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切盡在不言中156
-
2 # 用人的語言說話
聽話,懂事我覺得一定是好孩子。我做過大概有50多家優秀孩子家庭的調查。這些孩子有清北,哈佛,哥倫比亞,中科大,中科院,西交大,人大,中央財經,電子科大,華中科大,同濟……這些孩子說實話都很懂事,至於聽話,他們也聽父母的話。但前提是這些父母懂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所謂聽話是在道德規則方面的聽話,屬於社會規則,而對於孩子喜好,偏愛,學習更多的是建議而非干預,談不上聽話與否。這些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特別好,反過來也更理解父母。這些孩子有理想,有抱負,他們的學業不但優秀,畢業後要麼創業,要麼成為公司中堅。而懂事也是相互的,父母懂得父母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孩子明白什麼不可為,什麼可為。尊重為先,相互和諧相處,那麼一定是好孩子。
-
3 # 小單ya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在這個社會上,到底什麼是好孩子?而好孩子的定義又是誰給的?那反過來說,什麼又是壞孩子??!!
我認為,只要是沒有超過18歲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在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前,我們不能把孩子進行各種劃分!而那些把這些孩子進行劃分的人,無外乎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這些孩子分為好壞之分!淺言之:好壞都是根據他人心情而定的。
18歲之後,我們根據孩子的行為軌跡和他的心理特點可以初步的進行劃分!但是絕對不是絕對的,這裡面有很多的因素存在,比如說家庭的教育程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和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程度等等!
所以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任何標籤!這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
-
4 # 第一心理盲目順從
首先,那些過於聽話、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對父母權威盲目的順從。
在童年早期,我們並沒有形成獨立的是非判斷觀,因此,聽從父母的意見是對我們的行為具有指導性。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對我們行為的好壞進行評價,潛移默化中強化了我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態度。
例如,當我們做出一個父母期待的行為後,便會得到他們的獎勵與誇獎,從而強化了我們這種行為。
反之,當我們做出的行為違背了父母的期望,便會受到批評,我們也就不會再嘗試這種不被認可的行為了。
但是,父母並不總是對的,盲目的順從父母,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甚至錯過那些本來"對"的事情。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大環境下,大多數人即便是在18歲成年之後,仍然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援,不能獨立的求學、步入社會。
因此,父母出於對子女的關心,為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人生規劃提供大量的建議,甚至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
對於那些過於聽話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會反駁自己父母的建議,只會按部就班的去盡力滿足父母的期待。
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會突然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由於他們太“聽話”、太“懂事”了,也就不會去違背父母的意願,只能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壓抑起來,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
然而長期的壓抑只會加劇他們的心理壓力,併產生大量消極的情緒。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排解壓抑感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患上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投射到人際交往中久而久之,這種聽話、懂事不僅出現在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中,還會投射到他們人際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於權威的順從,例如對於老師、領導,甚至是那些擁有老好人形象的同事面前。
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拒絕別人,即便對方提出的請求不合理,他們也會勉為其難的盡力迎合,違背了自己的意願。當自己的意願與外在的行為矛盾的時候,就會形成心理學上所說的"認知失調"。
他們會無法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難以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彷彿一輩子都戴著面具生活。可想而知,這樣的人生是很累的,是充滿著壓抑的情緒,與自我懷疑的困惑。
因此,如果不想一輩子為難自己,就不要再維護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形象了,雖然孝順父母是好事,但並不意味著你要完全的順從。
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去大膽邁出腳步追求自己的人生,去告別那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形象,不再壓抑自我,做最真實的自己。
回覆列表
用聽話懂事來衡量孩子,這種標準已經過時了。從青少年來看,隨年齡增長,獨立性越大,對事物、他人、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擺脫對權威人物(如父母、老師等)的依賴,越來越有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的標準去認識、評價和解決問題。對他人的觀點和要求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就會產生分歧。在父母、老師看來就是不如以前聽話,不服管教。實質上這是孩子發展的必然,從依從到獨立,從他律到自律,由外力控制過渡到自我控制,自覺性不斷提高,最終成長為一個有獨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