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米兒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在外界的牽引下高度關注學習,加上網際網路的入侵,叛逆越來越多。

    並且現在的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想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首先,想讓孩子瞭解父母的苦心,不能太嬌慣孩子,也不能太多說教,可以從下面幾個點出發去指引。

    01 :家務分擔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理應對家裡的家務有所分擔,做的好家長要表揚,做的不好要鼓勵,不能一次做不好就著急的對孩子說:我就知道你做不好,淨給我添亂。

    這種打擊話語也是一種語言攻擊,父母要切記。

    也不能還沒做完就讓孩子趕緊去看書學習,讓孩子認為除了學習其他的事情跟他都無關,人對於沒有參與過的事情永遠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想讓孩子明白家務的繁重,就讓孩子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吧。

    02 :情緒分擔

    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的情緒我們理應去照顧幫他排解,卻忘了讓孩子也參與到父母的情緒裡。

    當父母適當的向孩子暫時自己的疲憊、歡喜與傷心,給孩子一個真實的父母,孩子更能從父母的喜怒哀樂裡感受真情。

    讓孩子明白,我們在努力的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在為那些暫時不可能的事情做著努力,雖然暫時失敗了,可是收拾好心情,安撫好情緒後,依然能重新出發,讓孩子近距離的感受情緒的魔力,以及治癒的方式。

    不但能讓孩子更好的感受父母的不易,能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也能幫助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03:一塊體驗不說教

    想讓孩子明白糧食蔬菜應該珍惜,帶他去種一次就行了。

    想讓孩子明白早高峰的班車不好擠,帶他去坐一次就行了。

    想讓孩子明白掙錢不容易,帶他去在烈日下發一天傳單就行了。

    想讓孩子明白上學是最輕鬆的成功捷徑,帶他去搬一上午磚塊就行了。

    親身體驗,讓他自己試過後再加以語言引導,好過磨破嘴皮嘮叨說教。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父母孩子應該多互動,才能互通心意,有時候父母眼中的為你好的事情,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育兒策略應與時俱進,隨機應變。

    有時候適當放手,孩子反而成長的更快,反而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苦心。

  • 2 # 閒雲追夢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爺爺奶奶寵著,父母愛著,整天好吃好喝的伺候著,生怕孩子吃一丁點兒苦。

    但到頭來卻發現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這讓許多家長比較迷茫。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1.自己的情自己幹。我們發現,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孩子們都表現的很好。家長也很欣慰,孩子懂事了。

    但孩子上了小學有了要做的作業,大多數家長的表現是,你只有把學習的事情做好,其他的事情有父母做,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他的任務就是寫作業,其他的事情和自己無關,家長成了孩子的保姆,長此以往孩子怎麼能理解而父母的良苦用心。

    因此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乾的思想,讓孩子明白不光是寫作業、整理書包使自己的事情,洗襪子、內褲、衣服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必須認真去做,而且還要做好。

    2、參與家務勞動。多數家庭的常態是:媽媽忙碌的身影在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來回穿梭,爸爸瞧著二郎腿坐在沙發上玩著手機看著電視劇,孩子或寫作業、或玩遊戲、或看電視。孩子和爸爸對媽媽的忙碌視而不見,這怎麼能讓孩子理解你的苦心。

    因此作為家長的爸爸媽媽要達成有這樣一個共識:家是大家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幹家務活的義務,也都有享受生活的權利。所以家務活要人人有份,人人參與。

    因此幹家務活要全家總動員一起上陣起勞動。平時上班爸爸媽媽誰有空說做飯,但洗鍋必須讓孩子參與,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每週必須洗幾次鍋,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洗鍋的次數也要隨著增加,其他的家務活也要隨之跟上,例如做飯啦、拖地啦。週六周天更要全家一起參加家裡的衛生大掃除,讓孩子在幹家務的活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

    3、參與家裡的大小事務。現在在多數家長的意識裡,家裡的喜事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分享,一旦家裡發生了變故、或出現了困難,爸爸媽媽的態度往往是不告訴,夫妻倆自己在扛著,讓孩子只管學習,這樣做孩子怎麼理解父母的苦心。 我的建議是,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家裡目前面臨的處境,聽聽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懂事,學習會更加積極主動,父母的苦心孩子也理解了,彷彿一瞬間孩子就長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男女相處雙方最想了解的是什麼事?