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書畫老友匯

    最簡單的攝影美學,包括四個領域的內容,分別是攝影的視界、構圖、光影與色彩。

    攝影的視界其實很簡單,就是需要你明白眼睛與相機的差別。構圖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攝影語言,需要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構圖法則,還要對不同題材的構圖積累大量實拍經驗,這樣才能讓你拍攝的照片變得更加專業。不管你是否同意,我們說構圖只是攝影的基礎,而光影才是決定照片是否好看的真正決定性因素。

  • 2 # 漁洋山翁

    繪畫是一個畫者一生的事,遇到的問題無非就是畫藝提升的瓶頸,對於一個畫者終其一生也無非突破自身的瓶頸也是件很正常的事,放平心態;放不平心態就是因為功利,而最好的解決之道便是不要把畫當職業,黃公望的職業是道士,董其昌的職業是官員,他們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

  • 3 # 使用者柔石

    在我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所問所思,其中也反反覆覆的推翻過自己,這個說著容易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每當推翻自己一次都象被脫層皮似的痛苦,又好象心被掏空似的難受,腦子裡一片空白。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自己很喜歡欣賞名家的作品總想從中受些啟發,後來到西安美院學習期間接觸到古畫的印刷品,使我頓時對古人肅然起敬,便著魔似的沉入而不可收拾。再後來使我讀現代畫家包括不少知名畫家的作品,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看到他們身上有著很普遍的一種共同現象,這個現象也使自己迷茫和不解,這個現象對我有不小的觸動。這些現象在一些畫家甚至成名大家身上也一樣突出,那就是從師古到師造化不如元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人的繪畫藝術成果,都是由代代的繼承者在大自然中反覆的觀察認識中,總結而形成並逐步完善的藝術精華。中國畫的藝術語言也由此逐步形成,這個藝術語言就是點和線。繪畫中的一點一線就象中國的戲劇唱腔一樣,有很多的一招一式,這一招一式就是戲劇中的藝術的核心和法度的核心,而中國繪畫的藝術核心和法度核心也同樣就在這一點一線的講究之中。後來這個講究被藝術實踐者和藝術理論者稱之為筆墨。就這樣中國畫家學習中國畫的路線圖也代代的傳承至今,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及藝術魅力,使代代傳承者們為之傾倒併為之終身探求,所以也逐步形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傳統之脈。至今國畫的學習思路和方式仍尊馴著這個脈路,就是從臨摹到生寫與創作的學習方式及轉換過程的一種形式,這也是至今無法超越的最有效的方式。中國山水畫至宋走向成熟以來,元人的繼承者們最為成功,比如以元四家為代表的山水畫家,他們把宋人已經非常成熟的筆墨法規強調思想化、個性化及趣味化,元人把宋人的筆墨精神更加的發揚廣大,使古人的筆墨理念發展至最高境界。元人在繼承與創新發展方面做到了極致,他們的作品既有前人的根基又有劃時代的當代性和個人的特徵,從中也能品味出所學之源。明清比起元人就暗然失色了一些,在繼承與發展方面現代人也沒能超越元人筆墨的境界和成就,特別是元代傳承者的精神。原因很明顯,特別是清代的繪畫主流(不包括揚州八怪)及現代的主流畫家,都是從古人的圖式中機械的總結、認識和偏向的強化,所造成的被模式化和程式化。國畫筆墨藝術寫意性及意象元素受到消極影響,這樣的模式化和程式化侷限了藝術的開闊性,弱化了學者的獨立思維,疆化了學者的思想活力,偏離了宋元的筆墨精神。更突出的問題是現代國畫家從古人的大模式走出來後又形成自己的小模式不可自拔,以點概面作品千篇一律,更不可思議的是都把這個現象稱之為個人藝術風格。說到這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個人風格就應該象宋元畫家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具有個人的藝術理念和筆墨氣息,有個人獨有的筆墨技法和筆墨感知,有獨立的思維方式,有活躍的思想意識,這些因素才能夠形成自我完善自我,以達到既有自我也有非我的完整性。自我指的是自己對大自然的自我認識和個人創新的筆墨方式方法,非我的就是保留古人的基因和大自然多變的物理性,所以這樣的因素既有個人的氣息,也有筆墨的獨特性更不會反覆的重複自己,更符合天人合一的藝術理念,這也是近十五年以來我所努力追求的個人風格及研究方向的重中之重。當然了追求個人風格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到的,真正做到的每個時代也就那是幾個人,此如元四家等,這須要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更重要的是要有很高很高對美的感知力、判斷力和創造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努力加天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要記住,那就是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正確學習方法。這樣才行,好了就閒聊到這。在此祝願天下奮力求索者心想事成!謝謝!

  • 4 # 潮語CLUB

    欣賞別人的作品時會很有衝動想自己露一手,當自己創造時定不下心時,我去看別人創造的影片,看下來後會越發感興趣越佩服別人越有動力也深有體會,別人的創造是定心心來全神貫注的做,工匠精神,指的是在一件事上專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我在欣賞和創造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派外交官去歐洲遊說盟友不要使用華為的5G裝置,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