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卒在江湖

    首先得說說廖化這個人

    廖化到底強不強,是否能勝任先鋒這個位置?

    毫無疑問,如果廖化只作先鋒,他應當是頂級的。

    無論隨關羽,隨劉備,隨諸葛,隨姜維都幾無敗績,出軍失敗,廖化從來不是背鍋那個人。並且屢立戰功。

    廖化在北伐中擊敗遊奕,射殺王贇。那我可不可以說曹魏無大將,連個收拾廖化的人都沒有?

    在劉備時期,廖化是小將,是先鋒;在諸葛亮時期,廖化是得力戰將,中流砥柱;姜維時期,廖化已成為一名老練的名將,與張翼併為左右車騎將軍,軍中地位之高已僅次於姜維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根本就不符合正史,也並非出自演義。而是出自民間評書人之口,不足為信。

    至於蜀中是否有大將,三國志中記載有評:前有王句,後有廖張。

    王平,句扶,廖化,張翼,這四個人算是大將,做先鋒反而是屈才。

    魏國又有評: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意思是蜀漢的官員都是天下俊才,但沒有超過姜維的。

    可見曹魏對蜀漢的整體人才評價並不低。

    三國後期,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人才凋零的現象。

    不如說後期的人才才是拼能力拼才華的。

    三國之前的群雄割據,那時候可以說是亂中取勝,能力並不出色的趁亂都能撈一把。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也只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合肥之戰。

    後期魏蜀吳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且根基穩固,戰爭都是實打實的拼資源,拼國力。

    戰爭規模10萬人以上的就有興勢之戰,東興之戰,石亭之戰、西陵之戰、毌丘儉之叛、諸葛誕之叛變、魏滅蜀之戰,晉滅吳之戰。

    細讀正史才能發現三國後期絕無人才凋零現象。

  • 2 # 糖糖的五千年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背景是蜀國的衰落.

    三國末年,蜀國將才凋零,關羽、黃忠戰死,張飛被殺,趙雲、馬超老死,唯一拿得出手的只剩下一個魏延。諸葛亮屢次北伐,中軍精銳由魏延統領,其下有馬岱、關興、張苞等人。後來張苞追擊敵軍摔下山谷,關興病死,到姜維北伐時就出現了無將可用的窘況,於是只能任命當時七十多歲的廖化為先鋒,也就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話。

    那麼廖化真的不配做這個先鋒嗎?

    當然不是,廖化跟隨關羽南征北戰,忠心不二,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人們所吐槽的是蜀漢人才缺乏到連個年輕的將領也派不出來,可見離滅亡也不遠了。有人把這個鍋推給諸葛亮,說諸葛亮沒有識人之明,而且事必躬親,不給後輩鍛鍊機會,導致軍營之中無後繼之才。

    那麼這真的該歸過於孔明嗎?在我看來,恐怕不應該。諸葛亮選擇的內政接班人是蔣琬,後面有費禕和董允,這三個人都是治國良才。那為什麼軍事方面後繼無人,只能仰仗一個魏國降將姜維呢?

    這就得從當時的時勢的制度來分析了。經過從西漢中期就開始的土地兼併,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豪強,而東漢的開國功臣的後代也佔據了大量的資源,形成了士族。這兩個其實本質上是一種情況,他們佔據著大量的土地資源,他們掌握著解釋經學、推舉官員的權力。有一句話叫“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就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情況,他們不管朝廷是誰,他們只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你強大的時候豪強會討好你,但你弱小時,他們就會轉手把你賣了。所以曹操一生都在打壓豪強,也因為這曹魏各處的叛亂一直不斷。

    要想保障政權統一,就要打壓豪強,要想政權穩定,就要向豪強妥協,這是歷史趨勢,難以違背。諸葛亮在世時,憑藉其個人能力和魅力,還能壓得住豪強。但要他們替蜀漢賣命打天下他們絕對不會願意。所以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想以戰養戰,另一方面是因為劉備留下的班底還在,憑藉這些還可以和曹魏一戰,一旦這些人死了,蜀漢就永遠得偏安一隅了。甚至可能被士族豪強賣給曹魏。

    舉個例子,李嚴這個人也是文武全才,而且也是劉備留給阿斗的託孤大臣。人們總以為劉備是用李嚴來牽制諸葛亮的,其實不是,劉備的用意是在拉攏益州派,以方便諸葛亮借力北伐。因為李嚴是個土生土長的益州人。但諸葛亮北伐,李嚴一直從中作梗,因為他要保全益州的地主的利益。張翼、馬忠等人也是蜀國後期的善戰武將,但他們卻不會主動北伐,他們是益州士族利益的代表者,發動戰爭會傷害地主的財力和土地。他們沒有一統天下的理想,他們只要保全眼下手裡的土地,繼續壓榨他們手下的莊民就好了,何必冒險搞什麼出力不討好的北伐呢?

    歷史從來不像表面那麼簡單,所表現出來的,都是背後各個利益集團博弈鬥爭的結果,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中超第13輪為什麼要全主力拼恆大,而不留力拼亞冠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