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七七同學
-
2 # 旅行哇哇
1、課程很多。經歷了高考一番奮鬥,大學新生們心想著大學生活是自由而相對輕鬆,於是就很容易會忽略或者不想面對的事實:大學的課並沒有很少,特別是大一的時候。大學的學習其實有必修、選修,要修學分,拿績點,再加上社團活動、學生會組織、實習等各類平臺任你發揮,你會發覺除了學習還會很多事情幹,這是你更加覺得課程很多,因為時間似乎不是很夠你揮霍。你要考慮到自己的時間分配,到大四的時候課程減少但其實學業任務並沒有變得輕鬆,你要準備畢業論文等等。你可以問問師兄師姐或者輔導員,看看你未來幾年的課程有多少,心裡有個底,安心好好學,一門一門啃下來。
2、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其實大學新生本來就要面對“轉型”時期——從填鴨式教學,到自主學習,學會自己學習的方法很重要。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可能就是厭惡了中學時期的應試教育,在一個需要主動學習的情境下自己開始懈怠了——因為外部壓力看起來一下子減少了很多,沒有人也沒有具體目標去“催”你學習。另外就是,你選擇的專業方向是不是非你所願,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就是另外一個專業學習方向選擇的問題了,這方面需要你花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所長等等,最好結合日後的職業生涯規劃一起思考,不然越學越累,也越學越不知道為什麼學習。
-
3 # 無憂精英網
現在很多高校和學院,會在大一學年安排基礎和綜合課,使得課程類目比較多,又有些無趣,但是這些課對你將來大二的專業選擇和專業課學習非常非常重要。更多的是基礎知識和方法論的積累,所以從課程安排上說,大一學年非常關鍵,不可鬆懈。
我們可以將一生分成很多個階段,每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都會有些不適應和不自在。有時候,原因其實都在於我們自己心態的調整。舉個例子,從初中升入高中,學生時間變長,功課壓力巨大,但是高一新生都很快可以進入角色,因為大家在很久以前都已經確定了目標,考一所好高中,認真學習,最重才可以考上一所好大學。而對於大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對於大學的印象是好好談一場戀愛,可以蹺課,可以幫忙打到,順利畢業就可以了。大學成為高中生期待解放的一個地方和時期,所以很多大一學生會覺得課程很多,對學習提不起情緒。問題還是出自自己,需要自己來調整。
1、 端正你的學習態度。
大學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後一個可以無太多外界因素打擾的情況下讀書、學習、做思考和研究了。更多地應該是珍惜,因為當你踏上社會,就再也回不去了。
2、 與“愛”學習的同學做朋友。
並不是所有的大一新生都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很多大一新生對本科四年的規劃非常明確,考研、出國留學、畢業時找一份好的工作。準備考研的人從一開始就會進入學習狀態,出國留學的同學會側重外語的學習和積累,而計劃畢業的人會把一些經歷放到實習上。你可以有傾向性的與“愛”學習的人結伴,讓對方帶動一下你。
3、 明確自己的目標,規劃大學學習與生活。
作為一個大一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還是挺可怕的。因為大學的節奏其實是非常快的,老師的講授是跳躍的,或者資訊量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快速融入角色,沒人給你補課,當意識到自己錯失了學習機會時,只能靠自習自學來追趕了。
所以,當成為大一新生的時候,你就該思考大四畢業時自己要做什麼。做一個大學四年的人生規劃,例如大一學習基礎知識,大二學習專業知識,大三進行實習,驗證學到的知識並調整就業目標,大四完善和補充知識,為就業做準備。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4 # 愛在南昌
大一課多很正常呀。拿小編自己大一期間的課來說吧,我們大一基本每天是滿課。早上7點在操場集合早跑,早跑完之後,吃個早餐差不多就去教室了。從早上8點上到12點,吃個午飯,午休一下,下午2點30到教室上課,上到6點下課。我們大一時星期一、星期三、星期四、星期日晚上是得去上晚修的。從晚上7點上到晚上9點。所以一週有四天我們是得上晚修的。這是上課時間,如果參加了社團、學生會什麼的,偶爾還得開個會,值個班,搬搬東西啥的,這些基本是放在中午、晚上或週末的。所以一般來說,大一是比較忙的。
回覆列表
大一課程多很正常。雖然高中時我們經常聽老師說大學我們就自由了,大學課很少,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但當我們來到大學後,會發現,這並不是事實。事實上,大學生同樣會有很多課,尤其是大一大二時。
對課程提不起來興趣也不要害怕。大學的課程相對較雜,除了專業課外,還有選修課,公開課等,我相信,你不會對所有課程都不感興趣,感興趣的課程就好好學習,不感興趣的課程也要認真記筆記,方便期末複習,無論怎樣,最起碼要保證不掛科,大學的考試,以背誦為主,主要肯花時間,不難。
空下來的時間,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或者出去實習、兼職都可以,要好好珍惜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