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讓鳥兒飛
-
2 # 雨寒視覺
1、最低快門速度要確保在安全快門速度,即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50端,就要在五十分之一秒。
2、如果鏡頭有防抖,還可以降低快門速度,這要看說明書,有大概降低檔位的數值。
-
3 # 三明主義
手機一般不低於1/40秒。
相機一般為焦距長度的倒數。
因為要依據鏡頭是防抖,拍照的姿勢是否正確,多方面考慮。
-
4 # 追光自駕攝影
你說的最低快門速度就是所謂的安全快門,說法不一樣,有的說是1/30秒,有的說是焦距的倒數,就是說你如果用的焦距是200那麼安全快門就是1/200秒。
現在的相機防抖功能很強大了,機身防抖,鏡頭防抖。所以之前的理論我覺得也值得探討,再加上每個人手持的穩定情況也不一樣,沒必要太糾結這個問題,現在的相機光圈也足夠大,高感效果也不錯,沒把握的情況可以用盡量快的快門就好了。
我說的儘量快是加大光圈提高感光度,不是直接調整快門速度。
有時候拍虛了才能更好的表現主題,靈活運用才是最終的目的。
-
5 # 拍客張光林
為了避免因相機晃動而造成照片模糊,最低快門速度應該是多少?
這個問題只有大概的答案,沒有精確的資料。
造成照片模糊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鏡頭的晃動,比如對焦鏡頭的失誤,比如被攝主體的快速運動,等等。但是,最為常見的就是由於曝光時間的偏慢和過慢。
就曝光時間的偏慢和過慢而言,就存在一個所謂“最低安全速度”的問題。
第一、腳架拍攝的安全速度。如果是腳架配合快門線的拍攝,只要是被拍主體是相對靜止的,對於拍攝速度其實沒有什麼要求,相機會根據當前光圈和感光度的設定,給出一個合理甚至是精確的曝光時間,反正機位又不會移動,根據相機給出的速度拍攝,結果都是十拿九穩,不必擔憂會拍糊和拍虛,當然,由於對焦不對造成的結果,和“本案”無關。
第二、手持拍攝的安全速度。與腳架拍攝相比,手持拍攝時,人的手難免會有動作,有人的動作還會由於手的抖動、連續多餘的動作等等,引起一定程度的相機晃動,這就給拍糊拍虛造就了可能。
對於同樣的物件和相機,有的手持拍攝的穩定性好,有的穩定性差,這是客觀存在。對於“靜止”的物件,大部分人的“安全速度”大約在1/80—1/120秒左右;一些人大約在1/60—1/80秒左右;部分人你大約在1/50秒,極少數人甚至可以在1/20—1/30秒都是“安全”的,這個沒有通行的標準。
我們看到有的人拍攝舞龍舞獅或舞蹈動作時,結果是虛實相濟動感十足,本以為都是腳架拍攝,其實不是,憑藉的就是手持功夫。
有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就是如果是手持拍攝,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鏡頭越長造成拍虛拍糊的可能性越大,理由很簡單,越長越是容易造成鏡頭晃動。對付的辦法,早就有人總結好了,比如,50的鏡頭,1/50秒是相對安全的,200的鏡頭,1/200秒就是相對安全的,餘類推。這個說法只是說明了這個道理而已,也不必教條式模仿。
第三、快速運動的安全速度。快速運動的主體,這個情況有點複雜,比如行人,比如運動員的動作,比如飛行狀態的飛鳥,極端的比如飛行炮彈子彈等等,各不不同,必須經過自己的實際拍攝進行比較確認,在此基礎上,在適當加大一點保險“係數”。
第四、通常拍攝的建議。通常我們拍攝一般人物的留影、會議、活動等等,被拍物件的速度一般都是比較穩定和緩慢,一般放在1/60—1/80秒左右比較妥當,在此基礎上,根據拍攝經驗體會,適當加快一些或減緩一些,具體是多少,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假如你的某種拍攝,1/80秒的速度就是安全的,為了保險,拼命提高速度,比如提到1/200秒級以上(更快),你的拍攝是保險了,但是,你浪費的資源也就太多了。
因為,同樣的曝光要求,你的速度提得快了,必然就要加大光圈或提升感光度,或者兩樣手段全上,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減小了景深和降低了畫質。這就是無止境的提升拍攝速度而帶來的損失,或者是付出的“代價”。
我們認為的速度,其實就是“能低則低”、“就低不就高”。
說完整了的話就是這樣一個公式:速度能低則低+光圈能大則大+感光度能低則低=優美畫質。
回覆列表
按以前的經驗是:相機最低快門速度不能低於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50mm鏡頭,快門速度不能低於1/50秒,但是現在各種鏡頭有帶防抖的、也有無防抖的,相機畫素也有高畫素、低畫素,每個人的手端相機也不一樣穩,拍攝目標運動快慢也不一樣,所以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只能具體情況現場試驗,多拍幾張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