠這樣的監察機構監視大臣。那些臣哪個又不想明早亡呢!統治者對大臣都不信任,大臣怎麼可能忠於君主。宋朝則不同,宋朝的政治比較開明,大臣的輿論都是自由的,皇帝也沒設什麼機構去監視大臣,雖然明朝的軍事比宋強,但是宋朝人的幸福指數比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