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不歸史

      《哥舒歌》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但有首唐代民謠就鮮有人知。前兩句相同,後兩句為“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哥舒歌》很可能是在這首民歌基礎上加工過的作品。那他到底為什麼讓邊民頌揚讓吐蕃害怕。

      玄宗期唐蕃戰爭主要在河隴和西域的爭奪,這兩個戰場彼此互相策應,仍以河隴一帶為主戰場,大唐河西節度的敵人就是吐蕃。自哥舒翰從軍開始到天寶八年(749年)奪回石堡城,再至天寶十三年(754年)收復九曲地區設定了洮陽、澆河二郡為止。這十幾年的從軍生涯可以說他與吐蕃打仗就沒停過,而唐軍在河西,隴右戰場上也是步步為營佔據了優勢,哥舒翰也一路加官進爵封西平郡王。

      九曲之地本就是大唐固有領土,當年金城公主和親被吐蕃以嫁妝名義列入索取清單。本來麼唐蕃關係融洽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但兩者關係越來越緊張後,放棄九曲對唐來說就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這塊地作為吐蕃進攻大唐內地的後勤基地,佔據九曲可以養精畜銳,也可以成為進攻跳板不斷攻掠河隴一帶。而失去這塊地對大唐來說年年不得安寧,天天受到戰爭威脅,大唐邊民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在哥舒翰的部署下,由於前期戰略欺騙使對手料錯了唐軍進攻的方向,所以九曲的收復非常順利,唐軍一口氣攻下了洪濟、大漠門(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一舉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後勤基地。所以哥舒翰對這塊戰略要地的奪取對兩邊來說都算的上是大事,而今臨洮縣還存有哥舒翰紀功碑石。

    天寶十三載唐蕃態勢圖

    哥舒翰在奪取石堡城之戰中的表現、得失有不少爭議。贊同派認為是為大唐創造了不朽功勳,反對派則認為他只為個人榮華富貴,不惜把成千上萬的兵士生命當踏腳石。但收復九曲卻因為這首哥舒歌而廣為人傳頌,實際上對邊民來說的確是歡欣鼓舞的,他們終於可以過上安定平和的日子,也不用再怕吐蕃來窺牧馬。

      客觀來說哥舒翰奪取古堡城使唐蕃邊界回到了赤嶺會盟的劃界,唐軍在青海進攻態勢達到頂峰,雖然代價很大。盡收九曲之地,不僅使國土防禦線向西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而唐朝在河隴戰場上戰略優勢已明顯強於吐蕃。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雙方戰爭的勝利天平定會慢慢傾向於唐朝,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調河西、隴右、西域等地軍隊的精銳東援。吐蕃乘虛而入,河隴、西域之地先後為吐蕃所佔,而唐朝此後在也沒有回到天寶十三年的水平,而西域也因此而斷絕。

  • 2 # 義陽天樂

    這首詩名為《哥舒歌》,據傳是根據唐代邊民的民謠改編而來的,是用來歌頌哥舒翰的。哥舒翰是中唐時期的著名將領,被大唐名將王忠嗣發現提拔,一生主要戰功都集中大唐和吐蕃的對戰中。在西北邊地,哥舒翰先後指揮了三場戰役:“麥莊之役”、“石堡之役”、“九曲之役”,抵抗了吐蕃的侵略,反擊了吐蕃的進攻,收復了九曲之舊地。由此也能看出哥舒翰在邊民心中的地位,也側面說明他在對吐蕃的作戰中的赫赫戰功,打的吐蕃人不敢南下牧馬,吐蕃戰士不敢彎弓抱怨。

    天寶六年為反擊吐蕃的擄掠而進行的“麥莊之役”是哥舒翰的成名之戰,這一戰也使哥舒翰升遷為隴右節度使,奠定了他在西北軍中的地位。這一戰挑起站端一方完全是吐蕃,天寶六年之前“每歲積石軍麥熟,吐蕃則來獲之,無能御者”,以至邊人謂之“吐蕃麥莊”。在這種情況下,哥舒翰指揮“伏兵於側,虜至,斷其後,夾擊之“,最後吐蕃“無一人得返,至是不敢復來”。這實際上是一次被迫武裝反擊武力掠奪的軍事行動,保護了邊名正常的生產。

    天寶八年,唐玄宗命令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帥隴右、河西、突厥阿布思、以及部分朔方和河東兵共計六萬三千餘人,攻取石堡城。石堡城位於吐蕃和唐帝國的邊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幾數次被吐蕃佔領,唐失去石堡城後邊境屢遭侵擾。這一戰很激烈,雖然最終奪回石堡城,但是唐軍也傷亡慘重。不過也正是收回了石堡城,為後來的九曲收復之戰打下了基礎。

    河西九曲,黃河天險,原是唐王朝的戰略要地,景雲元年,楊矩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和親,吐蕃對楊矩說“因清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收了吐蕃的賄賂,楊矩就請奏將九曲之地割給吐蕃。”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噸兵畜牧,又於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隨著吐蕃“越河建軍,唐失黃河之險”,唐王朝邊境受到巨大威脅,九曲成了唐和吐蕃的主要戰場之一。唐帝國為了收回九曲與吐蕃鬥爭了四十年之久,直到天寶十二年哥舒翰才“悉收九曲部落”,結束了這一戰爭根源。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隴右時期的哥舒翰還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將領,同時他指揮的也都是反抗侵略和收復失地的衛國戰爭,因此在當地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位大英雄,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

    至於後來“安史之亂”,英雄遲暮,哥舒翰做的荒唐事我們就不多說,至少在西北邊民心中哥舒翰當得起這首歌。

    關注溫可樂,一起了解有趣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擔保和抵押哪一個優先受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