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馬計
-
2 # 劇愛侃
而這部電影不叫座的原因其實也是和《岡仁波齊》相比,在《岡仁波齊》裡面,布達拉宮、磕長頭等等都被展現的淋漓盡致。朝聖的路上一切的展現,都給這部片子增添了神聖感。而在《阿拉姜色》這部電影裡,那都是背景了。可能就相比較來說缺少了一小部分嚮往感。
但是《阿拉姜色》中,人與人之間的串聯和願望以及盼頭,是最精彩的。劇中繼父對死去妻子的愛以及對一個無依無靠孩子的照顧和包容,對他來說都是挑戰。是有多深沉的愛才能幫自己的妻子完成對前夫的遺願啊。是有多強大的心裡,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去和一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達成互相理解的狀態啊。這樣複雜的關係和情緒都是命中人心的槍口。
-
3 # 得心電影
說真心話,這部家庭電影感動了我,不僅僅是因為是藏語,《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塵封很久的悲傷到感動的酒,悲傷難過感動時,唯有流淚哭泣。漫漫朝聖,傳承信仰與愛。三口之家,從隔閡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卻又深情。父愛如山,躊躇陪你前行。愛的教育,簡單卻又動人。
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電影《阿拉姜色》語言意識和留白很不錯,雖然技法沒有萬瑪才旦圓熟,但更加真誠和質樸一些。影片其實遠不止愛情和親情的主題,它表達的是一種生死之間的契約和信任關係,這種關係僅僅建立在信仰和道德上,既脆弱卻又堅不可摧。以前總覺得藏區生活很困苦,和精神層面的高度富足差距很大。
繼父和兒子僵硬的關係在母親去世後,收養一頭驢後變得溫馨融洽起來。他們繼續完成母親的心願,獲得了信任和愛!很喜歡片尾黑黑一片中,父親給兒子剪髮的那種信任親密關係!其實,信仰這種東西,是真的存在,現實中我們都快要被慾望淹死了,可事實上,一個人,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我在想,過分的追求物質,攀比,是否真的有意義?
導演用民族的故事表達了一個世界性的主題。很多人表達西藏會有意表現的不同,而這部電影表現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也許這部電影的選擇是正確的,歸根結底我們都是一樣的。藏人看上去很髒,可是一直覺得他們的心靈很純淨。藏族女人很無畏,男人的愛也很深沉。善良、堅強是他們最寶貴的品質。
與被岡仁波齊化的信仰等大詞相比,《阿拉姜色》關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類的人類世俗情感。這次的小孩,面目不親愛,帶著憤怒眼神,直到長髮蔽目。漫長的路程,變成了人生的陪伴。後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淚。看似是磕長頭朝聖,其實是一個被庸常包裹慣了的男人被迫追尋自己的心路,後半程漸入佳境,照片的一分一合,這段路也即宣告完滿。到最後,你不需要看見他流淚。
很難想象這是容中爾甲的首度表演,個人認為這是21世紀華語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極度複雜又極度純粹,日後一定會因為這個角色反覆觀看這部電影。電影日後再理性評價,後半段看得情緒崩潰了,沒怎麼看進去。真是在不動聲色中撕心裂肺,我感覺自己連日的無力和痛苦,都在這對父子的互動裡,一點點傾訴著。
難得的是沒有以流俗的藏族風情堆砌奇觀或刻意營造朝聖的神聖感,全片的關鍵詞便是「日常」,以溫情而不失真實的筆觸描摹流淌在那塊土地上的涓涓細流,有家庭成員間溫暖的支援,亦能直面矛盾湧現時的逃避與隔閡,情感的內斂與迸發皆較自然。公路片正規化下的各人成長,以一個家庭內部的變故表現藏民達觀的生死觀,敘事主體的巧然切換,暗指生命的傳承延續,死亡能分離我們的,愛卻永遠不會。
其實,很多小夥伴剛開始以為是,女主怎麼一路磕長頭磕到拉薩了,那不是跟岡仁波的核心內容差不多嗎?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小細節見人性,才感悟到這是一部關於大愛的影片。無關乎西藏,也無關乎信仰,只是這種人性的光輝、無私的愛,放到藏區天高雲淡的背景下更加純粹與突出了。鏡頭緩慢,時光本應深刻而質樸。我流淚了。
《阿拉姜色》是從“小”出發見到的大,從一個在路上先分後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薩,“看到”了“母親”,一個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體,影片的意味可謂深長,妻子去世後丈夫撫摸頭髮那裡很感動,全片採用中景到特寫的景別也很棒,強調的是人不是“西藏”,沒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細小樸實的情感,但真的觸動到我,相比那些大製作全明星,我更願意安靜的感受這樣一部走心的片子。
《阿拉姜色》在2018年的上海電影節斬獲“評委會大獎”“最佳編劇獎”兩個獎項,收穫了滿滿的喝彩聲,電影10月26日公映,可謂是“零差評”。
回覆列表
用叫好不叫座來評價來形容《阿拉姜色》的院線表現是比較貼切的。
這部影片反映的是少數民族生活,影片中的生活場景與人物對白對於內地觀眾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所以觀影的人數不會太多,影片自10月26日上映以來票房的走勢日漸下降。
所以對《阿拉姜色》只能用好字讚揚,如果想更深地評價,建議融入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習俗,理解他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