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顏難改
-
2 # 一股煙味入鼻
古代,沒有工業一詞。就算是有,按現在來分類,都是輕工業。比如南宋的造船業,紡織業等。如果按真正的工業來說,就指的是歐洲工業革命之後,那時火車汽車是當時工業的標誌性交通工具,中國古代有嗎?只不過是牛車馬車罷了,更是沒有煙囪矗立的工業地帶,他們所說的工業,只是輕工業罷了。中國古代,不可能有那麼發達。
-
3 # 被門夾過的核桃0401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中國國寶。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劍身鍍鉻,這是工業文明才有的技術。
“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個人推測是用的電鍍技術
原因是同時期中東出土過“巴格達電池”(這個考古界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這是偽造)
巴格達電池(Baghdad Battery)是巴格達伊拉克博物館中的一件藏品,發現於1936年6月,距今已有大約兩千年曆史,外表看起來是一隻簡陋的小陶罐,但以陶罐內裝的所有物質及其製作意圖來判斷,這隻陶罐卻像是一個電池的外殼。
這種電池是在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的一個帕提亞村莊遺址上被發現的。巴格達電池是一種出現在兩河文明的人造工藝品,年代可以推溯到帕提亞時代,被認為是一種歐帕茲 。
這些出土的銅管、鐵棒和陶器是一個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向陶瓶內倒入一些酸或鹼性水,便可以發出電來。
根據出土文物中共有可裝配10個電池的材料來分析,這些電池當時是被串聯使用的,串聯這些電池的目的則是透過電解法將金鍍在雕像或裝飾品上。”而另一種推測是科羅拉多大學的保羅·凱澤,他指出,這些電池的使用者是巴比倫的醫生,在當時沒有電鰩魚時,他們把它作為替代品使用,從而能起到區域性麻醉的作用。
(1970年),一位德國學者艾林·艾傑巴得希特Arne Eggebrecht幫助了卡維尼格。他找到卡維尼格,並仿製了“巴格達電池”,製作了一些銅管、鐵棒和陶瓶。然後取來新鮮的葡萄汁,倒入電池中,立即奇蹟出現了,聯接著電池的電壓表顯示出0.87伏特電壓。電池發電效能確定後,艾林·艾傑巴得希特又作電解鍍金試驗。他將一個小雕像吊起,抹上一層金粉水,隨後接通電池,透過電流,兩個多小時後,一個栩栩如生的塗金雕像便閃現在他眼前。又經過幾次類似試驗,他終於證實了卡維尼格的論斷:古人們使用的鍍金雕像正是透過這種電解法鍍上金的。
除艾傑巴利希特外,美國科學家們也模仿巴格達電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他們用複製品成功使用了葡萄酒、銅硫磺、鹽硫酸等古代居民擁有的溶液作電池溶液。另外一項是對陶罐及其內裝物質的複製品做了測試。把醋酸、硫酸或檸檬酸也行——當作電解質,注入銅管,模型便產生電壓為1.5伏的電壓,18天后電流才消失。 這些科學家們宣佈,巴格達附近發現的銅管、鐵棒和陶器只能被認為是用於製作化學電池。
這不僅表明古代波斯人已知道怎樣用電,而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使用電可能是古代冶金和其它金屬,製作兵器。
或許,同時期這個春秋戰國的工匠也有這種土電池,才可能在劍身上鍍鉻。
回覆列表
首先古代沒有工業一詞的出現
如若要相比,也只能比作工藝或者行業,而古代能提及的“工業”,莫不是木匠,一磚一瓦,建造起一個王朝,而每根木材的結構,如何拼湊在一起成為棟樑,這就是古代的工業,再如織布,船伕,等,只能稱為行業。
而真正能作為工業相稱,在近代才能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