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音娛樂剪輯
-
2 # 吉羅琳很酷
如何科學的向韓劇學習創作呢?我就我所瞭解的回答一下。
首先我們知道韓劇大部分是邊拍邊播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及時調節劇情,避免劇情重疊和落入俗套,據說在拍《星你》的時候編劇在大結局方面可是煞費苦心,改了又改。最後才呈現在觀眾面前浪漫的結局……所以,為什麼很多中國產劇觀眾都吐槽情節老套,結局毫無新意或狗血呢?就是因為沒法改動,你不想看也得看,有更好的也沒發變,這一點我覺得是可以借鑑一下的。
其二,在國內,編劇的地位是相當低的,導演演員都可以篡改劇情,有些編劇甚至到最後還要去爭版權著作權。那麼其最後出來的作品有些早已失去原著的意義和編劇的本意。變成不倫不類的四不像了。反觀在南韓,編劇地位比導演,製作人都要高,被稱為‘作家’。
以南韓金牌編劇金恩淑為例,她創造出了《巴黎戀人》,《秘密花園》《太陽的後裔》和《鬼怪》等多部經典韓流佳作,我相信看韓劇的朋友這幾部劇都耳熟能詳吧。據說2004年她創作《巴黎戀人》當時一集的稿費就達3000萬(韓幣)可見地位多高!而且在南韓編劇還有選角權,我們的宋仲基歐巴,玄彬,孔侑歐巴等各路男神都得經過她的同意才能定角。這在國內基本很少,只有寫作的人才能更瞭解這個人物,還原這個人物。在國內,什麼關係戶啊,金主啊,花瓶啊,小鮮肉等等參差不齊的演員都可以演主角,那麼如何成就一部經典好劇呢?
再者,我想說國內的電視劇商業氣息太濃了,更多作為投資商圈錢的工具。現在的電視劇少則30-40集,多的70-80集,而且感覺集數越來越長的趨勢,有時候真的沒有點耐心是追不完一部劇,有些明明可以大結局了再來個狗尾續貂,看著尷尬啊
反之,如果你看韓劇會發現一般在16—24集左右,日劇更加,好多10集,12集的,劇情緊湊不拖拉,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的,濃縮就是精華,最後想說,把請大咖的費用用在製作經費上,開源節流,真正做到不本末倒置才能拍出經典,拍出好劇,望採納!
-
3 # 忙時一根菸
雖然國內也有很多優質的電影電視劇,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琅琊榜》等,但更多的是一些還需深加工的電影電視,甚至有些電影電視完全為了牟利,不考慮製作品質!
反觀韓劇,這幾年確實有很大的進步和創新!我們也需要向他們學習,具體如下:
1,創新:這是我們國內最缺乏的一點,但凡國內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幾乎都是良心劇,收視和口碑齊飛!
2,用心製作:國內一些投資商,為了更快速的牟利,不考慮製作品質,加速拍攝,快速投入市場;
3,“錢要用在刀刃上”:壓縮製作成本,不考慮製作質量,高價啟用流量明星,更多花費用在明星片酬和話題宣傳炒作上,不靠作品,靠炒作!
回覆列表
說實話,我本人不是韓劇迷,也不覺得韓劇比中國電視劇強。從整體上看,中國產電視劇在題材上比起韓劇更廣泛,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也使得中國產劇更關照現實,更講究嚴謹的邏輯。但是,不管怎麼說,韓劇這些年的確在許多地方搶了中國產劇的風頭,甚至,在亞洲的其他國家,韓劇也蔚然成風,長驅直入,佔領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螢幕(比如在臺灣和香港等地)。
1向韓劇學習型別化創作。
如果回溯30年即便在亞洲,韓劇的市場佔有率遠不如日劇、港劇和臺劇。短短几十年間,乾坤大挪移,韓劇(甚至包括南韓電影)已經把鄰國的影視人們甩出了好幾條街,成為東亞素禮圈的一摸亮色。究其原因,是南韓影視人潛心向好萊塢學習型別化創作的成果。
2向韓劇學習程式化創作。
程式化,這個詞在中國的劇作理論或藝術美學上並不陌生在傳統戲曲中,程式化是常用並顯著的藝術特徵。以前我們講到過繼承與創新,講過程式與反程式,講過規矩就是拿來打破的,等等。
3向韓劇學習單元故事的構建。
韓劇其實在大結構上比較鬆散,大都是開放式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總懸念,也沒有閉合式的戲居
4.向韓劇學習商業元素的植入。
5向韓劇學習周播劇的運作。
周播劇在中國是近年來才出現的,甚至,近年來的周播劇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周播劇。為什麼呢?因為“周播”,並不是僅僅每週播。換句話說,真正的周播劇,不僅是播出環節的問題,還是製作和創作的問題。邊寫、邊拍邊播、邊收集反饋,然後再影響到下一輪的邊寫、邊拍、邊播。這個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方法的問題,更是一種經濟模型和盈利模式。我們有周播的綜藝節目、脫口秀和真人秀,但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周播劇。這裡的原因大概跟國內的電視劇審查制度有關,廣電局是不可能你拍一集,我給你審一集的。
總之向韓劇學習的還遠遠不止這一些。為了更多更好地創作,可以向南韓同行取取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