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林廣記-
-
2 # 木有醬子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無論再轟轟烈烈的生生殺殺,起義聚義,其根本還是最終以什麼姿態去面對和迎接死亡。
魯智深為人仗義豪氣,是水滸中難得的真好人、真漢子,真性情,他很少為凡事俗事難過,也從不為小事瑣事操心,走到哪裡就把俠義帶到哪裡。當打敗方臘軍後,接下來本該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卻頓悟坐化圓寂了。這是真英雄最好的告別方式。
魯智深所代表的圓滿人生,我想應該是世人心目中夢昧以求的理想化人生吧,生時浩然正氣,死亦圓滿超度,正因為人生有著太多的不圓滿、不完美,才有了魯智身這個正義和頓悟的化身。
-
3 # 解惑者王鵬睿
魯智深一生的“圓滿”,我可以概括為:從抱打不平,到躲避官司,又從被迫出家,到落草為寇,最終又從聚義梁山,到圓滿隱退。經歷過人生的不平,屈辱,輝煌,隱忍和開悟,感悟了世態炎涼。
他人生的圓滿就是一句話:不管經歷了什麼,都是人生必經的路;不管做如何的選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不管最終的結果是什麼,都是人生最完美的演繹。
圓滿就是經歷應該經歷的,感受應該感受的。
-
4 # 大力牛魔王
魯莽,智慧,深沉,就是魯智深。。。毛澤東曾笑著說:魯智深可以入黨。其實,豈止可以入黨。魯智深是人見人愛,且是一個從不怕事,並從沒有人敢主動找事的主。。。在徵遼前,宋江和魯智深去看望其師,見面,其師第一句話居然是:徒兒,多年殺人放火不容易吧?。。。魯智深曾擁有多重身份,政府公務員,梁山賊寇,大宋軍官,寺廟和尚。。。在魯智深錢塘江大笑圓寂後,宋徽宗便立下詔書封魯智深為護國神僧。其實,不光宋徽宗對其欽佩。佛教道教均認為其是不可多得人才,如來認為其表現極佳,可成佛,太上老君也對魯智深首肯,認定其勝任仙。連魔王波旬亦對魯智深連樹大拇指:確實是百年難遇的好魔頭。。。為什麼三教九流均對魯智深讚譽有加?究其原因,世人均讀的是有字教育,討好一方便會得罪另一方。而魯智深學的是無字天書,這天書講的規律各方適用,皆承認學歷。魯智深是學霸,門門考了滿分。。。
-
5 # 佔禮雜談
我讀《水滸傳》讀到這段,沒有感到圓滿,反到有些悲涼的感覺。圓寂是佛家對死亡的稱呼,如果死就是圓滿的話,那麼梁山兄弟打遼國徵方臘就是為了死嗎?
其實魯智深的心也是悲涼的,徵方臘死了那麼多兄弟,每個梁山好漢心中都是悲涼的。當宋江說回朝奏明皇帝要給魯智深封官時:
魯智深答道:“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能說出這樣的話,魯智深的心境可想而知,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充滿他的心身。因此魯智深的圓寂絕不是圓滿,是徹底失望,已經達到厭世的地步。
魯智深的死也許是自殺……
回覆列表
水滸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我老想為什麼中國那麼多小說非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傳成了四大名著?以前看水滸傳就看打打殺殺,熱血沸騰,到後來再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再後來看又覺得的其中的確有更深的含義,例如幾個人代表了幾種不同的人生,比如遇事想躲,越躲越躲不掉的林沖,一生憋屈窩囊。沒事找事的李逵,一生當槍,連死也是附帶品。而為什麼唯獨魯智深結局最是圓滿?作者刻畫出魯智深豪邁灑脫的性格,梁山只有他是真的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他屬於不找事,但同樣不怕事的典型,不會沒事找事無理取鬧,但遇到任何事情他所選擇的是不推不躲,你來我迎,事情來了順手就做了,不能說每次做的多麼完美但他只是豁達的盡了全力去做,這印證了作者對世事的態度,命運面前你我皆凡人,人定勝天只是屁話而已,你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魯智深一生坦蕩,把所有遇到的事情都順勢做了,所以他最後就是圓滿,一句“聽信而寂”。唯有他才稱得上“圓”寂!此圓才是作者表達的圓滿。當然有人說那武松不也壽終正寢了?武松又是另一個態度的表現,武松也是壽終正寢這個話沒錯,但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武松缺了一條胳膊?這個缺失的胳膊所隱喻的就是不完美?為什麼?因為武松做那些事可以說是私心佔大部分,打虎是他不打死老虎老虎就要吃了他,他當時可不是主動跑去找老虎為民除害的!保命而已!殺潘金蓮和西門慶同樣是因為報殺兄之仇,這個兄長名為兄長實則堪比父母!報仇也是為私情!再提醉打蔣門神,更不值一提,那施恩本就不是什麼好鳥,說白了也是當地一霸,作者起名字就說出來了此人角色,就是給武松稍加施以恩惠來引為己用,蔣門神佔了快活林只是兩股黑勢力搶地盤,施恩鬥不過花錢僱了武松當打手而已,武松這個人沒有什麼是非觀的,你看之後讓那個大一點的領導要回去,稍微提高了一點社會地位,馬上沉醉其中,骨子裡還是哪種想依附權貴的奴性思想。所以他最後缺了一條臂膀就是隱喻他的人生不完美!別的林沖,李逵等人有機會再談!謝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