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怡安讀書

    楊絳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除此她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錢鍾書夫人。

    關於錢鍾書,相信大家都認識他,一本《圍城》書籍,讓他幾乎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而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愛情故事,來得也是那麼湊巧。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於是一段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年~2007年,出版《從丙午到流亡》《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其中《我們仨》記錄了她和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的日常生活故事,內容既溫暖又感嘆。

    2011年,楊絳先生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虛歲演算法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一代大師離開了這個世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作品,其中《唐吉訶德》這部經典作品就是由她翻譯出版。

    關於楊絳先生的一個小趣事: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

    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

    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這便是楊絳先生。

    1984年,她寫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這篇文章也真實地體現出了楊絳先生的善良與愛心,同時也表達了她呼籲大家要平等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及底層人民。

    在這篇文章裡,楊絳先生很同情老王際遇的“不幸”,同時也盡了自己的力量在經濟上幫助老王。

    非常照顧老王,不接受老王的恩惠 不能看不起比自己“不幸”的人,平等對待。

    除此還給他錢救濟生活;女兒給他買魚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老王給她家送冰,儘管老王說“車費減半”,可她堅持不減;老王送錢先生去醫院,“堅決不肯拿錢”,可她“一定要給錢”;即使是老王在生命行將結束時,給她送去雞蛋和香油,她還是“拿錢去侮辱他”。

    這些事情表現了楊絳一家人與人為善、知恩必報的美德。

  • 2 # 一隻喵語文

    楊絳開始只是把老王當成普通的人力車伕,是主僱關係。她會照顧老王的生意,關心老王的眼睛,內心也非常同情老王的身世和心酸的生活。

    楊絳坐人力車時願意和老王聊天,並不排斥他,或者內心瞧不起他,“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閒話。”從這些細節我們就可以看出。

    所以,楊絳是懷著一種悲憫的情懷看待貧窮卑微、樸實落魄的老王的。

    但是,這種“關心”也是一種有界限、有距離的關心,楊絳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在內心並沒法把老王當做“真正的朋友”,產生精神共鳴的。

    讓楊絳內心受到深深的觸動是,臨死前形容枯槁的老王竟然想到是是帶著新鮮的雞蛋和香油來探望“我”,因為在他的內心,他最在乎的是楊絳一家。“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裡”,“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裡的殭屍,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足見老王已到人生末路,而楊絳呢?她驚嚇之餘,第一做的是拿好錢給老王,所以楊絳把老王首先當做一個生活上急需資助的人。

    綜上,楊絳先生是善良寬厚的,她有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無私的幫助無產者老王。

    更難能可貴的是,楊絳先生作為一個有著社會良知的高階知識分子還要不斷地去反思自己,在老王死後,她帶著深深的不安,不停地拷問著自己的靈魂。

    她頓然了悟——自己既往與老王之間交往的點點滴滴,是如此地不公平。

    自己對老王“錢”的回報與老王對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較,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我”只是把老王當做一個需要救濟的物件,而老王把“我”當做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楊絳和老王都是遭遇悲慘的人。善於反省的知識分子楊絳對更不幸的老王滿懷愧怍,這更讓我們看到了楊絳先生高尚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冠16強新鮮出爐,你認為哪些球隊是“大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