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 第五十四章 教師勇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上一章韓非子從人性的角度告訴我們民眾為什麼喜歡耕戰之策,是因為耕戰能讓他們富貴。雖然耕種很費勞費力,但有收穫,按照分配製度自己可以有一定量的收成,能夠讓自己富足起來,這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已是很知足了。雖然打仗有生命危險,但立功了可以得到獎賞,這裡的獎賞不止是錢財,還有名譽軍功,可以讓整個家族榮光,甚至可以提升社會層級地位。有了這樣的制度,天下的民眾誰不願意耕戰。
如此好的制度卻被智言忠信者破壞了,耕戰者不再富貴,“修文學,習言談”的人卻富貴起來,那還有誰願意耕戰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耕戰是當時的國策,是立國之本,沒有了耕戰,國家就沒有財富的來源,社會物資就會枯竭,國防軍事就會衰落,社會很快就會陷入混亂。
韓非了用如此大的篇幅駁斥“儒生、遊俠、修文學、習言談”等智言忠信者就是為了防止君主荒廢了耕戰之策,而只聽信於智言忠信者,讓國家陷入兵弱國亂之中。春秋戰國,一個諸侯紛爭的時代,各國的民眾長期陷入戰亂而困苦不堪,就韓非子本身來說,他希望魯國能強大起來,有足夠的財富與軍力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與百姓,所以他一再告誡君主要堅持“耕戰”國策,不可輕易荒廢,否則魯國又會陷入戰亂之中。但很可惜,當時魯國國君卻沒有堅持下去。
君主荒廢耕戰之策的結果就是“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意思是: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於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從事於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韓非子在這裡點出了“智言忠信”者的禍患就是“法敗”,破壞依法治國,癱瘓國家律法,讓國家沒有秩序,表面上看能讓君主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為所欲為,實則是讓君主昏庸無能,墮落為一個坐在君主位子上的市井無賴。國有此君,能不敗亡嗎。
正是沒有人去耕戰,國力衰落,兵弱國亂,韓非子才再次告訴君主明主之國的三點作法,第一點“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意思是: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裡,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本。先王的文獻典籍只是記載了過去的事情與執政策略,但不能解決現在問題,先王不可能預測到今天的問題,所以今天的君主執政還是依靠現在的法令,因為現在的法令是依據現在的社會與民眾的生活而制定的,能有效解決現在的問題。
第二點“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意思是: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老師。社會有序,就必須有執行社會規則的人,而這樣的人只能是現行體制下的政府官員,他們有執法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人人都執法,那就天下大亂了。當然有執法者,就是監督者,權力相互監督就不會出現濫用權力的腐敗問題。
第三點“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意思是:沒有遊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這是禁止私人武裝與非政府組織的舉措。遊俠刺客平常無事,但卻是一大隱患,不得不察。君主只要嚴格執行以上三點,結果就是“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意思是:這樣,國內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這才是君主真正應該有的能力,而不是恣意妄為,為所欲為。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這是大一統的思想,是依法治國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的表現。全國民眾的思想統一於正統,行動一致於為國,將士勇力於打仗。華人特有的大一統的正統思想與集體主義不是近代教育的結果,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侵染的結果,是嵌入思想意識中的文化基因。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 第五十四章 教師勇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上一章韓非子從人性的角度告訴我們民眾為什麼喜歡耕戰之策,是因為耕戰能讓他們富貴。雖然耕種很費勞費力,但有收穫,按照分配製度自己可以有一定量的收成,能夠讓自己富足起來,這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已是很知足了。雖然打仗有生命危險,但立功了可以得到獎賞,這裡的獎賞不止是錢財,還有名譽軍功,可以讓整個家族榮光,甚至可以提升社會層級地位。有了這樣的制度,天下的民眾誰不願意耕戰。
如此好的制度卻被智言忠信者破壞了,耕戰者不再富貴,“修文學,習言談”的人卻富貴起來,那還有誰願意耕戰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耕戰是當時的國策,是立國之本,沒有了耕戰,國家就沒有財富的來源,社會物資就會枯竭,國防軍事就會衰落,社會很快就會陷入混亂。
韓非了用如此大的篇幅駁斥“儒生、遊俠、修文學、習言談”等智言忠信者就是為了防止君主荒廢了耕戰之策,而只聽信於智言忠信者,讓國家陷入兵弱國亂之中。春秋戰國,一個諸侯紛爭的時代,各國的民眾長期陷入戰亂而困苦不堪,就韓非子本身來說,他希望魯國能強大起來,有足夠的財富與軍力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與百姓,所以他一再告誡君主要堅持“耕戰”國策,不可輕易荒廢,否則魯國又會陷入戰亂之中。但很可惜,當時魯國國君卻沒有堅持下去。
君主荒廢耕戰之策的結果就是“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意思是: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於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從事於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韓非子在這裡點出了“智言忠信”者的禍患就是“法敗”,破壞依法治國,癱瘓國家律法,讓國家沒有秩序,表面上看能讓君主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為所欲為,實則是讓君主昏庸無能,墮落為一個坐在君主位子上的市井無賴。國有此君,能不敗亡嗎。
正是沒有人去耕戰,國力衰落,兵弱國亂,韓非子才再次告訴君主明主之國的三點作法,第一點“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意思是: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裡,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本。先王的文獻典籍只是記載了過去的事情與執政策略,但不能解決現在問題,先王不可能預測到今天的問題,所以今天的君主執政還是依靠現在的法令,因為現在的法令是依據現在的社會與民眾的生活而制定的,能有效解決現在的問題。
第二點“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意思是:禁絕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老師。社會有序,就必須有執行社會規則的人,而這樣的人只能是現行體制下的政府官員,他們有執法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人人都執法,那就天下大亂了。當然有執法者,就是監督者,權力相互監督就不會出現濫用權力的腐敗問題。
第三點“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意思是:沒有遊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殺敵立功為勇敢。這是禁止私人武裝與非政府組織的舉措。遊俠刺客平常無事,但卻是一大隱患,不得不察。君主只要嚴格執行以上三點,結果就是“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意思是:這樣,國內民眾的一切言論都必須遵循法令,—切行動都必須歸於為國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須用到從軍打仗上。這才是君主真正應該有的能力,而不是恣意妄為,為所欲為。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這是大一統的思想,是依法治國的結果,是集體主義的表現。全國民眾的思想統一於正統,行動一致於為國,將士勇力於打仗。華人特有的大一統的正統思想與集體主義不是近代教育的結果,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侵染的結果,是嵌入思想意識中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