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小橙橙
-
2 # 我是年若
我相信誰都有過這種感受。
很正常,人生這麼長,和媽媽無話可說、如同不在一個世界一般無力挫敗感的時刻總是會有。
畢竟我們和媽媽之間的代溝是真正“與生俱來”的。
但還是要看哪種情況了。
第一種青春時期。這是我自己身有體會的,應該也是大家普遍都感受過的。小時候基本都是在聽媽媽的話中長大,青春期的時候,激素作祟也好,自我意識膨脹也好,這個時期的特殊,使我們對媽媽產生了一種對抗感,就是不管她說什麼做什麼,我們都想要對著幹。
其實回頭看就會發現,青春期的自己既幼稚卻又總是想標榜獨立,因此才會迫切地對抗父母。想要透過對抗告訴他們,我長大了,我自己也可以。
因此這個時期,經常會有和媽媽無話可說,有時候我們喜歡的事物,想要做的事情,媽媽都不能理解了,就如同隔著兩個世界一樣。
但是這種青春期所帶來的和媽媽的隔離感,會隨著年齡漸長,歲月漸長慢慢化解掉。
越長大我們就越能理解體諒媽媽。
生活不是青春校園那麼簡單爛漫,當我們需要自己用肩膀扛起人生,就會看到生活的瑣碎與艱難,就更能懂得媽媽為我們所做過的一切。
這個時候,即便你的生活媽媽已經不再過多參與,你也已然成熟,知道“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了“父母在,我們尚有來處”;即便此時你們離得比年少時還要遠,你也會去主動融進她的世界了,也就更不會再有無話可說的感受了。
另外一種情況比較特別。就是真的遇到奇葩的父母。前段時間的熱劇《都挺好》,雖然裡面明玉媽媽沒有太多鏡頭出來,卻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自私、偏心、愛面子又極其重男輕女的媽媽形象。
再比如之前《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媽,也差不多有過之而無不及。
話難聽一些,這樣的媽媽貪婪地像吸血鬼一樣,無度索取,似乎就是為榨乾女兒的人生而存在。
都以為這是電視劇,事實上生活裡又何嘗沒有這樣的父母呢?
劇中的最後似乎明玉與已經去世的媽媽和解,但現實生活中,太難了。
生活永遠都比電視劇更精彩。
這樣的媽媽,你和她有什麼話可說?不如早早地擺脫到兩個世界,雖然想起“別人會有那麼好的媽媽,我卻連母子關係都處不好”時會有無力感挫敗感,那也不算什麼了。
不管怎樣,媽媽與我們有生恩養恩,切不斷割不捨,多相互理解,即便有無法溝通的時刻,大不了就耐心等等,時間是最偉大的治癒師。
當然,成為父母太過容易,我們又沒得挑。那種極端奇葩的媽媽,一定要除外。
-
3 # 老蔣閒言
有首歌唱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因為母親的胸懷是溫柔慈祥博大的,對子女的哺乳和關愛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每個孩子都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掐哪一塊都是疼。可以說母親是子女們心目中最親近,最可愛的人。
但世界上的事物不是絕對的,只能是相對的。有的子女對母親的印象是即陌生而又熟悉,子女和母親就像一對倔驢,到了相遇無話可說的地步。不是這個母親重男輕女,就是這個母親愚昧才會造成的。我雖然沒有這樣的母親,但我見過在身邊發生有這種兩兒兩女與母親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短短的5年內,她連續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老大,老三是兒子,老二,老四是女兒。由於她重男輕女,女兒生下來就連餵奶都是先喂大一歲的兒子,再喂小一歲的女兒,兒子在她心裡是個寶,女兒在她手裡就變成了一根草。對兒子百般的呵護,對女兒不管不顧。哪怕就是兩個兒子欺負兩個女兒,她也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罵女兒,明顯的倒向兩個兒子一邊。
可能是天意,大兒子游泳不幸夭折了,只剩下小兒子,她把心思全部都撲在了小兒子身上,要求兩個女兒像伺候少爺一樣,伺候小兒子。不是在打,就是在罵的環境里長大的兩個女兒,大女兒自從嫁出了門,就不認了這個母親。
小兒子和小女兒相繼成了家,媳婦對她不好,她總是遷就媳婦。小女兒心地善良,總是買這買那的回來看她,但她對小女兒就是沒好臉色,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寧願看媳婦的屁股也不願看女兒的臉,每次女兒都是抹著眼淚離開的。
四年前小兒子出車禍死亡,丈夫禁不住打擊也跟著過世了。一手帶大的獨生孫子和媳婦卻把她趕出了家門。賤骨頭的老太太這時候才幡然醒悟,跌跌撞撞的進了小女兒的家門,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倒苦水,全靠小女兒和小女婿心腸好,有吃有喝的伺候著她,一直活到如今。從此見人都說養女兒好,再不提兒子半個字了。
這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次我回老家探親,又看見了她,她當年雖然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如今卻是一個合格的外婆了。希望從此再也不要有這種母親出現,天下的孩子就太平幸福了。
-
4 # 心靈之約愛平
有時候母親說的話很傷人,從小就是捱罵長大的 ,挨刀鬼什麼也不會,她什麼都會做,但是她從來就不會說耐心的教你做,做不好就捱罵,老家是煤炭火,我8歲的時候放學回來,就做鍋下米,但是不會捅火,看那下地回來就罵,有時候罵的你就想死,或者是想離開這個家,就街門口去哭,長大了還是罵,我是老大她總是覺得嫁出去啥也不會,
回覆列表
有過。上學的時候,不過現在大了,成年人了,越來越明白親情的重要性,多和媽媽溝通,父母不容易。父母為我們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