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菌心說到四元數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遠未達到上限和極限,主要原因是人腦具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總是能夠基於新的知識和新的科學發現,去推理和演繹出新的事物,並透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實現,去解決問題,並同時引發出新的問題,總體上表現出人類知識與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和進步。

  • 2 # 千域

    首先就人的想象力來說肯定是沒有極限的,我們可以從下邊幾個歷史偉人的身上看到這些:

    托爾斯泰幾乎是文學泰斗的存在。他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在古典文學的領域已經接近人類想象力的極限,上百個人物,四條主線,幾十條支線,每段劇情互相呼應,每個人物塑造飽滿,在集上如此篇幅幾乎沒有任何瑕疵。這一切雖然有現實原型,但成為小說全靠想象力加工。古典文學範圍內,想象力完美程度,到託翁為止。

    卡夫卡,意識流小說的一座高峰。他的想象力怪異程度接近極限。《城堡》《審判》《變形記》等作品,靠想象創作出從來不存在的故事模式,直指人類生活的本質。

    卡爾維諾,腦洞之大讓人歎為觀止。《樹上的男爵》創造出一個一輩子在樹上度過從未下地的主角,這種腦洞之大不得不服。再到《看不見的城市》乾脆虛構出五十五個城市,各具特色又互相聯絡,連綿不斷像一個永無盡頭的城市叢林,而且這本書決對是有無數種解讀可能,看一輩子都看不完的書。

    博爾赫斯,從虛構中創造現實。有人說,藝術來自生活。博爾赫斯給了說這話的人一個響亮的耳光,他的小說短小精悍意味無窮,但是可以完全來自幻想,在幻想之上創作一種幾乎能騙過讀者的現實。在這種現實裡,充斥著無限、輪迴、隱喻、迷宮。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又把人折磨的幾乎發狂。因為博爾赫斯的想象力達到了人類的最高峰,凡人被其吸引,卻又永遠無法理解。

    接下來再來說說科技是否已經達到極限了嗎?當然也是遠沒有達到的

    決定人類科技上限的,是人類知識的傳承方式。我們目前是本能-模仿-語言-(符號)文字體系的知識傳承,可以將前人的思想成果直接傳遞給後人,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學習幾千年的論語,可以系統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是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能承受的知識總量也將是有限的。當一個研究方向上的所有知識,一個天才窮盡一生也無法學完,那麼這個研究方向也就到了上限,很難再有所突破,只能橫生枝丫。即使生物學取得突破,讓人類壽命延長,對人類整體科技而言,也只會是簡單加減法的改變。如果想要提高人類科技上限,最根本的方式,還是需要找到一種更高效的知識傳承方式。比如未來掌握記憶原理進行知識複製移植;比如透過基因把自己的知識甚至記憶直接遺傳給下一代;比如建設超級資訊知識終端和電子腦協助人腦儲備處理非創造性的知識。那個時候,人類的科技上限可能是人腦的知識容量上限,也可以認為是自身種族基因的限制。

    未來科技主要取決於能源利用水平。說白了下一步就是看可控核聚變實用化。如果在這個技術取得突破之前,古生物的屍體被提前燒完了,那麼現在就接近人類科技的極限了。什麼水資源缺乏,什麼糧食缺乏,在近乎不要錢又幾乎無限的能源面前都是秒秒鐘被解決的小問題。再進一步就是空間旅行,應該是宇宙所有更高階文明的必修課,畢竟誰都不能避免自己的母星捱上一顆滅絕級的隕石。如何在這種條件下保持種族延續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人類就是在地球上等著做下一群恐龍而已。

    人類的科技會被一項生物學上的東西鎖死,那就是人的壽命。人從出生,到學校學習甄別一個人的特長。再到某個人在某個特長,達到一個前端的水平,你想想看,要花掉多久?那麼這個人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用來研究可以用來為科學做貢獻。

    我們現在為什麼在研究ai也許就是為了讓人類在壽命的某個極限上做一個延伸。要知道,培養出一個尖端的科學家要花費多久的時間?培養出來以後他還能活多久。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拒絕ai,如果未來沒有它的輔助,那麼人類就被這個壽命的極限鎖鎖死了。畢竟隨著科技樹越點越高,人類所要學習東西也會越來越多,達到某一個方面的頂尖所需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壽命將成為上帝設在人類面前一條難以逾越的考驗。

  • 3 # 一氧右槍

    從自然王國走向必然王國,科技發展正在路上。人類認識世界是從最簡單的事物開始,向著宏觀和微觀世界齊頭並進,就目前而言,人類所掌握的科技只是極其渺小的滄海一束,離人類走向必然王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求索。

  • 4 # 小馬哥帶你說事兒

    科學本身只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而已,其追求的是真理,是使認識與世界達到一致。既然如此,科學本身就只能止步於此。科學也依賴於人的認知能力。但想象力這方面,我想並不會對科學造成限制。科學本身的研究領域是可認知的物質世界,人的想象力所包含的超出了可認知的物質世界太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能和過程這兩種組織觀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